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乖乖鼠

一定要加精<玩转数码相机>---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遥控功能:



QUOTE:
  遥控功能指数码相机的遥控附件,可以控制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或者其它操作,并不是所有数码相机都具备这种遥控功能。在照相机上的遥控主要有两种,有线遥控和无线遥控。

有线遥控:

  有线遥控摄影附件通常就是指遥控线,这种遥控线一般长达数米,使用时,把这种遥控线的一端插入照相机上的专用插口,摄影者通过遥控线另一端上的触发钮来控制照相机。使用这种有线遥控附件,可在较近的距离内进行遥控摄影,摄影者在距离照相机3米处控制照相机拍摄。

无线遥控:

  无线电遥控式的遥控摄影附件,主要是利用无线电波感应来控制照相机拍摄。大部分的准专业和专业数码相机都配有无线遥控器。无线电遥控摄影附件曾经是专业照相机遥控摄影的主要装备。无线电遥控附件最主要的特点是,遥控距离远、一般不受遥控方向或角度的制约,有多种遥控模式可供调选等。无线电遥控摄影附件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无线电波发射器和无线电波接收器,无线电波接收器装在照相机上后,通过接收数十米至数百米外由摄影者操纵无线电波发射器送来的电频信号,控制照相机进行拍摄。有些无线电遥控附件,遥控照相机的距离可达500米左右,并能同时遥控多架照相机拍摄。近年来随新颖照相机推出的一些无线电遥控摄影附件,上面还设置了各种很实用的遥控模式,摄影者可随意调选,从而对照相机进行不同方式的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输出:



QUOTE:
  我们常说的AV OUT其实就是视频输出。带有视频输出接口,可在电视机上欣赏您所拍摄的图片。如果要把图像输出到电视上,我们可以将电缆通过相机的Video out连接到电视机的“视频输入”插口,同时将相机调到“查看”模式,就可以将照片显示到电视机上而不是相机的彩色液晶显示屏上,但这时要求电视机应处于视频输入模式。

  视频输出是通过AV线和电视连接的,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一般会配有AV线。AV线的两头应该有两个端口,一个是红色的音频输出/输入,另一个白色的应该为视频的输出/出入。如果数码相机没有录音功能,音频的输出线会被免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相机:



QUOTE:
        产品类型可以理解为数码相机的“人为”分类,根据数码相机最常用的用途可以简单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这是单反相机与其它数码相机的主要区别。卡片数码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传统对家用机定义不是很清楚,一般对成像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的都可称作家用机。

单反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单反数码相机品牌有:尼康、佳能、宾得、富士等。

工作原理:

  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在DSLR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感光元件(CCD或CMOS)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后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主要特点:

  单反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这是单反相机天生的优点,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拟的。

  另外,现在单反数码相机都定位于数码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因此在关系数码相机摄影质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积上,单反数码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这使得单反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的感光面积也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因此每个像素点也就能表现出更加细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使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卡片相机:



QUOTE:
卡片相机:

    卡片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其中索尼T系列、奥林巴斯AZ1和卡西欧Z系列等都应划分于这一领域。

主要特点:

  卡片数码相机可以不算累赘地被随身携带;而在正式场合把它们放进西服口袋里也不会坠得外衣变形;女士们的小手包再也不难找到空间挤下它们;在其他场合把相机塞到牛仔裤口袋或者干脆挂在脖子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它们功能并不强大,但是最基本的曝光补偿功能还是超薄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再加上区域或者点测光模式,这些小东西在有时候还是能够完成一些摄影创作。至少你对画面的曝光可以有基本控制,再配合色彩、清晰度、对比度等选项,很多漂亮的照片也可以来自这些被“高手”们看不上的小东西。

卡片相机和其他相机区别:

  优点:时尚的外观、大屏幕液晶屏、小巧纤薄的机身,操作便捷。

  缺点:手动功能相对薄弱、超大的液晶显示屏耗电量较大、镜头性能较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焦相机:



QUOTE:
长焦相机:   

  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代表机型为:美能达Z系列、松下FX系列、富士S系列、柯达DX系列等。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

主要特点:

     长焦数码相机主要特点其实和望远镜的原理差不多,通过镜头内部镜片的移动而改变焦距。当我们拍摄远处的景物或者是被拍摄者不希望被打扰时,长焦的好处就发挥出来了。另外焦距越长则景深越浅,和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的效果是一样的,浅景深的好处在于突出主体而虚化背景,相信很多FANS在拍照时都追求一种浅景深的效果,这样使照片拍出来更加专业。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

     如今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3倍-12倍之间,即可把10米以外的物体拉近至5-3米近;也有一些数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如果光学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其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一个2倍的增距镜,套在一个原来有4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上,那么这台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由原来的1倍、2倍、3倍、4倍变为2倍、4倍、6倍和8倍,即以增距镜的倍数和光学变焦倍数相乘所得。

变焦范围越大越好?

  对于镜头的整体素质而言,实际上变焦范围越大,镜头的质量也越差。10倍超大变焦的镜头最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就是镜头畸变和色散。紫边情况都比较严重,超大变焦的镜头很容易在广角端产生桶形变形,而在长焦端产生枕形变形,虽然镜头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好的镜头会将变形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而理论上变焦倍数越大,镜头也越容易产生形变。当然很多厂家也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比如通常厂家会在镜头里加入非球面镜片来预防这种变形的产生。对于色散来说厂家通常使用防色散镜片来避免,比如尼康公司的ED镜片。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的10×变焦镜头实际上在光学性能上应该可以满足我们日常拍摄的需要。

配套设施

  对于拥有10倍光学变焦镜头的这些超大变焦数码相机,整体上的某些**,将对最终的拍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造成致命的影响。

  1、长焦端对焦较慢。众所周知,消费类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技术实际上并不是非常领先的,从速度上来说也不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一段时间的消费类数码相机后换数码单反(DSLR)的原因。而对于10倍变焦的这些机器而言,长焦端的自动对焦将受到更大的考验。就目前上市的这些机器来看,不少机器在这个方面的确存在**。主要是表现在对焦不坚决、或者是不能对焦,这在光线比较暗的地方尤为明显。

  2、手持时候的抖动。熟悉摄影的朋友大多数都知道安全快门速度这个概念。安全快门速度其实就是焦距的倒数。所谓安全,也就是说如果你所使用的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快门速度,那么拍摄出的照片基本不会因为手不受控制的抖动而变得模糊。相反如果低于这个速度,那么就比较危险了。由于10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的焦距非常大,所以就要求我们拍摄时要保证较高的快门速度。否则就比较容易失去宝贵的精彩画面。

  3、画面质量。上面我们其实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就目前刚刚上市的超大变焦数码相机来说,它们的画面质量严格来说也不属于很好的范畴,特别是在长焦端。

  4、重量与体积。由于10倍变焦的数码相机的镜头使用的镜片增多,而镜头口径、体积都会变大,导致相机的体积与重量也会相应增加。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紧凑型设计的超大变焦数码相机,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超大变焦的数码相机,重量在200克以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稳住相机:



QUOTE:
  初学的摄影者往往会拍出一些没有一处清晰的照片,有的甚至出现被摄体重影,严重影响照片的可看性。此时,你是不是很懊恼,但又苦思不得其解。虽然很多厂家详尽办法弄出了形形色色的“防抖”功能,但了解最基本的防抖方法还是必要的。我们就从照片模糊产生的原因说起,然后再来说说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原因

  大家都知道,数码相机是通过镜头把光线聚焦再投射到影像传感器(CCD或CMOS)上并最终成像的。而控制光线投射到影像传感器上时间长短的部件就是快门。如果快门速度为1/2秒,这就表示影像传感器感光的时间为1/2秒。这样当在这1/2秒内同一束光线在影像传感器上发生移 动时,相机就会记录下物体运动的轨迹,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模糊不清。那么如何在快门开启到闭合这段时间内保持相机不抖动而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呢?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利用脚架或者合适的支撑物

  为了防止相机在按下快门时发生抖动,在手持拍摄时应尽量不要使用低于1/60秒的快门速度,这可以作为一个原则来掌握。如果是必须要用慢门速度来拍摄,比如1/30秒以下速度,此时就应该采用三脚架架起相机才能把相机的抖动降到最低。在选用时应注意:选择足以支撑相机重量的三角架,太细的三脚架无法支撑较重的相机,而太粗的三脚架重量太大,携带起来不方便。

  此外,部分人也会使用独脚架来防震。独脚架方便,在使用和移动时速度快,在某些场合如篮球比赛时比较常用,但如果快门速度过慢,相机的抖动还是避免不了的。

  最后如果在手边没有脚架的情况下,也可以临时寻找足够稳固的支撑物来做替代也不失为应急办法。台阶、LJ桶顶部、甚至地面其实都是可以利用的支撑物。

二、注意身体姿势

  除了握持相机的双手以外,身体其他部分也会影响到机身的稳定,如何做到一个正确的姿势呢?

