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楼主: 乖乖鼠

一定要加精<玩转数码相机>---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曝光补偿:



QUOTE:
  曝光补偿也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分为正(+)补偿和负(-)补偿两种,在相机上用“+/-”符号表示。简单来说,在逆光摄影时,用正(+)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暗处为测光标准)能适当表现出被摄体的细节,虚化背景,获得高调的照片;用负(-)补偿(或以取景器中较亮处测光标准)则获得剪影效果,获得低调的照片,表现光与影的关系。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


  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使用相机曝光的原始设定,拍出来的图明显偏暗



使用曝光补偿+1.5EV,雪的白色就显现出来了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白色的衣服在白色背景下,相机判断为了不拍的过亮而决定曝光,这样整体显的很暗。这时,加一点补偿,白色的衣服也很白,脸的亮度也准确了。

   

曝光补偿0(左);曝光补偿-1(右)

  黑色的衣服在黑暗的背景下,相机判断为黑暗场所,结果脸拍的很白。这时减点补偿,黑色的衣服更黑,脸的亮度刚刚好。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可以在正负2EV内加、减,但是加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为间隔跳跃式的。早期的老式数码相机比如柯达的DC215就是以1/2EV为间隔的,于是有-2.0、-1.5、-1、-0.5和+0.5、+1、+1.5、+2共8个档次,而目前主流的数码相机分档要更细一些,是以1/3EV为间隔的,于是就有-2.0、-1.7、-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个级别的补偿值。

  一般的说,景物亮度对比越小,曝光越准确,反之则偏差加大。相机的档次有高有低,档次高的,测光就比较准确,低的则偏差也会加大。如果是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总而言之,曝光补偿的调节是经验加上对颜色的敏锐度所决定的,用户一定要多比较不同曝光补偿下的图片质量,清晰度、还原度和噪点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包围式曝光:



QUOTE:
  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包围式曝光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使用包围式曝光需要先设定为包围曝光模式,拍摄时象平常一样拍摄就行了。包围式曝光一般使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包围式曝光的做法是先按测光值曝光一张,然后在其基础上增加和减少曝光量各曝光一张,若仍无把握,可多变化曝光量多拍几张,可按级差为1/3EV、0.5EV、1EV等来调节曝光量,每张照片的曝光量均不相同,这样就能从一系列的照片中挑选出一张令人满意的。



包围式曝光连拍三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测光:



QUOTE:
  所谓测光其实就是指数码相机根据环境光线系统依靠特定的测量方式而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的方式。简单的说,也就是对被摄物体的受光情况进行测量。一般来说,测光主要是测定被拍摄对象反射到镜头中的光亮度然后在根据这一亮度给出一定的光圈快门速度组合。而这种测光方式一般也被称之为反射式测光。而测光方式如果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则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

外测光:

  指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各自独立而进行测光。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各种旁轴取景式镜头快门照相机中,虽然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但在许多时候,却会因为镜头与测光元件的位置和感光方式不同而产生偏差。目前,许多的消费级数码相机都使用了这样的测光系统进行测光。

内测光:

  一般也会被称为TTL测光,即TTL Light Measuring。这种测光方式一般都是直接通过镜头来测量**镜头的通光量,与外测光相比这种测光方式可以更为灵活的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进行自动的光线校正。目前几乎所有的单反数码相机和准专业数码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而在内测光中,测光元件的放置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放置在取景光路中目镜附近,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一般测光;二是放置在摄影光路中,光线从辅助反光镜或由胶片平面、焦平面快门的叶片表面反射到测光元件上进行测光,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直接测光。一般来说,TTL一般测光系统与广大的传统单反相机的测光系统比较相似,具有色彩还原准确,图像淡雅的特点,而 TTL直接测光,则多被应用于各种消费级准专业相机之中,与TTL一般测光相比,这种直接测光可以较好的中和CCD色彩宽容度差的问题,而避免图像色彩反差过大。

  而无论是使用那种测光方案,专业一点的数码相机都很可能具有多种测光模式。而这些测光模式,假如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来分类的话则主要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几个大类。而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模式,其目的都是希望拍摄者可以更为自由的根据实际环境来准确的确定正确的曝光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闪光灯模式:



QUOTE:
  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一般都具备闪光灯来辅助拍摄。闪光灯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即自动闪光、防红眼与关闭闪光灯(Auto/Red-Eye Reduction/Off)。再高级一点的产品还提供“强制闪光(fill in或ON)”,甚至“慢速闪光(SLOW)”功能。  

