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民间文化简史的丰碑】
——辛卯年仲夏品评高献中&王西明编著《聚落记》
(河南)李红军
【关键词:百科全书式著作;偃师民间文化简史;民族记忆;情感纽带;文化盛筵。】
一、【缘起】
小时候,有个志向:长大要走遍全球每个地方。那时候,不知道地球有多大,总想着生活在地球上,如果遗漏一个地方不去转转,老了就会留下遗憾的。长大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对偃师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了,知道是七朝古都,而且每个乡镇甚至多数村子都散布有或大或小的历史遗迹或者文化遗存,就像历史留给土地的胎记或者说是印记。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有文字记载,在偃师建都的历史就有1400余年。这时候我的志向变了,想着这辈子只要故乡偃师的每个村子都能走到,那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说明思想认识深了,梦想欲望就会浓缩。犹如口渴了,认为能喝下一个大海的水,实际上,到喝水时,一瓢水就够了。可惜,原来意义上的偃师718个村落(含332个行政村),到目前为止,因为时间等原因,我去过的村落也不到十分之一。于是,就留下了遗憾,有人该纳闷,你去那些陌生的村子干什么?当然不是寻亲,而是寻古探幽,采集民风。这是工作使然,爱好使然。我想借此认识自己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便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认识你自己”。据载,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弥补遗憾的时机,终于来了。2011年07月20日,高献中、王西明等老师编著的《聚落记》在偃师市举办发行仪式。我尽管有事没能参加成首发式,但很快得到了高献中、王西明老师馈赠的《聚落记》。我和高献中、王西明老师可谓是忘年交,他俩幽默睿智,待人和善,治学严谨,信奉开卷有益,主张调查考据。我在偃师历史文化方面每每遇到疑难,到他处大多问题均能迎刃而解,即使在浩瀚的历史典籍语焉不详之处,高老师也能给我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使人仿佛雨过天晴,蓦然看到通往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的洞口般豁然开朗。
大凡作者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和所著书籍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高老师把《聚落记》拿出来示我的时候,分明感到他疼爱有加,那目光中分明有一种深情,掌心中分明有一种寄托。捧着散发着油墨香的《聚落记》,内心充满了向往,有一种急于阅读的冲动。里面熟悉的知识需要温习,陌生的知识需要解读。上、下卷两本精装书,犹如一对双胞胎赤子般睡在硬质书匣做的摇篮中,等着我把它们唤醒。高老师帮我拉动从书匣中露出来的一条红丝带,两本书顿时落在掌心。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祖籍偃师的张海先生为该书欣然题写的书名,首先映入眼帘,彰显古朴大气之风。青石寨门、黄土桐树、利簋雕塑等图案构成了偃师乡村聚落的典型意象,跃然纸上,给人一种“近乡情更怯”(宋之问《渡汉江》)之感。
二、【《聚落记》题解】
《聚落记》一书分上、下两卷,包括姓氏、地理、史迹、城邑4个篇章,全书共计80万字,配以800余幅珍贵图片。分19类,109个条目,逐一对偃师市332个行政村、386个自然村、92个湮灭村的聚落名字的成因进行了考研、分析和记载,并把与每个聚落相关的建筑、遗址、史迹、事件、名人、善举、民俗、特产等,如数家珍地记录在案。该书平实通俗,集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为一体,读来犹如置身于贯穿偃师古今的新“清明上河图”。
认真地阅览《聚落记》,我第一次深入地接触到一个词: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一词在古代指村落,《汉书•沟洫志》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司马迁在《史记•卷一•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中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至唐宋而大盛,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它可以记人、事和物,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可以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
通过书名的解析,我发现高献中、王西明等老师,是经过反复斟酌思考才最终拟定书名的,这个“聚落记”真正起到了统领全书灵魂的画龙点睛作用。
三、【《聚落记》一书的性质和定位】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备忘录》中写道:“现代小说是一种百科全书,一种求知方法,尤其是世界上各种事体、人物和事务之间的一种关系网”。卡尔维诺的文学主张一直影响着我,他的意思中透露出一条信息,一本好书,不论从哪一页开始阅读,都能很快进入,得到一个故事内核之后,如果读者有事需要马上合上书离开,那么他也能迅速刹车停止下来,丝毫不影响随后再次阅读,类似买烧饼或者买火车票排队时可以插队。我发现,《聚落记》就具有这种独特的性质,当属于百科全书式著作,仅凭这一点,就让我欣喜不已。历史上,还可以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书籍: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元代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等等。
尽管高献中、王西明老师所编著的《聚落记》并非小说,但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偃师市的百科全书来读。我把这部大部头的著作的结构总结为:【两眼四季五指头】。分开而论:两眼就是上下两卷,很明显,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事物,才能确定方位和距离远近。四季指的是全书分为四个篇章,犹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那样分明。具体来说,姓氏篇犹如春季,氏族和姓氏文化中的百家姓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血脉,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地理篇好似夏季,广袤、繁盛的地理空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温床;史迹篇就像秋季,各个姓氏的人们在地理空间上劳作生息,创造了丰硕的果实,这果实就是人类的文明史迹;城邑篇则宛如冬季,多数城邑随着时间长河的波涛,人去楼空,冬天的景象虽然萧条,但是孕育着另一番生机,也就是所谓的秋收冬藏吧。五指头指的是每一个聚落中的内容编排方式犹如一把手的五个指头:大拇指【村名由来】、食指【建筑遗址】、中指【史迹事件】、无名指【名人善举】、小拇指【民俗特产】。这样形容比较形象便于记忆。