  首先,在站立时,应避免身体的前倾或后仰,因为这样会导致身体失衡进而影响双手的稳定。同时左右脚一前一后地站开,在降低重心的同时使身体更加稳定。

  其次,当用较低角度拍摄时,可以半跪在地上,并把手肘放在膝盖上,形成较稳定的支撑,同时身体的上半部分也要保持稳定。

  最后,如果需要更低的角度拍摄时,可以趴在地下,用肘部支撑身体,用相机包、石头或其他类似的物体垫在相机下面,这也能有效防止相机的抖动。

  另外,要注意按动快门时身体的要领。边呼吸边按快门,胸部的起伏可能会传递到相机上。如果此时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如1/30秒,很可能会使相机产生抖动。因此在按下快门时应屏住呼吸。此外,如果周围有墙壁或树木的物体时,也可以背靠或侧靠墙壁,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身体的震动。

三、从手做起

  双手握持相机的方法不当是导致相机抖动的主要原因,怎样正确握持相机的方法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在使用相机时右手的拇指应放在相机的背后(一般的相机背后都设有拇指槽,拇指按在拇指槽上即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相机的前面偏下,食指自然的放在快门按钮上,掌心贴住相机右侧机身再用左手食指的外侧托住机身。而当相机的镜头比较重时,右手姿势不变,左手掌心侧要托住镜头。这样,左右手就共同组成一个防止相机抖动的稳定支架,起到一定的防震作用。

  由于各种数码相机的外形不尽相同,上述的握持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某些数码相机。对于这些相机,用户可以自行找出合适的握持方法。但一定要双手握持,同时注意不要让手指遮住镜头、闪光灯或是测光窗。

四、使用自拍或遥控功能

  当相机固定在三脚架或放在其他地方如桌面上时,如果用手指按下快门,相机也可能会受到一丝难于察觉的抖动。这时,使用自拍或遥控功能就可以完全避免手部或身体的抖动对相机的影响了。在风景、微距等场景拍摄时,这种方法往往有最佳的效果。

  其实在平时,我们也可以多练习一下手持相机的拍摄,认真领会其中的技巧,掌握这种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拍摄方法。但在进行创作或其他重要场合拍摄并且光线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能使用三脚架的就尽量不要手持拍摄了,毕竟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作品模模糊糊的。

五、适当使用较高的ISO值

  正如有的厂家宣传的“自然防抖”原理一样,恰当的使用较高的ISO值可以提高快门速度,从而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有效防止照片模糊。因此在画质可以满足自己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在采用以上几点防抖措施的同时,适当提高相机的ISO值,就是“双重防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择测光模式:



QUOTE:
  目前相机所采取的测光方式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主要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

  点测光模式: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 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



采用点测光在室内对MM的眼睛进行测光的效果

  一般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测光元件仅会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是对中央点测光模式的一种扩展,相机的测光元件会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并最终进行平均加权而得出测光数据,这种测光模式非常适合各种画面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心位置或环境光线反差不大的风景照片的拍摄时使用。例如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被摄的人物由于服装和面部的色彩反差较大,而其与环境色彩的光线反差较小,拍摄者就使用了中央部分测光模式,对处于画面中央的整个人进行测光,而避免了衣服和面部反差较大所可能造成的欠曝或过曝情况,而获得了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 同时兼顾画面边缘。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 机主要的测光模式。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一般来说,当使用这种模式测光时,相机会把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同时并兼顾画面的边缘。目前,许多单反数码相机都会具备这种测光模式,使用这种测光模式的好处时,当画面出现高反差或色彩迥异的情况时,相机会对多个区域进行测光,并根据拍摄者的需要强调对某个区域进行重点测光,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这样,所获得的图像会很少有某个区域欠曝或过曝的问题出现,但对于一些重点主体部位,图像却能很清晰的进行反映,因此,非常适合于拍摄各种具有大反差光照的风景或运动照片。

平均测光模式: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



平均测光

  这种测光方式,也许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比较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例如,在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暗部不暗,亮部不亮,会出现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使人感觉非常失败。

  多区测光模式:它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



多区测光

  这种测光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将整个画面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各自使用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再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以求得合适的曝光量的方式。

  一般来说,不同厂家生产的相机所使用的模式和名称都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原理都是一样的,例如,尼康在其高端数码相机中,将这一测光模式称之为矩阵测光,而佳能则叫做256区多区评估测光,柯尼卡美能达的则被改为蜂窝式测光等等。而无论是那种多区测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能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因而非常适合在各种复杂光线条件下使用。利用,图6中,蓝天与地面的反差相当大,但由于拍摄者使用了多区测光模式而设定了正确的光圈和快门组合,从而使其天空与地面的亮度都可以恰到好处的被表现出来。

  事实上,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方式,都是需要根据拍摄者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的。而在摄影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清楚的了解自己要拍摄的是什么,只要抓住了自己需要拍摄的是什么,也就是明确了所要拍摄的主体,我们的测光、构图以及最终如何设定光圈和快门组合也就变的简单起来了。

  在拍摄时,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方式,测光的重点都应该是被拍摄的主体。而当主体比较单一时,我们就可以使用点以及中央部分测光方式来进行测光,而如被拍摄的是一些如景物类的分散的主体时,则可以使用多区测光或平均测光连进行。

  另一方面,如果想让测光作到相对的正确,我们也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优势,在一台数码相机上使用多种测光方式对其进行测光,或利用包围曝光的方式,对同样的被拍摄物体进行曝光补偿处理,而在最后选择出自己最满意的图片来。

  总体来说,要想真正的熟练使用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而对被摄物实现正确曝光,拍摄时就一定要多注意观察环境光线并估算被摄物体的色调与环境的反差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适当调整光圈和快门,对光线进行调整,以获得自己满意的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设置感光度



QUOTE:
  ISO感光度是对光的灵敏度的指数。感光度越高,对光线越敏感。一般情况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弱光情况下,感光度越高越好。但是高感光度下的图像噪音信号较多, 清晰度也下降,相反,感光度低,图像噪音信号减少,画质细腻,但不适用于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弱光环境。

  很多玩家常常会碰到以下的情形:在展览馆等禁止闪光灯的场所拍摄,我们不得不禁用闪光,结果得到的是模糊的照片,而如果使用了闪光灯,拍摄对象会产生反光的结果影响画面。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室内或者环境比较昏暗的场所。

  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要拍摄出效果好的照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通过ISO的调节实现。当然,如果提高ISO设置,会使得照片的颗粒感变得比较严重,这就需要使用者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了。如我们熟知的传统相机那样,ISO感光度表示胶卷对光线的感度,有100、200、400等值。感度值越大越适合用于光线昏暗的场所,但却会损失色彩的鲜艳度和自然感觉。
   
  顺便提一下,在对色调和图像再现要求严谨的时候,最好使用ISO感光度为25和64的低感光度胶卷。而为了能够满足多种场合使用,经常都使用ISO感光度为400的胶卷,甚至也有使用适合于昏暗场所拍照的ISO感光度为800和1600胶卷的(一次性相机)。

  尽管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但是却配备了与此相似的机能,也能够改变它的ISO感光度(有的机种ISO感光度设定不能改变,请自行在数码相机的说明书上确认)。这样在使用时,当想让拍摄效果更好的时候,就把ISO设置为100,而在光线不足时就将ISO设置为400。
   
  这里我们是要防止在昏暗场所中发生手抖,于是将ISO设置成了400。我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ISO设置。首先,调出菜单画面,并选择ISO感光度。然后从ISO感光度中选择最高值400。ISO感光度提高一倍后,将快门速度提高一倍能进行基本同样的曝光(镜头光圈保持不变)。



常用的感光度设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快门:



QUOTE:
  在摄影技术中,拍摄影像的最原始的质量来源于对曝光的控制。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一样,通过光圈和快门控制允许光线照射到感光元件或胶片上的量。其中,快门决定了拍摄影像的时间,其打开的时间就是根据设定的快门速度决定的。

  通常,相机的快门速度范围有4秒、2秒、1秒等多种。控制快门的技巧首先是要注意安全快门的时间,如果在快门打开期间,相机因不稳而产生晃动,则拍摄所得的影像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这就是为什么在拍摄时要保持机身的稳定,也正是为什么快门速度过慢更容易使影像模糊的原因。因此,一般情况下,选择的快门速度要比安全快门速度快,安全快门=1/镜头的焦距。例如,镜头的焦距是50mm,安全快门就是1/50秒,即要选1/6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才可避免因拍摄时手部震动而造成影像模糊的问题。

  另外,在控制快门时,还需要特别注意快门的时滞问题。所谓快门时滞也就是按下快门和感光元件或胶片成像之间的时间,由于数码相机的快门时滞比传统相机长,只有顶级专业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的快门时滞与传统相机相当,而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时滞都是普通传统相机的2-3倍。如果使用液晶屏取景的话,时滞更加严重,时滞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于一个运动的物体来说,这便是很长的时间了,对于抓拍摄影,必然会错过最佳时机。而且不同相机的时滞都不同,您需要了解自己的相机,同时做大量的快速反应拍摄练习来避免时滞对您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提高快门速度:



QUOTE:
  为了清晰地拍摄运动中的人和跑动的动物的敏捷动作,快门速度必须很快。即便在光线足够明亮的地方,如果利用全自动模式进行拍摄,往往也容易导致抖动。况且,拍摄高速动作时,光线不一定足够明亮。具体需要多大的快门速度?光线亮度不足时该怎么办?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说到具体的速度,比如说拍路人的行走动作,要想拍摄到没有抖动且清晰的图像,快门速度最好设置在1/250秒左右。对于更快的动作,就必须设置成更高的速度。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最高的快门速度都在1/1000秒~1/2000秒上下,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基本上所有的机型都可能拍摄到肉眼捕捉不到的瞬间。