  自动闪光:通常传统胶卷相机与数码相机在不作任何设定变动的时候,闪光灯模式都预设在“自动闪光”模式下。此时,相机会自动判断拍摄场景的光线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就会自动在拍摄时打开闪光灯进行闪光,以弥补光线。我们大部分的拍摄情况下,“自动闪光”模式都足以应付。

  强制闪光: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

  关闭闪光(强制不闪光):强迫数码相机关闭闪光灯。不管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如何,都不准闪光。此功能最适宜于禁止使用闪光灯的地方进行拍摄。

  消除红眼:英文学名为Redeye reduction,在数码相机上的标志一般为一只“眼睛”。“红眼”现象在拍摄人像照片(尤其是比较近的距离、环境较阴暗)时常会发生。这是由于眼睛视网膜反射闪光而引起的。如果你不想让拍摄出来的人或动物的眼睛出现“红眼”,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消除红眼”模式先让闪光灯快速闪烁一次或数次,使人的瞳孔适应之后,再进行主要的闪光与拍摄。以下为开不开防红眼和开防红眼两种模式下拍出来的不同图片。

  慢速同步: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拍照时,如果使用闪光灯加较高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很容易造成前景主体太亮,甚至是白晃晃的一片,而背景却依旧灰暗,无法辨别细节。而“慢速闪光同步”会延迟数码相机的快门释放速度,以闪光灯照明前景,配合慢速快门(如1/5秒)为弱光背景曝光。这样,就能够拍摄出前后景均得到和谐曝光的照片。

  前/后帘同步闪光:在弱光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比较慢,而前/后帘同步闪光,基本上不会提高快门速度。比如正常测光,最大光圈的时候,快门速度是1秒。前帘同步闪光,在快门开启的同时闪光1/90秒,然后继续曝光到1秒或1/2秒。后帘同步闪光和前帘同步闪光相反,快门开启后,直到快门关闭的最后,才开始闪光。

  智能闪光:它的特点在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合理的调整输出量。其根据拍摄时相机的感光度、光圈、速度设置,再根据用户的场景模式选择,来判断出准确的曝光量。由于有了高感光度这个基础条件,相机能够以较低的闪光灯输出即获得准确的曝光,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免“漂白”或背景丢失的状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焦方式:



QUOTE:
  对焦的英文学名为Focus,通常数码相机有多种对焦方式,分别是自动对焦、手动对焦和多重对焦方式。


自动对焦:

  传统相机,采取一种类似目测测距的方式实现自动对焦,相机发射一种红外线(或其它射线),根据被摄体的反射确定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调整镜头组合,实现自动对焦。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实现、成本低,但有时候会出错(相机和被摄体之间有其它东西如玻璃时就无法实现自动对焦,或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精度也差,如今高档的相机一般已经不使用此种方式。因为是相机主动发射射线,故称主动式,又因它实际只是测距,并不通过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所以又称为非TTL式。

  这种对焦方式相对于主动式自动对焦,后来发展了被动式自动对焦,也就是根据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判断的依据一般是反差检测式,具体原理相当复杂。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镜头成像实现的,故称为TTL自动对焦。也正是由于这种自动对焦方式基于镜头成像实现,因此对焦精度高,出现差错的比率低,但技术复杂,速度较慢(采用超声波马达的高级自动对焦镜头除外),成本也较高。

手动对焦:

  手动对焦,它是通过手工转动对焦环来调节相机镜头从而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的一种对焦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赖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早期的单镜反光相机与旁轴相机基本都是使用手动对焦来完成调焦操作的。现在的准专业及专业数码相机,还有单反数码相机都设有手动对焦的功能,以配合不同的拍摄需要。

多重对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有多点对焦功能,或者区域对焦功能。当对焦中心不设置在图片中心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点对焦,或者多重对焦。除了设置对焦点的位置,还可以设定对焦范围,这样,用户可拍摄不同效果的图片。常见的多点对焦为5点,7点和9点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

  全息自动对焦功能(Hologram AF),是索尼数码相机独有的功能,也是一种崭新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就算在黑暗的环境亦能拍摄准确对焦的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对焦:



QUOTE:
  绝大部分的数码相机都配备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自动对焦(AF)功能,只要将相机对着想要拍摄的物体按动快门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简单的操作有时就会导致对焦不准的情况出现。


一.焦距没有调准主要有两个原因:

