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15|回复: 0

让农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 偃师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5 15: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日的午后,走进偃师市李村镇,站在长达7.3公里的李耿路上,路两侧刚刚栽植的宽约90米的行道树整齐排列绵延至万安山下,构成了一道蔚蔚景观。向北穿过顾龙公路与李耿路遥相呼应,一条新修的通衢大道横贯而出,在一年时间内,这条被李村人称为“工业二路”的新路和八座拔地而起的崭新厂房同时亮相,一座新的工业集聚区初露靓丽身姿……
  
  李村镇一年多来的崭新变化是偃师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的一个脚本。
  
  今年2月份以来,偃师接二连三又出台了“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规划的通知”、“关于推进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工作的意见”等18个文件,浓重勾画出了今年偃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思路。
  
  自2006年6月被省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偃师在摸索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形成了“偃师特色”。市委书记原文涛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偃师关键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下真功,在建设农村宜属环境上下大功,在解除农民生存之忧上下实功,多侧面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

          农民务工新模式:亦工亦农“两收成”

  “我们引进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八个企业可吸收本地务工人员600多入。”在新修的工业路上,李村镇党委书记谢冠峰介绍说。
  
  偃师的农民务工方式与其他地方的大量向外涌流不同,很大一部分是就地转化,这与偃师不断膨胀工业规模增强吸纳能力有重要关系。在发展工业过程中,该市注重产业集聚引导,建成了“一乡一品”的工业框架,例如城关制鞋业、庞树钢制家具业、府店耐火材料产业、高龙多晶硅等。

  偃师不断加大工业扶持力度,去年又适时调整,确立了“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企业集群带动,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电力能源、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六大基地进行“再塑身”,从提升传统、发展高新、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等着手,加快新上项目建设。去年该市引进的130个超百万元项目,80%以上落户各乡镇,有力促进了乡镇产业块状膨胀,增强了吸纳能力,为农民就地转化“拿工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岳滩镇是全国出名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去年以来,该镇积极围绕主业寻求新的突破,主动打破单一的成品生产模式,向配件生产“出击”,在原来的产业区附近“另起炉灶”规划建设配件产业区,目前该镇配件生产企业达到60多家,吸纳当地农民工1万多人,撑起了新的产业发展支点。

  据了解,去年偃师工业集聚区投资规模为20亿元,新增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新进企业40家。全年引进超百万元项目130个,80%以上落户各乡镇。这些产业集聚区就地转化了17万“农民工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7%。

  今年2月份,偃师市政府明令颁发了《关于加强非有制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该市非公有制企业新吸纳农村劳动力以2007年底为基数,每年增加1.5万人以上,三年增加5万人以上,总量达到20.5万人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本地籍农民工比例由现在的74%提高到80%以上。

          农村居住新环境:亦城亦乡两相宜

  缑氏镇唐僧寺村的春天令人留连。灿烂的阳光下,田园风光和楼房林立对比鲜明。一幢幢贴着瓷砖的小楼被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包围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正在门外地头干活的村民赵新年和记者唠起了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葡萄,每亩收入在4000—7000元,有的还承包了邻村的土地。”

  “我们过的可是城里人生活。村里有社区服务中心,超市、标准化卫生室、幼儿园、健身广场、农民夜校、文化大院等,啥都有。”他索性带着我们到家里体验了一番,一一介绍干净快捷的沼气灶、浴室内随时放送的热水等,神情兴奋。

  像赵新民这样的生活,偃师农民中还有不少。“农村缺什么就补什么,城里有的农村也要有”,两年来,偃师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上查遗补缺,全面覆盖,加快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缺“方便”——大力建设便民设施,建成1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38个新型农村达标服务社区、320家万村干乡连锁超市、150所标准化卫生室,“村村通油路”目标全面达成。缺“观念”——深入推广清洁能源,建成户用沼气池4万多座,带动新能源应用在农村遍地开花;17个“科普惠农服务站”和664个宣传栏、信息员,促使科普意识深入民心。缺“文化”——完成了180座文化大院建设,有线网络已覆盖72%的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338个基层站点,市、乡、村无一遗漏,惠及干家万户。

  “空气好,还方便,现在农村比城里住着还得劲儿!”邙岭乡古路沟村村民席宏远说话很干脆。

          农村保障新框架:亦纵亦横两延伸

  深入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是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农村保障体系,偃师既纵进又横延。

  所谓纵进,是在原有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例如“低保”和“五保”。2006年以来该市先后两次扩大农村低保范围,新增1万多人,达到了24434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3%。低保标准也由原来的180元提高至360元,并全部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计划扩建敬老院,每个乡镇目前至少拥有一所面积10亩以上的敬老院,30%的农村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

  所谓横延,即把保障体系扩大至不同群体。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实施后,参合农民人数不断攀升,参合率达85.55%。在此基础上,2006年7月又启动城乡困难群众补充医疗保险(救助)工作,把农村大病群体也纳入医疗保险救助体系,目前已吸收参保对象33394人,投入参保资金257.826万元。

  纵进和横延,使偃师为农村特殊群体解除生存之困后顾之忧,织就了一张纵横交错的“保险网”,框架越拉越大,体系越建越深。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纵深发展,偃师推进城乡一体化风景独特。“偃师市镇人口目前已达4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0.1%,农民人均纯收人连续4年呈两位数增长,去年突破6000元,增长16%。新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已全面拉开,一段时间后,‘二元制’户籍现象在偃师将不再存在。”尚英照说。
文章来源:偃师市商务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8 11:08 , Processed in 0.0472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