使用全自动拍摄模式如何提高快门速度

  然而,利用全自动模式拍摄时,快门速度很少会达到最高速度。

  那么,为了提高快门速度,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假设手中的数码相机是全自动设置的,无法手动设置快门速度,那么想拍清楚运动的照片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能在光线明亮的场合拍摄。光线亮度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如果超过下午三点,光线就显得太暗。当然,闪光灯自动闪光,或者抖动警示标记闪烁的情况则另当别论。

  当拍摄对象距离较近时,有一种方法就是强制使用闪光灯。但问题在于拍摄对象正在逐渐远去时,闪光灯的光线就照射不到对象上。

  要想拍摄距离较远的拍摄对象,如果光线稍有不足,那么用其他方法提高快门速度也是非常有效的。这就是提高ISO感光度。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不同的机型,有的机型即使提高了ISO感光度,往往是快门速度不变,而是镜头光圈被缩小。

  即便提高ISO感光度,光线仍显不足时,还有一招。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曝光负向补偿提高快门速度,先拍得暗一些,然后通过电脑对亮度进行修正,就好象是利用电脑提高胶卷的感光度进行冲洗一样。

利用运动模式和手动曝光等功能

  比起利用全自动模式左思右想地提高拍摄效果来,如果是可以使用运动模式、或使用快门速度优先AE的款式,就能够更加轻松地拍摄到敏捷的动作。

  设置成运动模式后,曝光就会自动地向着提高快门速度的方向进行设置。比如,佳能“G5”,如果是普通的程序模式,光圈值和快门速度一般都分别在F6.7和1/260秒,但是如果设置运动模式,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就会分别变成F2.8和1/1000秒。

  如果是具有手动曝光功能款式的数码相机,就能够通过快门速度优先和手动曝光设置,来指定自己需要的快门速度。如果将快门速度设置得太高,就会出现曝光不足的警告标志等,此时可通过提高ISO感光度,来利用高速快门进行适当的曝光。另外,即便是曝光不足,也一定需要高速快门时,最后也可以利用电脑进行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巧用快门拍动体:



QUOTE:
  移动的物体可以在照片里表现得处处清晰,也可以表现得背景模糊或者主体模糊。处处清晰的照片可以使人仔细地观察被摄体,而模糊的照片则可以使人从视觉上感觉到物体在运动。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现在也可以做得很快。如果光线充足,大部分人类、动物和交通工具的运动都可以用清晰地记录下来。便携式电子闪光灯设备,视其功率大小、被摄体距离的远近和一些有关因素,可以发出1/750秒至1/25000秒的光线。这些闪光设备不管现有的光线是亮是暗,都可以清晰地捕捉动体。

  在非闪光摄影中,捕捉某一特定速度的动体所需的快门速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与相机平面相对的运动方向和动体影像的大小。拍摄等距离掠过视场的动体要比拍摄斜着朝相机而来或离相机而去的动体要求更高的速度。然而比起以笔直的方向朝向或反向相机运动的物体来,拍摄以斜角方向运动的物体时,快门速度就要求更快一些。不管运动朝哪个方向前进,要将影像拍得大一些,并取得与影像小时一样的清晰度(走近被摄体或使用长焦镜头),就需用较快的快门速度。例如:在3~4.5米距离上,使用标准镜头,拍摄从镜头前横过的动体,快门速度最快时可达到下表所列数字。

动体                                  运动速度                             快门速度

慢步行走                             手势                                    1/500秒

快步行走                      时速为16~24公里的车辆       1/1000秒

体育运动、跑步          时速为32~64公里的车辆       1/2000秒
奔跑的动物、飞鸟      时速约为105公里的车辆         1/4000秒


  如果动体的运行和镜头成斜线方向,一般说,快门速度按上面所列的减半就足够了。如果动体和镜头成垂直方向运行,也许使用上面所列速度的1/4就够了。同样,如果影像缩小,可以相应地减低快门速度。例如:将距离增加一倍(或者使用缩短一般焦距的镜头),影像的大小就会减半,所需快门速度也就减少一倍。

  如果要将主体的形象拍虚一些,那就要用低于能捕捉动体的快门速度和低于适应其运动方向的快门速度。如果要将背景拍虚,那就要使用追拍法。使用追拍法时,用1/50秒或1/25秒等较慢速度的快门就可以将大多数动体拍得清晰,而背景由于相机的移动,拍出来的是虚的。有时主体也会虚,那是因为快门速度太慢或追拍时的移动太慢,或者是因为被摄体肢体的末端(如赛跑者的手指和脚尖)移动的速度太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深入门:



QUOTE:
  除了曝光和测光的复杂方面之外,摄影爱好者通常会发现景深是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假设的系数。如果说有人确实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的话,那么另一些人则仅是为了应付夜校课程而死记硬背,而许多人几乎完全忽视技术问题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东西。我得承认,景深似乎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当时关于"弥散圈"的讲稿颇能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后来,我终于体会到景深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创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实用价值。下面我将以完全实用的术语逐步介绍如何控制景深,并在每个部分都增加了新的信息。
    理解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部分中我们就会接触到。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天然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说,小口径光圈(由较大的f/数值表示),比如f/16或f/22,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大口径光圈(由较小的f/数值表示),比如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然而要注意,因为手持相机拍摄,如果长时间曝光,被摄体的移动或相机的抖动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协的办法:选择一个远非理想的较大光圈以保持足够的快门速度。  

    例如:在英国拍摄由石头拱廊形成框架的场景照片。你可以把焦点放在靠近中景的喷泉处并按下快门。实拍6张,第一张用f/4,第2张用f/5.6,以此类推直到用f/22拍。过后你再仔细观察所印出来的8×10英寸照片。  用f/4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上的拱廊和背景城堡影像都不清晰。用f/11拍出的这一切看起来"差不多清晰",但仍然不符合你的标准。用f/16拍出的拱廊、喷泉和背景城堡影像都显得够清晰,而且你的朋友认为这张是最佳照片。而用f/22拍出的影像则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使用低速快门且没用三脚架而造成了相机抖动。

    选择较长或较短的焦距。任何人使用28毫米和300毫米焦距镜头都会发现广角照片通常有广泛的景深范围。相反,那些用长焦距拍摄的照片一般说来景深都很浅。这种情况通常导致一个简单的结论:在任何已知的光圈挡位上,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如果你需要较大景深的画面,就用较短焦距来拍。

    以上所述似乎是在实践中对景深的评估。但实际上这些说法颇有点迷惑性。景深不会因焦距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光学事实。不信吗?那么就用一只35毫米镜头和一只200毫米镜头进行一次具体测试。首先,用长镜头拍摄站在开满鲜花的长篱笆旁的一位朋友。然后换上广角镜头靠近拍摄,让她在取景器中同先前拍摄的影像一样大。用10倍放大镜观察这些幻灯片,你会发现可接受的清晰调焦范围(核对那些花朵)几乎是相同的。假设它们在**上是不同的:线条与形状的表现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各种距离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也是不一致的。广角镜头产生"扩大了的**",增加了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这能产生一种光学幻觉,使得粗心的观察者认为在这些照片上景深是不同的。

    在相同位置变换所用的焦距。公平地说,长焦距镜头确实减少景深,而广角镜头则扩大了景深--但只是当你的拍摄距离是相同的时候。实际上是影像的大小影响着景深,而不论使用什么镜头。不论你从远处用长焦距镜头还是走上前去靠近被摄体用焦距较短的镜头拍满画面,景深都将是较浅的。

    例如:在与一座历史性大厦隔着一条马路的草地上坐下来用28毫米镜头以f/5.6拍摄一幅其入口处的照片。仍在同一位置,但换用100-300毫米变焦镜头,以100毫米、200毫米和300毫米焦距再拍3张,都用f/5.6。检验照片你就会发现,在这几张照片上大厦的门显得越来越大,而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却随着每次焦距的延长而明显变小。  

    所以,长焦距镜头就真的能比广角镜头产生更小的景深吗?不错,但这只能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的时候。这是由于被摄体影像放大倍率的增加而减少了可接受的调焦清晰范围。

   改变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如同我已提到的那样,景深是受相机到被摄体距离影响的。当你对非常靠近镜头的东西调焦时,所得到的景深就非常小。当你对较远处调焦时,景深就会更大,而且景深因焦距不同而改变。

    提示:拍摄特写照片,比如微距摄影,要记住景深将以英寸来计算。相机的放置要能使其胶片平面与被摄体平面--也许是一只黑脉金斑蝶的翅膀--平行。你不必使用诸如f/32之类的细小光圈以使蝴蝶完全置于景深之内。使用较大的光圈就能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这将能减少因相机或被摄体移动而产生模糊影像的危险性。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多数镜头在用中挡光圈时能提供较高的分辨率。  例如:你使用一只最近调焦距离为8英尺的300毫米镜头,假设选用光圈f/8。你在索诺拉沙漠中发现一株开花的仙人掌,并从车上抓拍了几张,此时仍嫌它太远,处在镜头标尺的无限远位置上。之后你就走上前去直到距离被摄体8英尺时再进行第2次拍摄。  

