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以前的网络民主“史前时期”到07年“周老虎事件”为标志的“网络问政”阶段,再到现在,以洛阳、岳阳选出网民两会代表委员为标志,显示中国开始进入网络参政议政的网络民主新阶段。尽管目前这种网络民主新形式还不成熟,还有待继续推进,但是毕竟已经作为新生事物诞生了。以推选网民两会代表委员的“网络参政”是中国网络民主的一个新动向,甚至可能也是有中国特色民主的发展方向。 尽管目前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深不可测、玄妙。但网络毕竟还是网络,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空间的混杂依旧影响着网络参政的质量。在网络上许多人采用网络匿名随意留言,这是破坏了这种气氛。网络参政的浮躁不仅表现在一般的网民身上,一些代表、委员甚至利用博客、网络为噱头,以给自己带来“明星效应”一些代表委员会议时开了博客,会后没人管理,这种浮躁的表现正是网络自身浮躁的风气所不能避免的。 代表委员参政也好、网络参政也罢,最终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参与政治,并且为各自的利益博弈而利益博弈的背后是实力的比赛。目前,网络还没有真正地普及,在西部、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没有网络。有网络和熟悉网络的人利用网络参政给自己的利益分羹,而没有网络、用不起网络的人没有办法实现网络参政。这就像“鸿沟理论”,网络参政也可能拉大不同代表集体的差距,从而破坏利益平衡。 当然出现新事物不是坏是,主要是看我们如何利用新事情,怎么样辩证的看待事物并且规避新事物的弊端。网络参政虽然有一定的弊端,这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网络参政的优点正是我们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所迫切需要的。 首先,网络参政实现了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使民主化的进程加快;其次网络参政拓宽了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实时性的民主参与成为可能;第三,网络参政加强了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使龚国民监督权的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参政作为一种民主政治的形式,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注意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日益凸显。网络参政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是解决网络参政的各种问题。 首先是“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如果一方大声疾呼,一方充耳不闻,那就好比拳头打在棉花上,效果并不理想。各省会等较大城市的政府网站应该避免“名存实亡”“只是一副空架子”的状态,要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把网络民意切实纳入到决策中区,并以相关的制度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使之常态化,以创新的方式加快“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其次要加强网络管理,建设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避免浮躁的风气继续侵蚀网络,这样才能听到人民群众的真实的有建设性的声音。 网络参政应该和现实中的行政行为的改革,行政观念的转变,行政方式的多样化结合起来。如果成功的结合起来,那么网络问政的前景可以说是无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