因为书后有笔画索引,使得《聚落记》兼具民俗文化学工具书辞书和词典的性质,实际上,正是这一性质,促使它形成了类似前文引用的卡尔维诺的定位“百科全书式”的书籍。每每翻阅该书,就像在700多个偃师市的村落上空航行一样,凌空而起的思想,掠过或陌生或熟悉的村庄,用思想光顾它们不但是一种旅行的捷径,更是一种厚重的精神享受,更加亲近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的根部。
四、【论《聚落记》的内容特色和时代意义】
就《聚落记》的叙述及内容来说,语言质朴,详略得当,史实客观,思想丰富,令人信服。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地区完备的民间文化简史。可以说,《聚落记》是近年来有关偃师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领域较为权威而完整的集大成者。目前,我还没有见到过类似的专著,把一个地区的每个村子的民俗文化如此系统、客观地记录下来的,它可以说填补了一项民俗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高献中、王西明所著《聚落记》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是先行一步,这一方面得益于偃师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独特性地位,“若从夏代算起,在大约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偃师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而作为京畿之地,地处‘天子脚下’的独具条件,加上山川形势、自然环境等因素,偃师境内的‘聚落’必然会受到深远的影响,留下许许多多的历史痕迹,从而值得引起人们加以特别的关注。……这里的聚落较之其他地区的聚落,既会有不少共性,同时也会有若干特色”。(见《聚落记》上卷P9。)
对于写作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偃师拥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史料。除历朝历代涉及偃师的正史及野史、笔记之外,在编著这本煌煌巨著的过程中,尚有清乾隆54年《偃师县志》、偃师市政协主办的连续出版物《偃师文史资料》(内资)、偃师市古都学会主办的《偃师古都文化》(系列丛书)等一大批刊物和著作,可供学习、借鉴,这也是该书成功的一个关键。另一方面主要得益于高献中、王西明及其学术团队严谨的治学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扑下身子,深入民间,扎根文化,用心挖掘和探讨,并诉诸笔端文字,最后付梓出版,成为人们案头的经典读物。
【其次】,它在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剪辑代表本地区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转折,凝结为积极向上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民族记忆。一个聚落名字就是这个聚落全体成员的记忆(一个村名就是全体村民的记忆),偃师大地上所有聚落的名字,就是全体偃师市民的集体记忆,全国每个地方的每个聚落名字,共同构成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记忆。……《聚落记》同时记录了众多近当代(建国以来)的跟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变革性事件,范围涉及自抗战到解放甚至改革,扭转了人们对历史越古老越有价值的偏见,让我们记忆中逐渐淡忘的生活重新复活。比如,在偃师大地上开展的艰苦而卓绝的抗日战争,汉奸、土匪、英雄一一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时刻警惕帝国主义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反弹。再比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流转率日益提高,聚落变迁日益频繁,居民新区、新村层出不穷,许多固有的依附于原有村貌流传的民俗文化随着拆迁工作,面临随时失传和消失的频危境地,这本书就像活化石,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作为人们的回忆存在,具有考古学价值和收藏学意义。
【再次】,它丰富了现当代地名学的内涵,它凝结了历代偃师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把历史文化和地名学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探讨挖掘每个地名村名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底蕴,并力争使得跟地名有关的一个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日常习俗成为联系人们感情的纽带,“彰显地名的应有光泽”(见《聚落记》上卷P4)。1926年,法国多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层序,认为古代文化,诸如经济发展、战争、民族迁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一定区域内地名的历史特征,可以划分地名的年代层序。可以说,聚落名字就是历史的传承符号。《聚落记》的作者把这些被尘封的符号一个个擦亮,让它们回归到村名的现时代意义中去,发人深省,从而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我们从哪里来,经过了什么样的磨练和挫折,最后才走到了今天,这一点尤为可观。
【最后】,它的宽阔深邃和质朴清晰,使阅读和理解成为一种文化盛筵,树立了偃师市民间文化简史的又一座丰碑。进入21世纪,源于人类各个学科的进一步交叉,彼此影响,互相渗透,多数学科变得纷繁复杂,研究领域越发扩大,民俗学和地名学同样如此。我曾经说过,现代的文学像新闻一样枯燥,而新闻(包括新兴媒体——网络新闻、手机报和传统的电视、报纸新闻)则像文学一样吸引人,这让搞文学的十分汗颜,让搞新闻的甚为兴奋。高献中、王西明等所著《聚落记》可以说叙述分门别类,风格多姿多彩,像【名人善举】一般比较简洁,不愿看的可以走马观花。紧随其后的【村名由来】,可能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这样阅读起来,有张有弛,有弹性有活力,阅读者各取所需,具备工具书的查询性质。也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读物,陶冶情操,丰富阅历,体察社会,认识自己,潜移默化之功不可磨灭。
五、【《聚落记》的优点和不足】