    在第1次拍摄的照片上美景中的仙人掌相当清晰,起码可以辨认得出来;而在背景上的仙人掌看起来也都表现得很清晰。然而在近摄的照片上,只有你看中的那株仙人掌是清晰的。那些在背景上的仙人掌成为看不出轮廓的浅绿的色块,而前景中的仙人掌则被浅景深所虚化了。在这两种情况下,仙人掌距离调焦点越远就显得越不清晰。

    切记:当你靠近或远离被摄体时,另外两个因素--取景框中被摄体的大小和**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100英尺处的形体和线条的表现以及物体之间的表面距离要比在8英尺处时显得大不相同(此点可在取景器上看出来。)

    确定"正确的"焦点。作为常识,景深在通常的拍摄距离上是按下列方式分布的:景深向焦点前方延伸大约1/3,向焦点后方延伸大约2/3。你想得到大景深吗?那么就把焦点大致设在大场景的1/3处。  尤其是使用自动调焦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时,让相机来设定焦点是很诱人的。虽然"仓促拍摄"对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动态瞬间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在情况允许时控制确切的焦点是很重要的。即便对于使用自动聚焦相机来说这也是很简单的--通常在重新构图时只要轻按快门钮就能把焦点锁住。

    例如:当你处在赛车现场并看到停在附近的3辆高性能跑车:一辆黑色保时捷车位于前景,一辆红色宝马车处在其后,一辆白色莲花车处在背景中。这时,你发现一位名人靠在最近的一辆车上,他的蓝眼珠清晰可见。你必须马上做出决定:是把焦点放在接近中景的宝马车上以获得最大景深,使3辆车同时都清晰;还是仔细地把焦点调到前景的人物身上,这样你就能把他的照片拍得毫发毕现以展示给你的朋友看?

    当把现场中一个鲜明的目标作为主要被摄体时,通常你应把焦点调在最重要的地方:人物的眼睛,游艇船舷上的字母,或者洞穴壁上的岩画。尽管象在其他部分所谈到的那样你确实对景深保持某种程度的控制,但在此时景深却已成为次要问题了。



    选用超焦距调焦。有一个能够产生最大景深的特殊点--把焦点准确地对准这个"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够使无限远处的被摄体保持足够清晰的最近调焦点,这样景深就从调焦距离的一半处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当然,景深会因选用的光圈和镜头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这一技术确实会让你拍出的画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缩到最小,以至于因相机震动或被摄体移动而造成影像模糊。(有关超焦距的计算公式请参见本刊今年第4期72页《读者来函选登》--编注)

    例如:你用一只50毫米镜头在一条马路中央拍摄时代广场。你想把整个地区都拍摄清晰,但又无法把光圈收缩到超过f/11(再小的光圈就要求使用1/30秒的慢速快门,这会使行驶中的汽车模糊)。使用超焦距的办法,你可以把焦点设在30英尺处,这样做就取代了会把焦点对在前景上的金发美人的自动对焦系统。在取景屏上,因为大部分影像似乎处在焦点之外而会显得不顺眼。你坚持拍下了这张照片,结果发现在印出的照片上从15英尺到无限远的所有景物都相当清晰,即都处在景深之内。

    少用无限远调焦。我在拍摄田野和城市风光中很少用无限远调焦,因为用这种方法,任何前景部分都有可能是模糊的,而这类被摄体对画面来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二维的照片增添三维的效果。再者,用这种方法大部分景深都会处于无限远的后面,而对画面失去实际价值,"浪费"了景深。然而,在拍摄体育运动、赛车和野生动物时,如果被摄体位于很远的地方,那么,无限远调焦可能是有用的。在这类情况下,你能够容忍取景器中一部分影像是模糊的--因为你的主要目的是拍出一个绝对清晰的被摄主体。 拍水景的技巧 喜雨 摄影者常坐船在江河湖海上尽情游玩,拍摄水景同样是一件饶有趣味的活动,但也有其独特的拍摄要求。  

    一般拍水景时,不能曝光不足。因为自然界的水源常常受到天空的映衬,有强烈的反光,宛如一个巨大的发光体一般。拍摄时如仅依靠相机的测光指示来处理曝光量,常常会出现曝光不足,这是因为天空与一般景物的亮度相差非常大。拍摄具有天空反光的水景时,至少需按照相机测光指示再加2挡左右的曝光量。拍摄波光舟影的画面要讲究用光,根据画面中的明暗关系来突出被摄对象的主体。  

    为使拍摄的水景有特殊效果。一种方法是采用高速快门,比如1/1000秒以上来凝结运动的水,如海浪等。取景合适、曝光得当的话,可能获得喷珠溅玉般的效果,我们在一些表现海浪的摄影作品中常可以看到类似手法。

    另一种方法是借助慢速快门获得画面中流水虚幻迷茫的效果。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艺术特点非常鲜明,流水常呈现出宛如云霞的缥缈感。附图拍摄于江西某村口,这个地方实际上并不十分出色,但通过慢速快门的作用,小溪的流水有了新的魅力,使原来很平常的一幅山村小景变得富有趣味。

    必须指出的是,要反映出流水的运动感,需要根据流水的速度缓急来选择快门速度,水流的速度快,所选快门速度宜高,水流速度慢,选择的快门速度就应低一些。在选择低速快门时,最好使用三脚架来稳住相机,以免晃动相机影响画面的清晰度。如果有长焦镜头,还可利用其压缩空间的特性来拍摄水的波纹,当波浪经长焦镜头压缩后,会呈现出非常有韵律的线条,妙不可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深玩虚实:



QUOTE:
  看电视剧和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两个人离镜头一远一近,一虚一实。离画面较近的人先说话,说完以后突然他的样子变得模糊,而后面的人又变得清晰起来,并接着对话。其实这就是景深的运用。景深可以理解为有多少物体的光线能正确的在CCD上汇聚,大景深就是有更多的物体可以清晰地显示在画面上,小景深则反之。



景深玩虚实



景深玩虚实



景深玩虚实



景深玩虚实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或多个主体,去除一切不必要因素突出主体是摄影的基本要求。比如拍人像的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个纯色的背景当然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这时候就可以运用景深了。通过小景深将背景虚掉,就能突出主体。

  但在拍风光照片的时候,就反过来需要大景深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涵其中,如下图,前后背景都清晰。



景深玩虚实

  对“傻瓜机”来说,景深是很难控制的,通过选择不同模式,如人象模式,或使用微距功能,尤其R1,RX等的1CM微距都可以做出很好的景深效果。但对于带手动功能GX来说就没有问题了,尤其它带有2.5光圈,比一般f2.8还要大。再加上光圈优先模式(A),紧记这“大光圈小景深,小光圈大景深”的原则,拍单一物体时将光圈调到尽可能大(以能够正常曝光为限),而想容纳更多东西时就将光圈调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正确曝光:



QUOTE:
  什么是曝光,非常浅显的说,曝光是胶卷或者数码感光部件(CCD等)接受从镜头进光来形成影像。我们在照相的时候,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这就是曝光过度(过曝);反之,照片较黑暗,无法真实反映景物的色泽,就是曝光不足。



图1:曝光不足

  图1、由于没有考虑到画面以白色为主需要增加曝光量,这张片子把浅粉白色的蝴蝶兰拍摄成灰白色。是一张曝光不足的失败片子。在拍摄的时候,增加半档到1档曝光,将使这张照片得到正确的曝光量,表现出粉白色调的浪漫花语。



图2:曝光过度

  图2、这张片子虽然前景曝光基本正确,但是作为表现的主要部分,大面积天空的色彩和云彩细节因过曝而丢失。所以是一张曝光过度的失败片子。如果能以天空的曝光为基准,参考山脉和前景的曝光,就能得到一张朝阳斜照山脉、前景形成剪影、以紫蓝色天空和白云为主要表现的宁静清晨照片。



图3:曝光准确

  图3、这张人物肖像照片,人脸部分曝光正确,很好的抓住和表现了人物神态。背景的暗化更强调了人物,是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什么是曝光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什么是正确曝光呢?其实正确曝光是相对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的反光度不同,要用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正确的表现出物体,针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反光度不同,必然有部分区域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做到想要表现的主体曝光正确,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曝光正确了。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曝光让人不满意的片子。往往是我们人眼能够看到的景物,拍出照片后,差距会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还需要了解感光宽容度的知识。
   
  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以下范围(见图4),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的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明)。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



图4:感光宽容度(光线范围仅为说明问题,不代表真实数据范围)



图5:“曝光正确”

  图5、因为明暗反差过大,云层曝光正确的同时,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色彩细节全无,成了黑色的剪影。(但这正是这张图片想要表现的效果,所以尽管建筑严重曝光不足,这张图片仍然可以说是“曝光正确”的片子。)事实上,当时人眼范围是基本上能看清建筑的细节的。拍摄者利用了“感光宽容度”原理,正确的曝光云层,而让建筑成为剪影,使片子有一种神秘而又威严的感觉。如果需要将建筑色彩细节能够表现出来,那么天空就会全白的一片。



图6:曝光正确

  图6、考虑到感光宽容度问题,在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选择阴天拍摄,使得前后景的光线差别不大,因而拍摄出前景曝光正确,而后景也有细节反映的片子。如果在光线强的时间拍摄,可能前景曝光正确的同时,后景几乎全黑没有细节。