1.相机晃动:其中之一就是相机晃动。好不容易调节好焦距,但是在按动快门的时候相机一旦发生晃动,那么整个画面都会变得模糊。

防止因相机晃动而引起的脱焦有:
(1) 牢牢地抓住相机。
(2) 尽量选用高速快门进行拍摄。
(3) 使用三角架等固定相机的工具。

2.脱焦:

第二种是脱焦,虽然对准了焦距,但是对焦的位置出现偏差的情况。对焦位置靠前或对焦位置靠后都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防止对焦位置靠前或对焦位置靠后所导致的脱焦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将需要对焦的部分(被拍摄物)放在画面的中间(画面的四周不进行对焦)
(2) 不要拍到位于需要对焦部分部分前面的其他多于物体(可能会在对焦时将焦点集中在前面的物体上而导致对焦位置靠前的情况出现。
(3) 不要将快门一下子按到底(应先轻按快门确定焦距是否对准再按下快门进行拍摄)。

二.正确对焦的诀窍:

  在采用自动对焦时,先将相机对准被拍摄主体,然后半按快门,这时相机就会自动寻找焦点,如果对焦完成,在相机的LCD上就会显示一个绿色的小方框,方框所对应的区域就在焦点所在的区域,这时再完全按下快门。(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当完全按下快门时手不要立马松开,等拍摄完成时再松开,这是因为手持相机拍摄时,立马松开手的话,相机很容易发生抖动而造成相片模糊。)如果半按快门相机找不到焦点,相机一般会发出警告,如在LCD上,对焦框会显示红色或者是黄色,这时就需要重新对焦。现在一般数码相机中还带有红外辅助对焦系统,如果拍摄时光线条件比较差时,相机对焦就会非常困难,这时相机就会发出一束红外线打在被摄主体上,用此来测定被摄物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从而完成对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脸部识别技术:



QUOTE:
  在以往的拍摄中,如何处理人物和背景的关系一直是个麻烦的问题:如果人物不是在取景器的中间,相机就可能把焦点对在远处的背景,导致人物模糊;当人物和背景的亮度差别很大,则会导致人脸部曝光不足或过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业的数码相机配备了“5点、9点”的对焦系统和“面测光、点测光、包围测光”测光系统,还要加上“AE/AF锁”。如此复杂的设置对拍摄者的经验和手指灵活性都是巨大的考验,而对于许多不具备这些功能的数码相机来说,拍摄者就完全束手无策了。脸部识别技术Face Detection技术的出现,则让这个难题不复存在。这一技术能够让相机自动识别画面中是否有人的脸部,并自动将人脸作为拍摄的主体。然后,相机在对焦和曝光控制方面都将针对人脸的状况来调整。


  脸部识别技术(Face detection)的原理听起来并不深奥,它通过识别画面中的眼睛、嘴等特征信息,锁定画面中的人脸位置,并自动将人脸作为拍摄的主体,设置准确的焦距和曝光量。当Face detection脸部识别功能开始工作的时候,相机就会自动根据画面中人脸的位置和照度进行设置,确保人脸的清晰和曝光准确。此外,当画面中有多个人物时,Face detection脸部识别功能也能够准确工作,挑选最主要的对象。



脸部识别技术自动对焦里人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抖性能:



QUOTE:
  初次接触数码相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老是会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快门速度过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拍摄到清晰照片的快门速度应该达到焦距倒数甚至更高。举个简单例子:佳能A75的镜头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么在广角端,快门速度应该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较为清晰,而在长焦端,快门速度应该要达到1/125秒才行。而且如果现场的光线条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可想而知,对于那些10倍光学变焦的产品而言,防抖技术则是更加必要,因为这些产品的长焦端往往达到370MM以上,因此,快门速度必须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则就只能望远兴叹了。


  其实在实际拍摄中拍摄者的手在胶片或是CCD/CMOS感光过程中的抖动是客观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机构来减小由于摄影者手的抖动带来的影像模糊。防抖,到目前为止,分三大类型:光学防抖、电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目前推出过具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的厂家有:佳能、尼康、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松下和适马。

  防抖的好处,在一定的快门以下,防抖技术可以非常好的解决手抖问题,小DC上的防抖对于新手来说尤其重要,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清晰的照片。但是,同时,防抖技术也会造成成像锐度的降低。毕竟镜头里多了个浮动的镜片。这对于要求较高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也是比较不好接受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防抖系统都会有个开关,用户可以选择取消或打开防抖。加上防抖系统是非常耗电的,所以一般不打开防抖开关,而是要用的时候才开。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关键还是要尽量使用安全快门,或更快的快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好的三脚架。

