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 山 夜 月(1100字)
月亮是写在夜幕上的诗,月色是她的韵。
城市的月色被现代文明驱赶了、淡忘了、污染了,纯正的月色是天然的、野生的,只在山野水湄的自然,只在唐诗宋词的悠悠古韵里。 水逝云飞,物换星移,但缑山的夜一如古时的静谧,缑山的月色依旧是古时的柔美。 子晋之前,名不见经传的缑山满是野生的月色,仿佛天上的白云研成均匀的粉末,新鲜而皎洁。而在他驾鹤仙游之后,“缑山夜月”那楚楚动人的月色透着子晋哀怨千年的目光。 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断肠的故事、凄美的传说。 子晋,字子乔,周武王26代灵王之子,天纵奇才,游于伊洛间,喜吹凤鸣笙。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大臣师旷不以为然,往见太子晋,大惊其才,归国后立将所占周地奉还。由是太子晋名震诸侯,后因犯言直谏被贬为庶人。 其时,弱干强枝,周室衰微,子晋的天纵奇才应验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预言,周人把中兴的希望寄托在子晋身上。谁料,17岁,花一样的年龄,然未及绽放就零落成泥。孔子删批诗书,至此,投笔浩叹:“惜夫,杀吾君也”! 时人不忍其死,于是就有了刘向《列仙传》的神话。相传,子晋遇道士浮丘公,得以剃度,在嵩山修炼30余年。后谓友人曰:“告我家人,七月七日,候我于缑山之巅。”至期,果吹笙乘鹤翱翔山头,与家人挥别。那萦绕云端的鹤影笙曲,成为他人生的绝唱。 一代天骄就这么流星般倏然而逝,让历代名人雅士、帝王将相惋惜不已,李白、白居易、岑参、沈佺期、宋之问、陈独秀、汉武帝、武则天、乾隆等或凭吊嗟叹,或吟咏刻石,由是缑山上庙观巍峨,碑刻林立。 东汉,一代大儒蔡邕亲撰并书丹《王子乔碑》。 至唐,武则天伴驾高宗,夜宿永庆寺。是夜,月朗风清,武则天仰察苍穹之深邃,遥望缑山之渺茫,不知是仰慕惋惜子晋高才,还是望月思人勾起对已故太子李弘的哀怜,挥笔题诗曰:“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 20年后,定都洛阳贵为女皇的武则天再祭子晋,满腹经纶的女皇用她独创的飘逸圆润意态豪纵的飞白体,洋洋洒洒亲书2000余言文采斐然的《升仙太子之碑》。 月出缑山,月明缑山,月落缑山,寻常的夜,寻常的月,寻常的山,但因了子晋升仙的动人传说,因了历代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缑山夜月氤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无论“午夜月明仙迹杳,一湾溪水送桃花”(明张济奇《浮丘洞》诗)的春宵,或是“笙音缥缈凌秋月,鹤羽翔迥驻岭云”(乾隆题子晋祠楹联)的秋夜,溶溶月色中,缑山缥缈静谧。隐隐的,无边月色中似有悠扬的仙乐袅袅如缕,于是千古往事便从月色深处秋云飞鸟般翩然而至。 何处无夜?何处无月?但缑山夜月总让你思接千古、梦回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