  可见,合理利用曝光和了解感光宽容度问题,能够创造出不同感觉的照片。

  通过上面的拍摄实例我们了解“曝光”、“正确曝光”、“感光宽容度”的概念。要得到正确的曝光,必须通过评测来确定需要多少曝光量。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如何测光,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测光方式,才能让我们得到正确的曝光。同时,掌握好测光,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发挥光影创意,在平常的场景中,拍摄到非凡的作品。
   
  首先我们来了解相机测光的模式。

  测光模式:现在地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以下3种测光模式:

  1、平均测光:对整个取景区平均计算测光值。

  这是一般相机默认的基本测光模式,使用率最为普遍。在取景范围内光线比较均匀,明暗反差不大的情况下,几乎都能让你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图7:平均测光

  图7、仙人掌:当时的场景光线很平,取景区内的仙人掌色彩和光线都比较平均。使用平均测光模式,就能得到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2、中央平均测光:是以取景范围中部的30%左右的区域平均测光为主的测光模式。

  当需要表现的主体在取景范围中间部分,而环境明暗与主体有较大的差别时,选择中央平均测光,偏重对中央大部分区域测光,能使主体的曝光较为准确。



图8:中央平均测光

  图8、故宫:这张片子的构思是利用前景突出一种压迫感,表现故宫的尊威。拍摄的时候,主体城楼的和前景的光比差异较大。使用中央平均测光模式,整体测光以在取景大致处于中间部分的城楼为主,拍摄出主体曝光合适,前景成为剪影的照片。符合构思目标。如果使用平均测光模式,主体可能曝光稍过,而前景的阴影中留下太多细节,使画面显乱。

  3、点测光:又称重点测光,是对取景范围中的1%-5%区域内测光。

  点测光模式用的极少,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况下,点测光却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点测光,并能正确使用点测光,一方面可使主体曝光精确,另一方面利用“感光宽容度”来创造出现实中无法看到的奇妙图片。
   
  运用点测光:以下,将对如何用好点测光模式作图例说明。

  点测光模式适用的情况:点测光方式在取景内光线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况下适用。这种情况如果不用点测光,可能会造成需要表现的主体曝光不正确,太亮至白或者是太暗没有细节。

  曝光锁定:在使用点测光模式前,需要了解曝光锁定的使用。相机点测光的测光点在取景区的中心。使用点测光的时候,需要把取景区中心点(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需要表现的主体来测光。如果在你想要表现的取景中,表现主体并不在中心点,可以先用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表现主体进行测光,并使用相机的曝光锁定功能锁定对主体测光的数据,最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构图,对焦后按下快门。大多数相机的曝光锁定都有专门的按钮,能够使我们得以轻松的在曝光锁定后重新考虑构图。但也有一些相机曝光锁定和对焦都是通过半按快门实现,假如测光点和对焦点并不一致,例如图2的测光点是太阳边的云彩,而对焦点是建筑物,就需要先对云彩点测光后曝光锁定,然后重新构图对建筑物对焦。有些相机不能提供单独的曝光锁定和对焦锁定,也可以先对主体点测光后记下曝光数据,然后把相机的拍摄模式设置为M档,按点测光的数据设定曝光数据,然后进行构图和对焦。



图9:点测光

  图9、从取景环境看,需要表现的主体荷花较亮,而荷叶等较暗,且茎杆参差影响构图。如果按照平均测光,那么平均测光值就会偏向较暗环境的光线强度,拍摄得到的结果是花叶、池塘曝光正确,而我们要表现的主体荷花确是惨白一片(曝光过度)。 拍摄这张片子的时候,因为荷花反光较多,荷叶和池塘反光少,利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对主体荷花花瓣进行点测,就能对荷花正确曝光,突出荷花色彩好细节佳,而池塘曝光不足,黑暗掩盖了层次的茎杆,更好的强调了主体荷花。



图10:点测光

  图10、这是一部置于屋内的自行车。大概是下午的时候,屋里没有开灯,阳光从门外照进来。在取景范围中,光线分布极不均匀,反差比较大(肉眼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行车轮胎和车后面的背景)。拍摄的时候,点测亮部的钥匙,锁定曝光后,重新构图。因为前面的反光比较强,导致背景几乎纯黑一片,使画面相当地简洁,突出自行车局部的线条和弧度。事实上,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它反映的虽说是真实,但由于胶片(或CCD等)感光宽容度太窄,又与真实看到的不一样。可以说,如果不是用相机拍摄,肉眼是看不到这样的效果的。通过对感光宽容度的了解,预测拍摄的效果,利用点测光,从而在杂乱、平凡的景物中,提炼出这张有意思的片子。



图11:点测光

  图11、拍摄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测光,人像摄影最重要通常就是表现人的脸庞。这张图片利用自然光,拍摄时对面部进行点测光,使面部正确曝光,周边环境、衣物由于曝光不足变得黑暗。画面简洁人物突出,类似影室里用背景布的感觉。如果平均测光,就会造成周边环境清晰,人脸过曝显得惨白。



图12:点测光

  图12、这副作品拍摄于SRAS期间,地铁的入口处,阳光反射强烈,人影长拽,周围环境阴暗,给人一种未知而恐惧的感觉。其实,拍摄时肉眼看到的环境很亮,点测反射阳光的地面为曝光值,使周边环境暗化,突出反射的部分亮处和人影,从而营造出这种感觉。如果用平均测光,得到的是一种曝光正常,周边环境较亮的片子。



图13:点测光

  图13、拍摄的时候,先点测反光的亮部,曝光锁定后,对焦在螺钉上拍摄。点测在拍摄这张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是,使亮处曝光正确,形成明暗对比,突出工业题材的线和面。

几种测光模式的标识:



图14:测光模式的标识

  读本文,将能帮助初学摄影者:

  1、了解平均测光模式、中央重点测光模式和点测光模式的适用情形。

  2、了解曝光锁定的使用方法;

  3、利用“点测光”方式,得到精确的主体曝光。
   
  通过对以上基础知识到了解和掌握,再经历实际的尝试和经验积累,相信初学摄影的朋友也能够拍摄出令人满意和惊喜的照片。
   
  本文所用的摄影图片由黎俊辰、刘正杰、兆昕拍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时间曝光的运用:



QUOTE:
任何影像都应该是清晰的

  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术如长时间曝光对摄影师的挑战非常大,尽管手端相机、用快速快门能有更多拍到好照片的机会,但在夜间或晨昏进行长时间曝光,一旦成功,照片必定会十分迷人。

  根据众多摄影师的经验,长时间曝光的最佳结果往往不是在黑夜中获得的,而是在早晨或黄昏时产生的。这时,各种光源的亮度不同,色温也不同,从而形成非常有意思的色彩组合。那些不重要的区域,很容易就会被弱光或黑暗淹没,而重要的东西则很容易就显露出来。这种拍摄场合通常具有非常强烈对比的光,因而非常有必要正确选用胶卷,同时,必须保证最起码的正确曝光设置。

灵活性和质量必须协调

  严格来说,你可将这些照片分成两个部分:

  拍摄时,不用三角架,使用大光圈(即快速镜头),如f2.8或1.8)及快速胶卷如ISO400及400以上来拍摄自然可用光进行摄影。

  用三角架和1秒~几分钟快门时间拍摄到的真实夜景照片,中~小光圈以及中等速度的胶卷可保证最高的图片质量。

  有效光中的主体很多都是移动物体,这是另一个使得长时间曝光摄影变得很困难的原因。相机的曝光速度必须非常短,以在快门释放的瞬间里,相机不会被震动,快门速度的选择取决于拍摄主体的速度。因为夜间物体的运动速度很难把握,这往往使夜间拍摄很难控制成像的效果,唯一的办法是用不同的设置多拍几张,以供选择。

  手端相机拍摄时,快门速度尽可能要和焦距保持倒数的比率,比如你将变焦定在125mm时,你就必须将快门速度设置为1/125秒或更快。

  当你使用中速或高速胶卷时,曝光时间就可以更短一些了,但同时你会发现你需要使用尽可能大的光圈,这样就会使得景深非常小。一些镜头的光学性能并不是最好的,若在相同的快门速度时而又需要大景深时,那你要使用高速胶卷。

  落日余晖

  拍摄落日余晖是摄影者们津津乐道的拍摄场合,因为这时拍出来的照片往往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而具体操作如曝光、取景、光线控制等都不会十分的复杂。似乎在什么情况下你都可以拍到令人喜欢的照片,如曝光不足时会出现轮廓效果的照片――当然这并不是摄影者应该使用的方法,摄影者应该人为地控制效果。那么在强光的背景下或在阴影里,如何才能体现更多的细节?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将曝光纠正设置为+1~2f级

  稍稍倾斜相机,并在曝光内存中输入相应的值。

  用平均亮度对整个区域进行点阅读。

  如果你用彩色胶卷曝光的话,专业冲印室可对照片进行调整,比如你不喜欢一种色调或影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让冲印店给你重新制作一张。   幻灯片摄影师最好使用梯级曝光法进行拍摄,分别用+0.5,+1,+1.5和+2f级进行曝光,在处理好胶卷后,你就可以选择准确曝光的照片了。

  数码摄影师则可以随时在LCD上检查结果,并根据需要纠正曝光。同时,即使你在后期处理时,不满意图片效果,你仍然可以用软件很轻松地使用你喜欢的色调。一般情况下,你往往需要分别在高亮和阴影处改变亮度和对比度。