  目前对于数码相机“防抖”这个词来说似乎增加了“劲敌”,高感光度和电子防抖的产品了丰富起来。等效感光度的迅猛提升,电子影像稳定功能的应用也日益普及。有些用户可能会把电子防抖和等效感光度提升混为一谈。确实,对于某些产品,在菜单中打开电子影像稳定功能就是提高等效感光度,使用户可以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抓取瞬间。但在另外一些产品中,我们确实发现了不同之处。

  卡西欧全线新品都具备了Anti Shake DPS功能,开启后可以把等效感光度提升ISO1600或ISO800。如果用户在菜单中开启了防抖功能,相机会把1/15s的快门速度作为下限,如果环境过于昏暗,即使提示曝光不足,也不会设置更低的快门速度,以此保证画面的清晰度。

  此外,在拍摄视频片段时,一些数码相机提供了CCD电子防抖功能。这与数码摄像机中广泛采用的电子影像稳定技术同出一辙:拍摄视频时,相机的成像区域小于CCD面积,因此传感器边角留有很多冗余的区域;相机通过陀螺仪判断晃动,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引擎读取相应方向的冗余像素,补偿相机的晃动。因为这项技术相当成熟,所以应用在数码相机的摄像模式中也很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学防抖:



QUOTE:
 光学防抖是目前最被公众所认可的一种防抖技术,它通过可移动式的部件,对发生手震的光路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减轻照片模糊的效果。目前光学防抖技术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以广大镜头厂商为代表的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和新兴电子厂商为代表的CCD移动式光学防抖。但由于光学防抖需要运用额外的部件实现,从而也导致光学防抖系统成本高居不下,搭载光学防抖系统的机型市场售价依然还是较贵。


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

  世界上首款用于民用相机的光学防抖系统是由佳能开发的,首次用于佳能EF 75-300mm F4-5.6 IS USM镜头上,这是光学防抖系统在民用相机上的首次应用,在推出的当时的确震惊整个业界,也同时使佳能EF自动对焦镜头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这套系统被称为佳能的IS(Imagine Stabilizer)光学防抖系统。它主要是通过镜片的运动来补偿相机的晃动。在佳能的防抖镜头中,都装有陀螺传感器,它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手的振动,并把它转化为电信号,经过镜头内置的计算机处理之后,控制一组修正光学部件作与胶片或CCD平面平行的移动,抵消由于手震引起的成像光线偏移。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持拍摄的效果。



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

  佳能IS镜头能够通过一对内置陀螺仪传感器探测相机的抖动,并将镜头组件向抖动的方向调整,以抵消这种抖动,防止画面模糊。如果在启用图像稳定功能的情况下半按快门,低坊嵩?.5秒后启动相机抖动补偿。由于镜头的潜在光学性能得到了优化,您可以捕捉到美丽的图像。

  在过去,IS镜头允许您使用比理论上低2级的快门速度,而随着这种技术不断的发展,目前已经可以使用比理论快门低3级的快门速度。在最新发布的佳能EF 70-200mm F/4L USM上,装备了佳能的最新一代IS光学防抖系统,理论上可以降低4档的快门速度,是目前防抖镜头之王者。

感光元件移动式光学防抖(CCD防抖):

  由于镜片移动式光学防抖在生产技术和成本方面较高,所以部分在光学技术积累方面并不充足的厂商,开发出了感光元件移动式光学防抖(CCD防抖)系统。这种技术是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其原理决定胶片机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做到防抖。这也是为什么最早的防抖大家佳能尼康到现在都选择镜头防抖的原因。



感光元件移动式光学防抖(CCD防抖)

  CCD防抖的原理比镜头防抖要简单的多,实现起来也容易得多。就是将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CCD/CMOS)固定在一个可以通过电磁效应平行滑动的平台上,拍摄的时候,平台会利用电磁的迟滞性造成CCD短时间内固定不动,于是一定程度上达到防抖的目的。CCD防抖技术首先是柯尼卡美能达所开发的,称为AS(Anti Shake)防抖系统,并首先应用在其高端消费数码相机A1上,收到了极佳的市场效果。其后,柯尼卡美能达更将这项技术移植到数码单反α7 Digital和α5 Digital上,收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在柯尼卡美能达影像事业被索尼并购后,这项技术目前也由索尼掌握在手中。



