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27|回复: 4

女儿国、男儿国与独生子女政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2 11: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儿国、男儿国与独生子女政策

何亚福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个“女儿国”,这个国家只有女人,没有男人。女儿国的女人年满20岁,就可以喝子母河中的水,然后就会怀孕。怀孕30天之后,到照胎泉里若照到了双影,便就降生孩子。也就是说,在女儿国里,人们是单性繁殖的。

计划生育有个口号叫“只生一个好”。那么,“只生一个”到底好不好呢?如果是在女儿国,我是赞成“只生一个好”的,因为平均一个人生一个孩子,人口数量可以保持基本平衡。然而,我们知道,地球上的人类是不能单性繁殖的(克隆人除外),需要一男一女才能生孩子。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意味着两个人只有一个后代,平均一个人只有半个孩子。一般说来,父母终将先子女而去世,独生子女政策就是说,用两条命,传一条命,以几何级数递减。如果连续几代“只生一个”,有可能出现8个老人(75岁)、4个中年人(50岁)、2个年轻人(25岁)、一个小孩(1岁)这样恐怖的人口结构。

独生子女政策还会造成“男儿国”。中国现在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已经达到120:100,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就相应地出生120个男孩。由于男多女少,再过十多年,中国将出现几千万光棍。有人认为,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而不是计划生育政策。然而,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尽管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人们生男孩的愿望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所以并不一定会出现性别比失衡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仍在正常范围内,就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宽松。而在汉族地区,当理想的生育孩子数量无法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就受到严重挤压,其结果,“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这就导致了性别比失衡。既然只能生一个,人们自然希望通过选择性别的办法用好这个唯一的指标。

有人说:“只生一个是节省了社会资源”,事实上正好相反,只生一个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因为大量的可以重复利用的衣物、玩具、用品等等被浪费掉,食物和用品都是购买最好的,费用基本上够正常两个孩子消费的。在七十年代以前,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远远比不上现在,但那时的普通家庭还是可以抚养三个孩子的。现在城市中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承受了整个家庭至少两代人的爱和希望,人们更舍得为这个孩子花以前在两个孩子身上也许都花不了的钱。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是“奇货可居”,教育机构和精明的商家都瞄准这一点而大赚独生子女的钱。从教育费用来说,八十年代以前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但那时中小学生的学费很便宜,一个学期只需几块钱;八十年代以后实行“义务教育”了,学费或许是免收了,但更多的各种名目的费用(如“杂费”)却大收特收,一个学期的注册费用往往需要几百块钱。

从军事上来说,独生子女参军入伍后,谁来支撑那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家庭?一旦有战事,谁还能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独生”意味着惟一,而惟一是经不起伤害、更经不起毁灭的。独生子女一旦罹难,就有可能造成这个家庭的断子绝孙,所以很多国家都有“独子不当兵”的传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由于父母的宠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材问题的困扰。

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等传统词语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据美国的研究调查发现,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人是----兄弟姐妹。这是因为,陪伴你最长时间的人:兄弟姐妹。父母会逝去,婚姻可能有变故,手足是儿时的玩伴,青春期的密友,人到中年的顾问,老年的知音。童年时,孩子们30%的时间与兄弟姐妹在一起。兄弟姐妹之间的玩耍打闹,正是我们学习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天然渠道。所以,韩国有一个鼓励生育的标语是----留给子女的最大遗产是兄弟姐妹。
发表于 2008-2-22 1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计划生育是上个世纪的国策,首先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马寅初老先生提出。马寅初老先生的这一提议曾给他带来了挨批挨斗的命运。在当时的中国,马先生提出这一决议是非常明智的。
解放后,老百姓暂时丰衣足食,人口的出生量剧增。当时的国民生产力有限,粮食的生产量有限,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限,造成了许多人饿死,许多人在外漂泊逃荒要饭,为了新中国的发展,马先生提出了这一决议,但是这个决议真正实施时,已经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
中国人的家训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实,男女都是传宗接代人,但是中国人的重男轻女意识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并非是计划生育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
   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在实施,但是还有不少的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况且,现在的上海市,已经允许生二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12: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是鼓励多生,二胎奖励人民币约50万元,三胎奖励人民币约100万元,但是,在高额奖励下的韩国人还是不愿意多生,为什么呢?
楼主既然热衷于这个有关计划生育的问题,就请楼主做个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5: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喜欢生孩子”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谎言