一本书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那将是可怕的。每个作者都要面对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如果人云亦云的话,自己将会沦落为鹦鹉。读其著作也将味同嚼蜡,就会失去一本书存在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高献中、王西明在《聚落记》中展现的在治学上的怀疑论者精神,使他勇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尤为值得称道。怀疑论,作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皮浪(约公元前360年—前270年),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各有不同。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一方面发自肺腑地承认崔颢的诗歌优秀的同时,并没有绕开同一个题材,而是怀疑自己能否写出超越崔颢的诗歌,正是抱着这种怀疑,促使他日后根据自己的阅历和感受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值得一提的是,高献中、王西明的《聚落记》不唯上不唯书,在前人已有的定论面前,本着正本清源的宗旨来写作,喜欢多问一个为什么,敢于通过自己的走访、调查、论证,来对已有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聚落名字进行叩问,感觉通行的说法有误的,在保留原有说法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并在书中【村名由来】词条后增设【辨疑】一节,使读者诸君依据历史文化史实对照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不啻为一种严谨而科学的治学精神,树己观点而不排斥他人。这一写作方法,对于《聚落记》来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样一来,就和照葫芦画瓢式的摘抄古籍及听写速记采访录音式的那些机械化的写作和编著工作截然分开了,进入一种真正的艺术创作。
全书收集印刷的800余幅图片,可以说为读者理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读图时代,图片的含义一般来说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需要经历时间的流逝,这是和文字截然不同的,因为文字需要按照顺序逐字逐句阅读,方能领会寓意。这些珍贵的图片,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图解文字,文以图现,相得益彰,可见图片收藏者的心血、智慧和奉献。
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聚落记》的结尾,【编后的话】一文中,高献中、王西明追忆了他们的同道也是我的恩师已故民俗学者康仙舟老师等,我记得康仙舟有句著名的论断:“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长,偃师的历史就有多长”。我一直引用,并为身为偃师人引以自豪。《聚落记》的作者能用追思的方式缅怀已故的同道,把没有参与写作这本书、但前期给予启发或者精神引导的“第二作者”或者说“幕后作者”引荐给读者,给人虚怀若谷之感,令人肃然起敬。这足以说明那些为研究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学者,人们并没有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这同样是一种纪念和传承。
明代弘治年间偃师县令魏津说:“记一邑之建制、沿革、山川、土田、人物、风俗,以及古今文章题咏,有足以观民风而裨治道者”。可以说,高献中、王西明《聚落记》基本上达到了这个标准,而且有所发展和提高。然而,缘于本人是一名文学作者的身份,本人略感不足的是,每个村名的【民俗特产】词条下面,属于民俗的部分略显薄弱。书中极少记载跟村名和地名有关的诗文歌赋,包括童谣和歌谣,这些都是极具生活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我想,作者可能也有所考虑:限于篇幅的原因,加之有些诗文、童谣之类的是不是不好归到哪个村名之下呢?所以,就忍疼割爱了。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 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 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地采撷一些司空见惯的民俗、民风甚至土语、“土著话”、谚语、村规民约等形式多样的文体进来,不求全只求典型富有个性,那样子会更好。
六、【结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53岁时在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中,赫然写下的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阅读高献中、王西明编著的《聚落记》,让我领略到它的厚重,很难想象它的编著者、完成者竟是平均年龄70岁左右高龄的老者(老干部和老教师等)。
在精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下,共同的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和地名学爱好,使高献中、王西明等不知不觉走到了一起,成为并肩前行的歌者。他们放弃天伦之乐,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抱着挽救偃师民间文化遗产的壮志,义无反顾地做到了学问研究这条年轻人惧怕的冷板凳上。通过《聚落记》书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高献中、王西明等抛却功名,不为利禄所累,卓然独立,不浮华不媚俗,于茶余饭后彼此畅谈心扉,于寒来暑往间,来回奔波在一个个乡村聚落之间。在家谱、石碑、田野和山崖之间跋涉,用笔头的思想记录着曾经的繁华和寂寞,在历史古籍的缝隙,努力打捞着被人们和史学家忽视和遗忘的点点滴滴,……试图为我们及后人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真实的偃师民间文化简史。
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弘扬精神,而且是来自非官方的仁人志士自觉的传承精神,值得年轻作者和学者无比敬仰的精神。文化基因正是在不断地挖掘和发扬中传承下来的,继而凝聚成为我们的民族记忆。只有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的文化和文明才能不断发扬光大,重塑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聚落记》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总字数:7171字。)
2011.08.13偃师
(作者:李红军,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偃师市第六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