CCD防抖

  这种技术由于发展时间晚,技术并不如镜头防抖成熟,但是随着各品牌新机型的不断推出,其防抖性能也稳步提升,大有赶超镜头防抖的势头。如宾的新发布的单反数码相机K10D就号称可以达到3级防抖,比其前一代单反K100D的2级防抖整整高出一个级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防抖:



QUOTE:
  电子防抖使用数字电路进行画面的处理产生防抖效果。当防抖电路工作时,拍摄画面只有是实际画面的90%左右,然后数字电路对相机抖动方向进行模糊判断,进而用剩下的10%左右画面进行抖动补偿。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成本低,但却降低了CCD的利用率,对画面清晰度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就是说电子防抖是针对CCD上的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边缘图像进行补偿,就像光学变焦和数字变焦一样,它只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相反,对于画质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市场上有卡西欧,柯达,富士等采用的是电子防抖技术。

  电子防抖技术是在产品的CCD上面“下工夫”,与电子防抖不同的是,光学防抖技术主要是在镜头上“做文章”,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电子防抖技术的应用也就意味着使用任何一款镜头也都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享受着防抖的功能。

  电子防抖虽然可以通过叠加多张高速快门拍摄的照片组合成一张曝光准确、清晰锐利的照片,但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如果追求防抖功能相机的话,一定要看清楚到底是光学,还是电子,如果是电子的话,可以考虑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数码防抖:



QUOTE:
  除了当前被运用得最多的高ISO防抖以外,还有一些通过相机内置图像处理芯片而实现的电子防抖,即通过像素补偿或其他运算方式而实现的“数码防抖”。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项技术起源于数码摄像机,通过采集更多的图像像素,或者是同时拍摄更多张的样张后,采用图像处理器运算的方式,采集相对清晰的像素,再合成成一张清晰的画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防抖:



QUOTE:
  自然防抖,即为ISO防抖。其研究方向在于通过真正的电子方式实现,即提高ISO,提高快门速度达到防抖。

  由于相机存在一个安全快门(即保证图像不模糊的快门速度),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快门速度焦距的倒数,低于这个快门速度很可能拍摄的图象模糊。假设在同一场景下的同样画面,在曝光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光圈不变,但是ISO提高了,必然会导致快门速度提高,这样,原来没有到达安全快门的快门速度,在ISO提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安全快门。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目前不少紧凑型的数码相机的最高ISO都能支持1000以上,甚至部分特别出色的机型能支持ISO3200,甚至直到ISO10000,从而可以达到缩短快门速度的目的,减轻画面的抖动,自然防抖就是通过这样来实现防抖。

  但是,由于目前CCD工艺限制,大部分的消费数码相机都依然在使用1/1.8英寸甚至更小的1/2.5英寸CCD,这些CCD在高ISO感光度下难以避免的出现严重的噪点现象,严重干扰了照片的成像质量。目前来说,虽然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相机都提供高ISO功能,但目前来说在高ISO防抖方面作的比较出色的只有富士一家,先进的超级CCD技术保证了照片的高宽容度,能实现较好的自然防抖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重防抖:



QUOTE:
  双重防抖即是将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结合起来的一种防抖方式。正是由于目前存在着光学防抖和数码防抖并存的局面,所以有部分既拥有光学防抖技术,又拥有电子防抖技术的厂家将两者结合在同一款机型中,将两者的优点和缺点互补,成为了最流行的“双重防抖”技术,一方面保留了光学防抖优秀的成像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电子防抖的简单和方便,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一种相机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差与紫边:



QUOTE:
单镜头的色差

  色差(又称为“色散现象”)是由于照相机的镜头没有把不同波长的光线聚焦到同一个焦平面(不同波长的光线的焦距是不同的),或者和镜头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放大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差又可分为“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色差的程度随着镜头表明玻璃的色散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纵向色差,不同颜色光线的波长不同,焦距也不同。 横向色差,不同颜色光线波长不同,放大倍率也不同。



