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白居易一首《秋游》诗说:“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今天,我与春雨不是“闲行伊水头”,而是在这胜春游的洛阳秋里,乘兴西行去了新安县天门镇,参观我国唯一古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
上世纪30年代张钫(1886-1966)将所搜集的1191方唐墓志、22方五代墓志、88方宋墓志、30方明墓志运到河南新安县天门镇故乡老宅“蛰庐”,并修建砖窑式建筑,把这些墓志镶嵌窑洞壁上,他保存这些珍贵文物的同时,又为人们欣赏和研究墓志提供场所。这个场所就是“千唐志斋”。 虽然张钫是辛亥革命元老,北洋略威上将军,但今天知道他当时威风八面,驰骋沙场的人甚少,而知他千唐志斋,保护文物的人甚多。千唐志斋传世后代,万古千秋,张钫也将悬名日月,永世不朽。这恰如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因修建都江堰、隋大业年间石匠李春修建赵州桥一样,他们因自己伟大且独特的作品而功载史册,留名后世。
自古至今,以文学作品留名者有之,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屈原《离骚》、司马迁《史记》……乃至《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各种文学作品的作者,偶尔还能让人们在书中碰到或谈论到,还能从其作品中想到在什么朝代有这么一个人。但你要知道,自我们有文字以来,有多少人沉浮于文字,都想从文字中出人头地,一举成名,光宗耀祖,但真正能传世后代,光宗耀祖的又有几人。
不过也不能绝对,如藤子京,不就是借范仲淹《岳阳楼》中“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而留名后世吗。还如欧职修《醉翁亭记》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这位智仙禅师因此也留名于世。也还有如张打油因写了“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诗而得名。看来世上留名有必然也有偶然、有意也有无意,只是强求不得的。 她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是社会上做人的一个准则,要求大家不做坏事,多做好事。也是对人的一种禁忌,使之心有所惧、所畏,做人处世有所检点。但我们还有一种说法: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看来做人也很难,总是与这名和利纠缠在一块,稍不留神,就在这上面走麦城,吃大亏。还是孔子说得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人处世,不被赏识,也不必生气,不被人知道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知道别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正直做人,老实做事,只图心安。不要刻意“镂石标美,万代流馨”,往往象张钫这样,无意留名而事迹垂芳,名传后咏。
来源:河洛视听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