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4 0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束语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网络名誉侵权案例较少,但是随着网络日益普及和对人们生活的深刻介入,网上名誉权保护的问题必将日益突出。网络化交流中特有的网络身份、网络名誉权与现实人格权的分离与结合特点,给我们国家传统的民法名誉权侵权认定与制裁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提出的对合一型网络身份与单纯型网络身份的认定与定义给解决复杂网络环境中网络名誉权侵权与现实人格中受侵害的认定解决了前提条件。随着人们交流网络化,信息化的加快,以网络为纽带,以博客、BBS等为交流平台的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化网络化侵权案件将会成为名誉权侵权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应对这种形式发展的要求,要与时俱进进行立法,提高政府行政监管的力度和强度,改进司法的方式和体制,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法律对人权的关注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在法律人士、司法工作者的孜孜追求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网络名誉权侵权立法和司法审判将取得长足的进展与进步。
注释:
[①] 刘德良.网络时代的民法学问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339.
[②]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P15.
[③]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P21.
[④] 中国博客网,www.blogcn.com,以经营网络博客为主业的一家门户网站.
[⑤] “WEB2”,与以社会主流媒体与官方力量构建的“WEB”信息平台形式相区分的另一种网络形式,即以个人参与的形式建设的互联网络空间.
[⑥] 李政辉.论互联网中的隐私权—由一则案例说起[J].河北法学,2001,(2).
[⑦] 成人AV:指的是美国和☆本电影分级标准下,以赤裸裸的性描写以及性行为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及其录音、录像.
[⑧] 英文全称是BulletinBoard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系统”.
[⑨] 北京联众电脑游戏公司,以经营网络棋牌、麻将等娱乐游戏为主业的网络游戏公司.
[⑩] 网上比较知名的合一型网络人物:韩寒、“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流氓燕”“木子美”“竹影青瞳”等.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5:12.
pbase,雅虎旗下的一家国外网络相册网站,以免费网络相册出名.
刘国林.论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社会科学,1990,(1).
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C].P8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P100.
石江锋.论精神损害赔偿.P2.
钱明星.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J].北京律师,1996,(1).
杨文荣.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35.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英文简称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就是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IAP:Internet Access Provider, 只向用户提供拨号入网因特网接入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恩·罗兰德等.《信息技术法》.朱连宾等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98.
参考文献
1.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8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6卷)[M].北京: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4.何宝玉.英国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佟柔等.民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7.杨立新.侵权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9.马秋枫.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法律问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10.王利明.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1.陈晓宁.广播电视新媒体政策法规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2.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利保护[C].知识产权文丛(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3.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4.李德民.数字化和因特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下).2000,(3):2.
15.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1-223.
16.王迁.论BBS法律管制制度[M].北京:法理学.法史学.1999(3).
17.戴豪君.网络和法律.台湾:资讯工业促进会科技法律中心,1999.
18.刘国林.论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社会科学,1990,(1).
19.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C].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P100.
20.关今华.精神损害赔偿案例评解与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21.罗东川.论名誉权的概念和特征[J].政治与法律,1993,(2).
22.刘德良.网络时代的民法学问题[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3.爱伦·艾德显,卡洛琳·肯尼迪.隐私的权利[M].吴拱婷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二.论文类
1.朱理.网络隐私权的保障与冲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张新宝.隐私权研究[J].法学研究,1990,(3).
3.曹亦萍.社会信息化与隐私权保护[J].政法论坛,1998,(1).
4.胡胜安.美国计算机.自由与隐私大会[J]国外法制信息.1999,(1).
5.石江锋,论精神损害赔偿[C]学位论文,万方学位硕博论文库.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
指导老师:湖南湘潭大学副教授肖伟志
来源:中国法院网
编辑:薛勇秀
[ 本帖最后由 默读傷悲 于 2008-5-24 05:1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