纵向色差,不同颜色光线的波长不同,焦距也不同横向色差,不同颜色光线波长不同,放大倍率也不同。

  随着异常颜色线条在照片对比强烈的边缘上出现,我们可以知道照片出现了色散现象。在广角端拍摄时,色散现象特北容易出现。



青边和红边的例子



消除色差

  一些特殊的镜头系统(防色散)使用两块或更多块折射率不同的镜片以消除色散现象。可是,这些镜头系统并不能完全消灭色差,色散现象仍然很有可能在广角端拍摄的时候发生。

“紫边”和微型镜头

  数码相机的紫边是指数码相机在拍摄取过程中由于被摄物体反差较大,在高光与低光部位交界处出现的色斑的现象即为数码相机的紫色(或其它颜色)。紫边出现的原因与相机镜头的色散、ccd成像面积过小(成像单元密度大)、相机内部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有关。

  在色散现象中出现的颜色异常边缘线条通常是紫色的。然而,“紫边”要说明的东西并不仅仅于此。紫边还表示了数码相机在是使用微型镜头导致的一种典型现象。在一幅照片中,紫边比其他色散现象更加显而易见。特别当逆光拍摄或拍摄对比极强烈的物体时,紫边尤其容易出现。高光溢出也是导致紫边清晰可见的原因之一。



紫边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噪点:



QUOTE:
  数码相机的噪点(noise)也称为噪声、噪音,主要是指CCD(CMOS)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我们平时所拍摄的数码照片如果用个人电脑将拍摄到的高画质图像缩小以后再看的话,也许就注意不到。不过,如果将原图像放大,那么就会出现本来没有的颜色(假色),这种假色就是图像噪音。


  除了噪点外,还有一种现像很容易噪点相混淆,这就是坏点。在数码相机同一设置条件下,如果所拍的图像中杂点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就说明这台数码相机存在坏点,一般厂家对坏点的数量有规定,如果坏点数量超过了规定的数量,可以向经销商和厂家更换相机。假如杂点并不是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则说明这些杂点是由于使用时形成的噪点。

噪点产生的原因:

1、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图像噪音

  这种现像主要大部分出现在拍摄夜景,在图像的黑暗的夜空中,出线了一些孤立的亮点。可以说其原因是由于CCD无法处理较慢的快门速度所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致使一些特定的像素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图像噪音,部分数码相机中配备了被称为"降噪"的功能。

  如果使用降噪功能,在记录图像之前就会利用数字处理方法来消除图像噪音,因此在保存完毕以前就需要花费一点额外的时间。

2、用JPEG格式对图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

  由于JPEG格式的图像在缩小图像尺寸后图像仍显得很自然,因此就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来减小图像数据。此时,它就会以上下左右8×8个像素为一个单位进行处理。因此尤其是在8×8个像素边缘的位置就会与下一个8×8个像素单位发生不自然的结合。

  由JPEG格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也被称为马赛克噪音(Block Noise),压缩率越高,图像噪音就越明显。

  虽然把图像缩小后这种噪音也会变得看不出来,但放大打印后,一进行色彩补偿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图像噪音可以通过利用尽可能高的画质或者利用JPEG格式以外的方法来记录图像而得以解决。

3、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

  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和JPEG一样,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造成的图像噪音。有时是在数码相机内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时是利用图像润色软件进行处理时产生的。对于尺寸较小的图像,为了使图像显得更清晰而强调其色彩边缘时就会产生图像噪音。

  所谓的清晰处理就是指数码相机具有的强调图像色彩边缘的功能和图像编辑软件的“模糊过滤(Unsharp Mask)”功能。在不同款式的数码相机中也有一些相机会对整个图像进行色彩边缘的强调。而处理以后就会在原来的边缘外侧出现其他颜色的色线。

  如果将图像尺寸缩小以后用于因特网的话,图像不是总觉得会变得模糊不清吗?此时如果利用“模糊过滤”功能对图像进行清晰处理,图像看起来效果就会好一些。不过由于产生了图像噪音,在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处理时,这种图像噪音就显得很麻烦。切忌不要因为处理过度而使图像显得过于粗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Auto/Av/Tv/P/M档:



QUOTE:
  一般数码相机的机顶转盘上常见有Auto/A/S/P/M字样,这些字符都代表什么呢?下面就来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Auto/A/S/P/M,它们到底有什么差别。


(1)Auto
  顾名思义,这是全自动档,在传统相机中Auto会根据内置测光表给定一个快门一个光圈,就这么简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按下快门就可以了。在DC中相机还要再多做一些工作,那就是白平衡和ISO,当然在默认模式下,也是Auto白平衡和ISO 。