何亚福

甲:我看到新闻报道说,西方国家鼓励生育,可是很多家庭都不愿意多生孩子;中国限制生育,但还是有很多家庭超生。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生孩子?
乙:中国人喜欢生孩子?事实上,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并不喜欢生孩子。从历史上来说,人口学者在比较研究了18世纪中国与欧洲社会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妇女生育率比欧洲妇女要低。在18世纪,中国每对夫妇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欧洲妇女则达到8个,中国人要比欧洲人少生2个孩子。就目前来说,香港和台湾都不实行计划生育,可是生育率都低于西方国家。他们也都是中国人。

甲:那么,为什么中国大陆人这么喜欢生孩子?
乙:与西方人相比,不但香港人和台湾人不喜欢生孩子,而且中国大陆人也并不喜欢生孩子。一般来说,生活水平越高的地区生育率越低,生活水平越低的地区生育率越高。现在中国的生活水平远远比不上美国,可是生育率却低于美国!

甲:中国的生育率低于美国,是因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我认为中国人就是喜欢生孩子,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超生的?
乙:与其说中国人喜欢生孩子,不如说中国的人口政策过于严厉。现在美国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而中国平均每对夫妇只生育1.22个孩子(五普数据)。设想一下,如果美国也实行“一胎化”政策,那么恐怕美国“超生”的家庭更多!如果中国实行“二胎化”,那么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不会超生了。

甲: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中国人要超生?
乙:首先,从人口学上来说,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是不能称为“超生”的,因为世代更替水平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既然生2个孩子并不能使下一代的人口数量比上一代增加,那么当然不能算作“超生”了。一胎化政策把生2个孩子也算作“超生”,只能说明一胎化政策违背了基本的自然法则。其次,在中国,“超生”的人口多数是在农村,这是合情合理的。

甲:为什么你说在农村“超生”是合情合理的?
乙: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没有任何社会养老保障的,农民只能靠养儿防老。如果农民没有儿子,难道你要农民老了之后只能等死?西方人现在不想生孩子是有道理的,因为西方国家有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需要养儿防老。在中国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所以就很少有人超生了。

甲:你认为中国农村只要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那么多数农民都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乙:是的。你以为生育和抚养孩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多生孩子?农民多生孩子完全是出于求生的考虑: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多一些,共同来负担自己的晚年。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你是愿意自己年轻的时候很辛苦地抚养几个孩子呢?还是希望年老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你的独生子女身上呢?如果有社会养老保障,你就算逼农民生孩子,农民也不想多生。计划生育可以说是舍本逐末,一方面不许农民多生孩子,另一方面又不去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那么,农民除了多生孩子,还有什么办法?

甲:为什么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人很喜欢生孩子?
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其实,中国人口多的原因是中国历史悠久,并且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分裂成很多个国家。从人口密度来看,中国还比不上西欧国家。二是因为中国的人口政策过于严厉,把一些家庭生2个孩子也看作是“超生”,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中国的“超生”现象很普遍。

甲:为什么说严厉的人口政策会使人产生一种“中国人喜欢生孩子”的错觉?
乙:比方说,假设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愿望是每对夫妇生育1.5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口政策只允许生1个孩子,那么超生的家庭就比较多,使人们产生一种“中国人喜欢生孩子”的错觉;如果人口政策是普遍允许生2个孩子,那么还有很多家庭不愿意生2个,人们就会认为“中国人不喜欢生孩子”了,因为平均每对夫妇只生1.5个孩子,还达不到2个孩子的政策生育率。所以,在生育愿望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政策的不同,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现在一般人认为“中国人喜欢生孩子”,其实也与计划生育的片面宣传有关。本来,生孩子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一种神圣的事情,但在计划生育支持者的眼中,生孩子成了愚昧落后的封建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6 15: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支持从法律上允许生二胎,不论农村和城市。因为我也想要两个小孩儿,我觉得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是不能缺少的,“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政策”这样的标语在农村经常见,是不是别的国家也这样呢?

[ 本帖最后由 志诚牧业 于 2008-3-16 16:1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9 09:06 , Processed in 0.0359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