拍摄尽可能清晰的主体

  夜景照片通常需要使用较长时间的曝光,因而一般都要使用三脚架。而且与使用自然有效光照片相比,夜景照片的静态特征会更强些,夜景照片往往给人以一种静籁的感觉。

  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由于光线很弱,因此你要使用相对来说光圈较大的镜头,而且尽可能使用大光圈,而如果你有三脚架,那么最好是进行长时间的曝光,这时你可使用较小的光圈,这样你就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

  进行长时间曝光并不一定需要价格昂贵的高速镜头,你也不需要价格昂贵的高速胶卷,而且你也不必进行多么复杂的后期处理,你所要做的只是进行长时间的曝光,你所要的特殊曝光功能或将曝光时间手动调节为几秒钟甚至数小时。

  在长时间曝光控制上,主要有两种设制,一是"B"门,二是"T"门。

  "B"门一般要有快门线锁住快门,以让相机一直打开快门,进行曝光。

  "T"门比"B"门方便一些,需要曝光时按一下快门,相机进行曝光,当需要结束曝光时,再按一次快门,结束曝光。

  遗憾的是,民用级的数码相机中并没有这两个特殊曝光设置,而单反专业数码相机则具备这两个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相机而言,长时间曝光会用光电池的电能,因而最好是使用具有利用机械原理进行长时间曝光的相机。如果没有机械长时间曝光,那么你要准备备用的电池。在长时间的夜景拍摄时,相机可能因为电池的用光而不能正常工作,这时你可以换上新电池。同样,在低温情况下,你要将空闲的电池放在身旁,以对电池保温,保证电池能运行相机。

  为了确保夜间摄影时被摄主体的清晰度,除了需要准确对焦、设置尽可能大的景深时,还要尽可能防止相机的晃动,因此你需要使用三脚架,同时你最好使用快门同步线或遥控装置。这两种装置可使你不接触相机就可进行拍摄,从而减免了人为造成的相机振动。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去尝试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减免相机的人为振动;使用自拍功能。把相机放稳,然后激活相机的自拍装置,然后把手从相机上移走,相机的自拍功能可以自动完成拍摄任务――当然在自拍功能启动前,你要先设置好所有设置,如光圈、快门、构图等等。

  如果你想**更多的特殊摄影领域,那么一个特别稳定的三脚架是必备的。较重的三脚架在强风或地面不平时就可显示其优点。

  反光板预释放功能可用于减弱因相机内反光板抬起导致的轻微震动。在真实曝光前,一个小型杠杆会将反光镜抬起,使光线**相机的暗仓,进行曝光,但这一抬起会导致相机的震动――这主要发生在单反相机中。因此,在这方面,傻瓜相机就没有这个麻烦了,因为它们没有反光板设备。不过,反光板自有反光板的好处,就是取景时,所见跟所得并不会相差多少,而且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时,你仍然可以通过取景器观察到被摄物体的情况。

弱光往往会造成强对比的光影效果

  夜景拍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时候进行拍照,如前所述,在晨暮时拍摄这种照片的效果比漆黑的晚上要好。拍摄的最佳方法是在黄昏来临之前设置好相机,然后等待余辉由橘红色变为各种色调,只有在那个时候,景色的照明依然很充足,但光线总亮度已开始慢慢黯淡了下来。

  这时你就需要决定准确的曝光时间了,在一般情况下,内置测光器的工作情况都不是很让人满意,与周围亮度相比,强调中色调的曝光技术也往往更注重高亮部分,从而导致拍出的照片总是曝光不足。

  首先,对阴影进行点测光会产生白亮光点,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最佳方法是选择平均亮度的主体区域,以检测曝光情况,如路灯照明的路面,这种合适的曝光值可以人工设置或启动存储的设置。

  一些专家认为,在这方面,使用灰阶卡会帮你很多忙,一张标准灰阶卡能通过微距读取的模式被记录在取景器图片中。决定曝光时间的最佳方法是设置固定光圈,然后寻找相应的曝光量,曝光时间超过1秒钟后,必须注意可能会出现失败的效果,快门速度极慢时,它需要一次与相机指示值并不相同的长时间曝光。

  使不使用自动对焦完全取决于个人习惯,在有效光摄影中,如果对比度非常高的话,自动对焦就会显示它的优点,在这种情况时,由于通过取景器观察的图片非常暗,它可帮助你快速准确地确立主体。如果相机前的物体是静止的,那么使用自动功能的意义就不是很大,而且在使用长时间曝光时,最好是在三脚架上手动对焦。

利用长时间曝光来拍摄烟火

  拍摄烟火非常简单,几乎每部相机都能进行拍摄,仅仅将"B"或"T"长时间曝光设置作为先决条件即可。该设置可让相机快门持续打开,记录下烟火运行的轨迹,从而形成优美的线条。拥有一个三脚架和电缆释放同样也非常重要。

  有经验的摄影师会带上一个小手电筒,以便从外部检查相机的设置。中速胶卷(ISO200-400)是易拍性最好的胶卷。在选择镜头时,不妨优先考虑标准或广角镜头,镜头不要太慢(最大光线最好为F2.8)。因为烟火往往很容易吸引人,因而你必须早一点到达拍摄场所,并选择好一个最佳的拍摄位置,记住,要选择不会受建筑物或类似物体照明影响的地方,否则照片会产生令人厌烦的光线。

  当然,拍摄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提前做好所有必要的设置,并装好胶卷。装备一张黑纸,用于在烟火短暂停止期间覆盖镜头,避免多余的光线**相机,影响成像质量。对于同一主题最好连拍几张,大幅度增强图片的整体效果。

  在设置曝光时,因为亮光处与暗处的对比太厉害了,而且照明情况变得很快,所以即使是最复杂、最好的曝光系统也不能正常工作,为了让所有的光迹都记录在胶卷中,快门需要连续打开几秒钟以上。

  总之,你应该想到,光圈设置对光迹的影响非常大,并且曝光时间决定光线长度和丰满度。因此建议你使用中速胶卷(ISO200-400),不要将光圈缩得过小,最好为4.5或5.6。快门需打开10~30秒。

  在拍摄烟火时,你需要连续拍摄多张不同的照片,有经验的摄影师一般都知道,效果最好的拍摄往往发生在焰火结尾时,因此这种拍摄场合下,使用连拍是很有好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曝光补偿的运用:



QUOTE:
  数码相机使用方便,在拍摄后通过回放就可以立即知道实际拍摄效果,再加上后期可在电脑中调整反差颜色等,因此有不少摄影者在实践中对曝光的准确性不十分注意,其实使用数码相机对曝光要求同样非常高,在拍摄实践中特别要重视对“曝光补偿”的运用,在拍摄一些比较特殊的对象时,更要运用自己在传统摄影中积累的经验,充分利用曝光补偿来满足特定情况下的曝光需要,确保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

  1.为什么要作曝光补偿

  数码相机的测光曝光系统和传统相机一样,在处理图像时,有个很基本的准则,就是将所有被摄对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来还原,所以在相机的感光系统看,无论对象原来亮度如何,最后都应以中等亮度的影调展示。所以在实际拍摄时,仍然需要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的复杂情况作出相应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获得理想的密度和色彩还原。

  一般便携式数码相机大都有正负2挡曝光补偿,利用它们可以应付大多数复杂情况下的拍摄需要。至于一些高级的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曝光补偿甚至达到正负5挡,可以满足极其复杂照明环境下的拍摄需要。数码相机的设计和生产商之所以要对相机作如此的设计处理,其行为本身就足以说明曝光补偿对照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技术要点。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运用曝光补偿,摄影者主要需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2.被摄对象亮度比较高时需作曝光正补偿

  比如说在拍摄风光照时,要是蓝天白云等浅色调内容占了较大面积时,就要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顺光至少增加半挡,侧光加一挡左右。如果是逆光,就要针对太阳的位置高低来处理,同时看你表现什么内容,通常你想将画面中的细节也能相应表现的话,就要适当增加1.5-2挡左右曝光量,太阳越处于画面中心,就越要适当增加曝光量(当然也应注意避开有强烈光线的太阳,防止相机图像感应器受到损害。如没有发出强光的太阳,如雾气中的红日,朝日夕阳等,因为它们亮度低,完全不会对测光造成影响,则不必考虑曝光补偿问题)。

  此外,在拍摄雪景、雾景等特定内容时,都要根据表现对象最后需以高调形式来显示的特点,酌情作曝光补偿。一般拍摄雪景最好补偿1挡到1挡半曝光量,不然你最后得到的雪不是白色的,而有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成为灰色;拍摄雾景最好补偿半挡到1挡曝光量,不然你得到的雾景影调偏暗,接近夜景一般,显然不理想。

  还有像拍摄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装的人,医院或者环境亮度很高的实验室,大面积以天空为背景的飞机等比较特别的对象时,都要根据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作适当的曝光正补偿。

  3.被摄对象亮度较低需作曝光负补偿

  在处理亮度高的拍摄对象时需要作曝光正补偿,主要是为了防止相机将画面自动处理为曝光不足。同样的道理,拍摄深色调对象,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免出现曝光过度。

  比较典型的是在拍摄城市夜景时,除了画面中建筑、街道或其他亮度较高的内容占据画面主要面积外,要防止曝光过度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个是使用点测光来对主要表现对象测光曝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曝光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一般在拍摄的画面中(尤其是画面中间测光敏感部位)占据大面积天空时,往往需要减少2挡甚至更多的曝光量。