(2)A(AV)
  所谓A档,是指光圈优先模式。
  这个也是最多人喜欢用的模式了。那么A档都作了什么呢?还是从名字开始。光圈优先,在这个档内你所能调节的只是光圈,相机会根据内置测光系统给出一个恰当的快门速度,保证相机正确的曝光量。当然,在DC内你还可以手动控制白平衡,控制曝光补偿控制测光模式(点测/矩阵/中重)这些是Auto所不能的。那我们就称他为半自动把,光圈优先可以很好的控制精深,如果你明白倒易率的原理,还可以很轻松的用光圈控制快门速度。(光圈越大快门越快反之越小)。所以这个档能让你完成基本上你所有的拍摄工作。当然你要很小心快门溢出(大光圈下快门速度过快,超过相机的额定速度,此时相机会有提示)。

(3)S(TV)
  S档和A档刚好相反,它是快门速度优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所能调节的不是光圈拉,而是速度,当然你也可以调节诸如白平衡曝光补偿测光模式等,相机会根据你所选定的速度给出一个合适的光圈,这个模式一般用再运动摄影,或者固定速度摄影,比如你要拍流水,要固定快门速度1/4,此时用S档最好了。不过请注意,S档会出现光圈溢出的情况,(告诉快门时,超过最大光圈,或者低速快门时超过最小光圈)。你也可以根据倒易律通过速度调节光圈。

(4)P
  p档就是program档,程序曝光,其实说白了他就是一个A档和S档的组合,在这个档你可以调节白平衡,曝光补偿,测光模式,相机会根据内置测光系统给出一组合理的光圈快门组合,你只需要用拨盘从中间选出一个合适的,在这个模式下你不用考虑溢出。其他的和A/S是一样的。

(5)M
  M档就是全手动档,在这个档内内置测光系统不能控制光圈和快门,光圈速度随意调节,如果经验不足,没有外之测光表,这个档很容易出现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只有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才使用M档。



数码相机的机顶转盘上常见有Auto/Av/Tv/P/M档拍摄模式

  在Auto/A/S/P档中曝光值是被内置测光表锁定的,通过调节光圈是不能改变曝光值的,所改变的只是景深。只有在M档中才会改变曝光值,因为M档中是不受内置测光表限制的。 在A/P/S中想改变曝光值要靠调节曝光补偿,在A档中调节曝光补偿实际上是对速度进行调整,在S档中是对光圈进行调整,在P档中对两者进行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模式:



QUOTE:
  其实,只要是用过胶卷相机的人,对用数码相机拍摄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对焦、曝光、感光值等两种相机都是互通的,笔者在此不作详谈。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数码相机内置的场景模式的运用。

    一般而言,数码相机都提供了多种场景拍摄模式,即相机内预先调节好光圈、快门、焦距、测光方式及闪光灯等参数值,以便于那些经验不足的用户拍出有一定质量保证的数码相片。可是,大家是否利用好这些场景模式进行拍摄呢?我看未必。相当一部份朋友使用的是数码相机的AUTO(自动)模式,而在特定的拍摄环境中,其相片质量当然难以保障。因此,笔者在下文总结出9种常见的数码相机场景模式及其拍摄技巧,供大家参考。
1、人像模式
用途:此模式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相片,如证件照。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大,做出浅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机还会使用能够表现更强肤色效果的色调、对比度或柔化效果进行拍摄,以突出人像主体。

技巧:在这种拍摄环境下,大家只需注意取景和构图等问题。如果在室内拍摄并使用闪光灯,应打开数码相机的防红眼功能。另外相机与目标之间应保持一段距离,最好在远处再用变焦(Zoom)放大功能拉近目标拍摄。

2、风景模式
用途:拍摄风景名胜时,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

技巧:注意的地方不多,大家只需注意环境光线,例如不要让阳光直射镜头。而在日落等环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动调节白平衡。

3、全景模式
用途:拍摄超宽幅度的画面(如山脉、大海)时,数码相机会在每张相片后留出多余位置,帮助摄影者连续拍摄多张风景相片,再组成一张超宽的风景照。

技巧:拍摄时需用一些较明显的地方(如建筑物)作为衔接标记,使拍摄下一张相片时更容易结合。建议大家使用三脚架拍摄,以保证画面稳定和对位准确。

4、夜景模式
用途:夜景模式一般有两种,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门进行拍摄,从而有可能导致曝光不足。而后者则使用数秒长的快门曝光时间,以保证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画面也会比较亮。上述两种都使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

