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73|回复: 14

入选河南省、洛阳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5 09: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刘井薛氏石刻”简介
    “刘井薛氏石刻”堪称我国民间手工技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渊源之久,技艺之精,影响之大,在石雕艺术界少有能与之婢美。
刘井村是偃师市诸葛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村西4公里便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村南1公里的万安山,青石储量极为丰富。受此人文、历史的影响,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民自古多有从事石雕,便在情理之中。
    在众多的石刻之家中,唯独薛氏一族一枝独秀。据载,薛氏先祖有8代从事石雕,至薛肯堂(1894—1942)、薛永山父子,薛氏石雕艺术达到高峰。薛肯堂所刻张钫将军张子温的墓志(章太炎撰文、于右仁书丹、吴昌硕撰盖)人称“三绝笔”,现存于新安县千唐志斋。另有不少作品现存于西岳华山或龙门石窟风景区等处。洛阳著名书法家李振九书写的碑文,非肯堂不让其刻。由于过世较早,其子薛永山自幼随祖父庭恩、三叔隆堂学习石刻。13年间,得到薛氏石刻真传,熟练掌握多种书体刀法。2006年,获“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他雕刻的石狮、石佛像、石画、石马、石龟等作品,或具有隋唐雕塑的神韵,或雄浑大气,具有汉魏石雕之风格。
    薛氏石刻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薛永山的两个儿子也曾随父学艺,但终因劳动强度大,收入又偏低,目前均以改行,致使薛氏石刻艺术面临失传的困境。
1.jpg 2.jpg 3.jpg 4.jpg
发表于 2010-8-25 1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4: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4: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2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23: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手艺面临失传极为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01: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手艺面临失传极为遗憾
伊洛野风 发表于 2010-8-25 23:18



    就是就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6: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偃师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习俗”简介
    偃师银条的种植栽培可谓久远,据传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
    据说宰相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东寺庄一带发现了一种“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作为“庖厨”出身的他,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因百姓能以此换回银子,又称其为“银条”。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其美味赞赏有加,因而银条也就成了贡品。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视察偃师时,品尝之后,都对银条给予很高评价。
    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所限,适宜种植银条的地方极少,即使在偃师,历史上也仅在不足两公里范围之内的东、西寺庄、后庄少有此物。因为种植面积小,人们的消费水平低,又加之刨出土以后不易长时间保存,所以长期以来,农民刨银条一般都在寒冬腊月,以供人们购买少许,在过年时全家吃上几顿,再备以招待客人。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因为种植面积小,产量亦低,又加之烹饪技术不易掌握,所以外地人很难品尝到银条的美味,消费习俗也沿袭已久而未发生大的变化。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有识之士看准了银条的广阔前景,聘请技术人员在银条的加工上大做文章。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生产出了银条的罐头制品,不仅保留了它的色、香、味,而且能长期保存,使银条这一极富特色的食品,走出偃师,远销国内外。
    由于加工商贸的变化,促使银条的种植面积,在近年来也迅速扩大,由此引起消费习俗也发生着变化。过去只能在每年春节前后吃到的佳肴,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消费的人群也更不知广大了多少 !
2.jpg 3.jpg 4.jpg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0: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氏通背拳”项目简介
    宋氏通背拳的发源地,是偃师市李村镇的下庄村。村民宋天说(1887—1985)在其父亲宋慧卿已有的“无形拳”的基础上,经过刻苦磨练与细心钻研,在吸收其他拳法精华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他以一身绝技早年闯荡江湖,在陕、甘一带曾征服过无数江洋大盗、土匪恶霸,以其外号“铁掌宋天祥”声名远播。解放后,因民间习武之风锐减而回乡定居。其子宋福堂青少年时期虽跟父学艺,但因后来身体伤残,不得不半途而废。至1960年,宋天祥眼见7岁的孙孙宋铁龙是块习武的料,不忍心让自己创立的拳法失传,便教铁龙开始习武。
    宋氏通背拳加之宋氏通背意功,自有一番奥妙所在,学者若能依此法进行训练,日后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健康、娱乐,都有很高的价值。
    宋氏通背拳有36路、72单操、108手。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全国探寻武术继承人时,得以发现。因原系家族传承,早年学者不过一二人,处于濒危状态。
1.jpg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0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01: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3: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8: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0: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6: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洛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黄大王传说
    治水功臣黄守才是明末清初人,其出生地在偃师市伊河北岸王庄村。幼时,父母双亡,跟随做船夫的舅父长大。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由于求知欲强烈,到处求学,对历代治水方略的钻研领悟较深,遂自著《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书。当时,伊、洛河和黄河中下游一带,洪水经常泛滥,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黄河多次决口,皇帝派去治理的官员都治理不了,只要把黄守才请去,决口很快就被堵住了。由于他治水有功,清朝多个皇帝都给他有封号,封号达12个之多。特别是乾隆皇帝封他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之后,黄守才就被人民群众称为黄大王,又由于他治河济民的事迹突出,有的地方就给他建立生祠。他逝世以后,在伊、洛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沿河一带,人们为了敬仰他,就纷纷建起大大小小的黄大王庙,据初步考查,约有2700多座。偃师是黄守才的故乡,大大小小的黄大王庙有18座之多。最有名的是黄大王纪念馆、九龙庙、黄爷坟和黄大王庙。
    黄守才一生治水的事迹很多,有些已经演绎成传说故事,还有的把传说故事演绎成了神话。三百多年来,偃师及偃师周边县市敬仰黄大王的人群越来越多,区域甚至扩展到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湖北和江西诸省。每逢他的生死同日的纪念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虔诚之士,都到偃师各地的黄大王庙来敬仰、祭典。
    但是,偃师的几个黄大王庙宇虽然保护、维修有所进展,由于资金欠缺,距离人民群众和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使它进一步得到更到位的维护和保护。
1.jpg 2.jpg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10:56 , Processed in 0.0452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