  除了拍摄夜景,在拍摄其他风光类题材,如夏季浓密的树荫,逆光状态下的山脉等都要适当借助利用曝光负补偿来减少曝光量。还有拍摄身穿黑色服装的人物,拍摄深色调的纺织品等,都需减少曝光量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影调还原。因为数码相机也是通过测量被摄对象反射光来决定曝光量,在处理明显亮度偏低的对象时摄影者如果不作相应的负曝光补偿,最后得到的将是中性灰影调。很显然,将明显为黑色或者深色调的拍摄对象最后转化为中性灰为主调的画面是很难令人接受的。

  4.被摄对象与背景关系复杂时需灵活处理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A.背景亮度高,主体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补偿。这种情况在拍摄会议人物时常常会出现,有时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后有阳光射入,背景显得比较亮而人物则明显偏暗,这时如不采用闪光灯作补光,就需作曝光正补偿,一般要增加1挡左右的曝光补偿,人物的脸部层次就会明显改善。还有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积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较高的对象时,也要通过正补偿或者采用其他辅助光等形式来改善反差,不然就会影响到主体人物的反映。即使后期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来提亮人物,也会因噪点明显而影响照片质量。

  B.背景亮度低,主体亮度高,需作曝光负补偿。这种情况在舞台摄影中常常遇到,一般在舞台上一个或者少量演员演出时,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常会利用一两个追光灯照在人物上,这时舞台上其它背景因为没有直接受到光线照射,几乎呈现为黑色,所以两者反差极大,除非表演者恰好位于画面中心位置而你又采用了点测光模式,不然务必作曝光负补偿,否则容易出现曝光过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整白平衡:



QUOTE:
  在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会发现荧光灯的光在人看起来是白色的,但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却有点偏绿。同样,如果是在白炽灯下,拍出图像的色彩就会明显偏红。人类的眼睛之所以把它们都看成白色的,是因为人眼进行了修正。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了。但是,由于CCD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所以,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 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白”也是“非白”。要更深入了解白平衡,我们还得来学习一下色温的知识。



“白天”模式: 由于办公室内是日光灯源,所以照片有些偏红

  色温是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根本就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在一般读者眼中,色彩和温度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而在摄影领域,光源总是根据它们的色温来定义。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和华氏温度、摄氏温度一样,开尔文也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色彩和开尔文温度的关系起源于黑体辐射体(对它加热直到它发光),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当这个黑色物体受热后开始发光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变成蓝色。这种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人都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 K,钨丝灯的色温约为26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 K。

  色温对于数码相机而言就是白平衡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摄影爱好者比较头疼的环节。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这就称为白平衡调整。



“钨灯”模式: 进行了大量的蓝色补偿,造成整个照片蓝蓝一片

  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白平衡感测器,一般位于镜头的下面。白平衡机构会试图把白色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最亮的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数码相机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

  现在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调整一般具有4~5种模式,因厂家的不同而稍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在佳能的数码相机上,一般分为自动、白天、阴天、白炽灯、荧光灯等模式。在白天模式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会加强图像的黄色,当你在晴天的室外拍摄时,可以把白色平衡功能设定在白天模式;如果在室内拍摄,要根据室内灯源来进行设定,一般有钨灯和荧光灯两种,在荧光灯模式下白色物体会出现蓝色色彩。而在钨灯模式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则会加强图像的蓝色。如果误把白色平衡设定在白天模式,画面颜色会变得太黄。



荧光灯模式:白平衡就比较准确

  照片受拍摄场所的光线影响很大。白平衡就是指对此进行调节的一种功能。在自动模式下颜色不自然时,根据拍摄场所的光线,选择“白天”、“钨灯”、“荧光灯”等模式进行拍摄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需要更逼真的色彩,则可以通过手动设置。

  除了自动和手动白平衡以外,一些高级点的数码相机还提供了“白平衡包围“功能。一般来说,该功能就是使用不同的白平衡模式一次拍摄3张照片,一张正常、一张偏蓝、一张偏红,这样就可以让用户进行对比选择,使得拍摄更加灵活。



使用自动模式,天空变蓝

  室内和室外模式,只是针对晴天阳光充足时的室外和用60W左右钨丝灯泡照明的室内,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光线色调条件下的白平衡调整,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下的白平衡调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此,在一些特殊色温环境下的拍摄,还是靠手动来调整白平衡。

  比如:在拍摄红红的夕阳时,对着蓝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拍摄出充满温暖气氛的画面。而如果把数码相机的白色平衡设定在自动位置,数码相机会把夕阳的温暖色温误判成室内,因而会补偿画面的蓝色,并减少红色,把夕阳原有的温暖气氛完全破坏了。相反,以红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拍摄出的蓝色的冷色调画面。



将白平衡设为“阴天”模式,则晚霞变红

  在超出自动白平衡调节范围的光线条件下,需要使用手动白平衡调节方式。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纯白的白纸—类的东西,有些数码相机备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这样只要对着白纸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操作过程大致如下:1.把数码相机变焦镜头调到最广角(短焦位置);2.将白纸放置好;3.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4.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5.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取景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

  通过手动调节白平衡还可以获得某些特殊效果,通过色温的调节可以获得一些偏色的效果。

  一般来说,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能够满足大多数情况的使用,读者在进行拍摄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实践,根据自己相机的特色和拍摄环境加深对白平衡调节的了解,充分利用数码相机的优势就能够获得满意的照片,即使白平衡效果不满意也不用担心,电脑后期处理也能够为您解除这些后顾之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确对焦:



QUOTE:
  使用数码相机,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虽然对象在相机的液晶显示屏中非常清晰,但当我们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看图像时,对象却有些模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调焦的技巧。

  1、何谓调焦

  调好焦距,一张照片的被摄体就会特别清晰。相反,被摄体模糊就说明没有调好焦距。什么是被摄体呢?被摄体依赖于摄相者的的意图。我认为,被摄体就是我们想展示给别人的东西。

  我们来看下图。在数码相机的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中央有红色的标志[ ]。(对于佳能相机这个标志通常不会出现在液晶显示屏中。我们假设它们存在于液晶显示屏中央。被这个标志锁定的区域称为AF区域)。在这个区域中,AF(自动对焦)功能就完成了。这样就要求你首先要把目标放进AF区域内。




  在上图中,平面上所有的对象包括主体一起叫做焦平面,他们都在镜头中,包括猫和鸟。而远处的及近处的景物就不在其中。它们离焦平面越远,图象就越模糊。对于那些在焦平面的物体,相机都能清晰的拍摄下来。

  注释: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屏通常较小,而且显示器的像素数较少,因此,不能精确地检查对焦是否清晰。如你想精确地检查对焦状况,可以通过使用[T]按钮来放大液晶显示屏上的图像来检测对焦状况。

   
   

  图片1(a)按下[T]按钮得到放大图像
  图片1(b)放大图像4倍
  图片1(c)通过使用Multi Selector移动图像位置
  图片1(d)打开确定指示功能菜单,图像在聚焦范围内的部分会出现指示

  (这些功能存在与否因相机种类和生产厂家的不同而不同)

  2、聚焦锁定

  在许多自动聚焦数码相机中,显示屏中央都有一个AF区域。如果AF区域外(如画面的左边或者右边)有两个不站在一起的人,这样自动对焦就会失灵,拍摄到的影像就会模糊。而且,如果被摄体在画面的边角,也不能清晰对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用AF功能,首先,在半按下快门按钮的同时,使焦点聚焦在AF区域内的物体上,这时就锁定了被聚焦的位置。然后,一直保持半按住快门按钮,重新构图,然后就可以释放快门拍到清晰画面。


   

  图片3(a)调整聚焦到显示屏中央
  图片3(b)变换图象位置,半按下快门按钮
  图片3(c)按照同样的方法,多次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就得到如图所示

  注释:有一些型号的数码相机,在中途按下快门按钮的同时,不仅能够锁定聚焦,而且可以锁定曝光。确保用户能够得到对焦及曝光正确的照片。

  严格说来,如你在半按下快门按钮的同时图像的位置却改变了,焦距就会轻微偏离,但是,由于很多数码相机焦距很短,景深大。因此,通常不会造成模糊问题。

  3.选择AF区域

  象前面描述的一样,尽管AF区域在取景器显示,但是,位于液晶显示屏中央的佳能COOLPIX 885/880的AF区域不会显示。同时,佳能COOLPIX 885/880有包括中央AF区域的5个AF区域。当你选择下边的设置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AF区域。

  (1)当你选择位于[SCENE]模式下的[Portrait]或[Macro]时(AF区域下的[Manual]就被选中)。

  (2)当你使用佳能COOPIX 885的操作模式时,可选[P]、[M]或者[CSM],用佳能COOPIX 880时,可选择[P]、[A]、[M]或者[CSM]。(在AF区域模式下,选择[Auto]、[Manual]或[off]。)AF区域模式有三种选择。

  [AUTO]:相机自动选择五个AF区域中的一个,最近的物体在里面,并呈现在镜头中。
  [Manual]:通过运用Multi Selector你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区域,作为目标位置。
  [Off]:只有中心AF区域是有效的,通过单独选择AF区域,你可以迅速对焦。而且,你可以欣赏较大范围的图象。

   
   