技巧:首先,拍摄夜景时应使用三脚架;另外,最好采用Timer延时模式触发快门,因如果用手按可能会移动到相机。

5、夜景人像模式
用途:在夜景中拍摄人物(如逛灯会),数码相机通常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闪关闭前被触发。

技巧:大家最好使用三脚架,另外注意一下目标和闪光灯之间的距离,避免前景目标过亮的问题出现。

6、灯光模式
用途:此模式与夜景模式相似,快门会在数秒后关闭以获得足够曝光(就像胶卷相机的B门一样)。

技巧:拍摄技巧和夜间模式相同。

7、逆光模式
用途:在一些背光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线。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EV值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技巧:应先把焦点放在主体上并半按快门不放,再移动相机向其他地方构图。同时拍摄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强的光线,应换个位置拍摄。

8、动态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到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技巧:拍摄时如果光源不足,可能无法锁定高速移动的图像,所以最好在阳光下使用此模式。

9、微距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细微的目标如花卉、昆虫等等,数码相机会使用“微距”焦距,并关闭闪光灯。

技巧:在微距拍摄模式下,要注意目标和数码相机之间的距离最少应为相机说明书中标明的微距拍摄距离(如4cm),否则会出现无法对焦的问题。而且大家还应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标太暗,最好使用三脚架拍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拍:
QUOTE:
  连拍功能英文学名为continuous shooting,是通过节约数据传输时间来捕捉摄影时机。连拍模式通过将数据装入数码相机内部的高速存储器(高速缓存),而不是向存储卡传输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拍摄多张照片。由于数码相机拍摄要经过光电转换,a/d转换及媒体记录等过程,其中无论转换还是记录都需要花费时间,特别是记录花费时间较多。因此,所有数码相机的连拍速度都不很快。

  连拍一般以帧为计算单位,好像电影胶卷一样,每一帧代表一个画面,每秒能捕捉的帧数越多,连拍功能越快。目前,数码相机中最快的连拍速度为7帧/秒,而且连拍3秒钟后必须再过几秒才能继续拍摄。当然,连拍速度对于摄影记者和体育摄影受好者是必须注意的指标,而普通摄影场合可以不必考虑。一般情况下,连拍捕捉的照片,分辨率和质量都会有所减少。有些数码相机在连拍功能上可以选择,拍摄分辨率较小的照片,连拍速度可以加快,反之,分辨率  大的照片的连拍速度会相对减缓。

  通过连续快拍模式,只须轻按按钮,即可连续拍摄,将连续动作生动地记录下来。



使用连拍功能拍摄的一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拍:



QUOTE:
  自拍功能英文学名为Self-timer,即自行设定拍照时间。这个功能主要是给用户,在单独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又想拍摄自己的影像所使用的。通常有两档可以设置,包括2秒延迟自拍和10秒延迟自拍。

  用户把各种参数设定后,预设自己将会在照片上的位置,然后按下快门。这个时候数码相机开始倒数,倒数时间由用户设定(2秒或者10秒),这个时候,用户也在数码相机面前摆下姿势,倒数完毕,相机快门自动释放,把图片摄入。这就是自拍的全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15: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片拍摄:



QUOTE:
  短片拍摄功能即数码相机具备拍摄视频文件的功能。有别于DV(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只可以把视频文件存放在记忆卡里面,由于记忆体的空间有限,所以视频文件的质量跟大小都比较差。


  集中用于数码相机拍摄短片的文件多为AVI,有少数的照相机可以MPEG4来储存视频文件。以AVI格式记录的视频文件分辨率为320 x 240,每秒16帧的速度记录图片,这样的视频文件非常大,10分钟就可以消耗2G的空间。另一种是MPEG4格式的视频文件,以分辨率为320x 240,每秒16帧的速度记录,以这种格式记录视频,体积较小。因为画质高,占容量少,MPEG4的记录模式已经在多款数码相机上使用。

  索尼推出的数码相机,可以分辨率为640 x 480,每秒16帧的速度记录短片,在分辨率上已经接近DV短片的720 x 576 (PAL制),但在记录速度上,还是有所不及DV的25帧每秒。而另一种记录格式是以160 x 112的分辨率,每秒30帧的速度记录短片,在记录速度上超过了DV带,而分辨率上有所差距。

  一些数码相机在拍摄短片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带的麦克风进行现场录音。大部分的其它功能,例如变焦、白平衡调节等,在拍摄短片的时候都不可以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6 00:13 , Processed in 0.0435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