  图片4(a):在AF区域模式下选择选项按钮
  图片4(b):可供选择的5个AF区域(中心AF区域被选择)
  图片4(c):通过选择右边的AF区域,聚焦被设置在
        图片4(d)的对象上;通过选择左边的AF区域,聚焦被设置在对象左边部分的背景上。

  注释:佳能相机有连续的AF模式,使得相机能够自动连续聚焦,而无须中途按下快门释放按钮。连续的AF模式对拍摄移动的目标非常有用。另外,COOLPIX 885/880有手动对焦模式,使得摄像人员可以自己预先设置对象的距离。好好掌握这些技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化背景:



QUOTE:
  工欲望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并非所有相机都能拍出很好虚化的照片,你的相机必须具备大光圈和大变焦,傻瓜机和一般的低端相机是很难实现的。

要想虚化背景,有如下三种方法:

(1)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

(2)背景尽可能设置较远;

(3)加大镜头光圈。

  如果同时使用这三个方法,能够得到更显著的背景虚化效果。



虚化不背景

  如果相机能够变焦,那么就将变焦倍率设置成最大,即是说以将图像扩大到的最大限度来拍摄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虚化背景。如果增大变焦倍率后,拍摄主体溢出了画面,那么请摄影者往后退,离拍摄主体再远一些。

  变焦倍率越大,虚化效果也就越明显。有朋友问,我的相机开到了4倍变焦可是还是没达到虚化背景的效果,在这冷酷豪哥告诉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的光圈不是恒定光圈,使用大变焦的同时你的光圈也在缩小,所以虚化效果欠佳。

  另外,利用数码变焦功能是不能达到变焦后的虚化效果的,用户需要有具备光学变焦功能的数码相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6: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闪光灯知识:



QUOTE:
  “闪光灯”这个名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对闪光灯能深入了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就闪光灯的原理、类型及常见的闪光模式给大家做一个简要性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进一步研究起一个向导性的作用。用好闪光灯是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必备技能,也是走向专业的必经之道。

1、 闪光灯的定义

  闪光灯的英文名为FLASH LIGHT,中文全称为“电子闪光灯”,又称高速闪光灯。电子闪光灯通过电容器存储高压电,脉冲触发使闪光管放电,完成瞬间闪光。通常的电子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500K,接近白天阳光下的色温,发光性质属于冷光型,适合拍摄怕热的物体。

2、 闪光指数(GN)

  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的摄影手册里的解释,闪光指数表示闪光灯制造商为每部闪光灯所设定的发光强度,通常是以ISO 100为基准来设定。闪光指数通常用GN来表示,为Guild No. 的缩写。其表示方式根据采用的单位是米或英尺而分为两种,GN的计算可以用“GN=光圈F值 * 拍摄距离”的公式来计算。一般135单反相机的内置闪光灯指数约为12(米制),如果用光圈F4来拍摄,也就是说有效闪光距离为12÷4=3米。在购买外置闪光灯的时候,除非在拍摄时多以ISO400 来拍摄,或大多拍特写照片,否则最好购买GN在25(以米作为单位,GN/M=25)或80(以英尺最为单位,GN/F=80)以上的闪光灯。如果经常要用到反射式闪光法来拍照,那么就需要强力的闪光灯,不妨购买GN值40(米制)或130(英尺制)左右的闪光灯。

3、 闪光灯的分类

   1)  内置闪光灯:一般的135单反相机、APS相机、傻瓜式相机都配有内置闪光灯,根据相机的不同GN有所不同,135单反的GN约为12左右。在一些顶级的135单反相机中则没有内置闪光灯,例如尼康的D2X,佳能的1DS MAKR 2等。内置闪光灯因为其指数较小,所以使用范围不是很广,笔者最常用到它的地方就是在人像拍摄的时候进行闪光补光。使用内置闪光灯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电量消耗,所以经常使用它的用户应该常备备用电池。



内置闪光灯

   2)  外置闪光灯:一般是相机生产商为其相机产品所专门定制的闪光灯。这类闪光灯的特点是:a. 闪光指数大,通常在18-56之间,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景拍摄。B.使用灵活,操作性增强。通常这类闪光灯通过相机的热靴或专用闪光插座接入,没有热靴的则可以通过闪光同步接口接入。在操作方面灵活度更高,可以控制闪光量的输出,可以改变闪光灯的方向,甚至一些高级的闪光灯可以进行离机无线遥控操作。



外置闪光灯

   3)  大型闪光灯:大型闪光灯一般在照相馆、影楼、摄影工作室等场合使用。这类闪光灯的特点是输出功率特别大,也不用闪光指数来计算闪光量,取而代之的是Ws(瓦特/秒),一般来说,400ws大约相当于闪光指数56。



大型闪光灯

   4)  特殊闪光灯:指非常规或非普遍使用的闪光灯,为一些专门的用途而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

  a. 环形闪光灯:用于近摄或微距摄影,广泛用于医学摄影。



环形闪光灯

  b. 水下闪光灯:顾名思义,用于水下摄影,有很好的密封性能和抗压能力。  



水下闪光灯

4、 闪光灯控制(测光)模式:

  目前主流的闪光灯控制模式为TTL模式,是利用通过镜头的实际光量来确定相应的闪光输出量的。TTL是(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可以翻译为“通过镜头的光”。这种测光实际上是在取景器见到的现场范围内确定闪光的输出量,失败几率极低。在TTL的基础上,各个厂商又开发了更为先进的TTL测光模式,本文主要介绍尼康的I-TTL和佳能的E-TTL。

  1)E-TTL:是佳能在1995年发布另一种形式的闪光控制技术,也就是“评价式透过镜头”闪光测光。E-TTL由主闪光泡发出一束已知亮度的低功率预闪,用以确定正确的闪光曝光。它通过预闪测量景物的反射率,然后基于这些数据计算出达到中间影调所需要的闪光输出功率。与TTL闪光测光表不同,E-TTL传感器不易被好奇者看到,它藏在五棱镜的外壳内。E-TTL较TTL和A-TTL优越之处是用于填充闪光。E-TTL在白天摄影时添加微妙和自然的填充闪光方面通常表现较好。E-TTL曝光同时也与当前对焦点相关,理论上更易取得出色的曝光。



E-TTL原理图

  2)尼康的i-TTL和佳能的E-TTL有部分相似,先是预闪进行大略的闪光量估算,然后测合焦位置的主体的亮度。当闪光灯发光时,照在主体的光达到应有的亮度后,E-TTL就命令闪光灯停止闪光,而尼康的i-TTL还会把距离信息代入运算作为修正,然后再命令闪光灯停止闪光,当然更为精确。而这个距离信息的获得在对焦完成后也就完成了,所以根本不会耽误时间。尼康的I-TTL只有五个分区,但因为有了距离信息进一步修正,这个5分区就足够精确了。

5、 闪光灯照射角度:

  表示闪光灯发出的光束覆盖范围的宽广程度。这有点类似于镜头的视角,也用多少毫米的焦距来表示。在一些中高档次的闪光灯里配有变焦灯头,可以根据镜头的焦距变化而随之变化,达到准确有效地闪光照射。

6、 闪光灯回电时间

  电子闪光灯每次闪光之后,到电容器完成充电,为下一次闪光做好准备,所需要的时间就叫做“闪光灯回电时间” 。根据闪光灯的档次和类型不同,回电时间也有所不同,大致的范围在0.2~10秒之间。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当然越短越好,特别是在重要场合抓拍的时候。不同的电池类型影响回电的时间,通常来说,镍镉电池要比碱性电池回电时间快一些,外接电池组要比5号电池组快一些。当然,选择电池类型的前提是一定要符合说明书上规定的要求。

7、 防红眼功能

  在昏暗场合利用闪光灯拍摄的时候,或者当闪光灯距离人眼太近的时候,光束会经眼底的血管反射,在画面上留下了令人讨厌的红色瞳孔。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大部分闪光灯等具备了防红眼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红眼现象。



防红眼功能

8、 主要的几种闪光模式

   1)  快速频闪闪光:快速频闪闪光可以使运动的物体留下一系列的轨迹,也就是说闪光灯在一定的时间内连续发出多次闪光。拍摄的时候最好选择手动模式,快门时间设定在1秒以上,背景最好选择暗色,全黑的背景效果最好。



频闪闪光可以捕捉物体运动的轨迹

   2)  后帘同步闪光:是在快门后帘关闭前瞬间开始闪光,可避免夜间摄影时移动物体的幻影留在主体的前方。  



后帘同步闪光

   3)  慢速同步闪光:为了增强背景的亮度而采用低速快门,拍摄的主体由闪光灯来照明,背景的亮度则靠长时间的暴光来实现。使用慢速同步闪光的时候一定要配合三角架。



  慢速同步闪光可以获得主体和背景的暴光都不错的效果。(拍摄参数:F7.1,1/4秒,SB-800闪光灯)

  4)  高速同步闪光:高速闪光同步一般用来凝固高速运动的物体,或在逆光拍摄的时候进行闪光补光。有了高速同步就意味着可以使用大光圈闪光拍摄,可以获得背景虚化,主体突出的效果,在人像摄影中有广泛的应用。  



  高速同步可以使用大光圈拍摄,获得良好的背景虚化效果。(拍摄参数:F2.8,1/3200秒,SB-800闪光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6 00:17 , Processed in 0.0456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