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79|回复: 3

【第七期话题】必需品还是奢侈品,贫困生能用手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6 17: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项助学金申请的终选现场,评审老师们面对一厚摞申请表。他们谨慎地推算着每一张表背后那个家庭的窘况。要挑出“最应当捐助的学生”,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判断的依据。   

  一位老师要在两张报名表中选择一个,她拿起其中一张,轻轻叹了口气:“留的是个手机号码嘛。”这位从事学生贷款工作多年的老师最后选择了表格上“联系方式”栏填着村口三叔家固定电话的申请学生。这名学生将在大学4年里,每年获得5000元助学金。  







  一个“贫困学生”的来信  

  几个数字,一张资助申请表,拿起放下之间,评委们可能并没有想太多,而这个夏天,却牵动着对贫困生的所有议论——包括丑闻,还有心酸。  

  一个去年申请到这项助学金的学生,给当年的评委写了一封信:  

  我是一个时而内向,时而外向的人。在大学里,作为一名贫困学生,我有时感到自卑。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在学习生活中,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是否有差异?  

  在我们班里有12个贫困学生,买手机的占2/3。我自上大学起,就一直认为能买得起手机的,就不该属于贫困生吧。然而看着他们一个个都有了手机,我就疑惑,是我的想法该改改了,还是他们不诚实于学校、国家?  

  在班里,也有别的贫困生,我留意过,当他们生活稍稍偏离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学生生活标准”时,便会引来一些背后的议论纷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已经在中国社会中比较熟悉了。而这些曾经称之为“奢侈品”的东西现在能不能可以让贫困学生触及到呢?  

  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看着如今社会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校区位于偏远的地区,信息比较封闭。获得必要的外界信息,如考研、就业信息,看社会动态、社会发展都是很必要的。这些也是个人成材,得到更大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我觉得拥有一台电脑就很好,很方便。并且,可以学一些对于以后工作有用的技术。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觉得很有必要。但想想,自己是一个贫困生,心中不免遗憾和迷茫!  

  信后,这位学生附了一则他在上大学之前看到的“大学生一定要理解的15件事”,当时他觉得“很有用”。但这些告诫,却给出了相反的“建议”——  

  “不要买手机,首先在于在学校你确实没有那么多事情!其次是中国移动如何优惠,如何让利,它一个月也要从你身上赚个60元至70元,那够你吃一个星期食堂了吧!”“如果有电脑……配置不需要奔四3.0、内存512的。有个内存256的就够你用了,追求时尚你还没有资格!”  







  必需品?奢侈品?  

  用手机,算不算时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哪些“资格”?  

  今年开学,浙江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免费领取一部手机。该校学工部主任对媒体表示,手机已是通信必备品,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所以困难生也需要手机。  

  但在有些人看来,手机仍和“贫困生”形象格格不入。小布(化名)毕业3年。至今她还对大学里的一个女生印象深刻:“她用一款三星翻盖手机,那时全班用手机的人还不到一半。”但学期末,她领到了6000元助学贷款。  

  “不知道她怎么弄到资格证明的,”小布回忆说,“但同学们对她,有目共睹。”不久,校方就收到一封匿名信,里面有她的手机型号、衣服价格、甚至吃饭、小炒价格。很快,她被一个“一看就是贫困生”的女生顶替。  

  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春生表示,现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绝不会“助人惟亲”。在该校,每位学生申请贷款,都要详细填写家庭经济状况,学校要打电话去当地核实。并且,他们对每位学生都有一次超过半小时的谈话。  

  “我们随意问起他每月消费饭卡的额度,用什么牌子的香皂。大概就能对他的经济状况做出判断。”而且,辅导员、老师、同学都会提供侧面情况,进行监督。  

  张同学入校起开始领取助学贷款。大二时,他曾买过一管长笛,花费50元。很快,就有人质疑,贫困生不是应当省吃俭用吗,为何买奢侈品?张私下表示:“我也是省吃俭用买的长笛,这是个人兴趣。难道家庭贫困,连兴趣也不配拥有吗?”  

  张用了一位朋友“淘汰”的手机,他总是先开口申明原委。“虽然他们不说,但我知道很多人对我的手机有看法。”  







  “不必在乎周遭人们的看法”  

  “在大学里,手机是必需品。”北京交通大学的学贷中心崔迎春老师解释,上课教室的变动、学校事项的安排,基本靠短信。有时她想通知学生来领取资助的钱,却找不到人,把钱搁在宿舍,又不放心。尤其同学们实习、找工作时,没有手机更是不行。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萍老师认为:现在手机差异很大,有三四千元的,也有一两百元只有基本功能的。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每月话费也就一二十元。”  

  7月8日中午11时39分,上述当年的申请助学金的那位同学发出了那封信,下午5时16分,收到信的评委给了他一封长长的回信。信中写道:  

  我非常强烈地感觉,现在的大学,或者说现在的环境,不利于同学们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知识的基础。太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太多的新鲜的东西,对你们来说……城里的孩子,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同样贫困的同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带来冲击,这样不太容易安心读书上课。  

  我觉得社会搞了一点“救济”,就把这资助事业当成媒体宣传的盛大表演,电视、报纸和某些企业造势活动实际上扭曲了被资助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不能按照正常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这是让我非常不快的。  

  从20年前我资助希望工程的孩子,又资助北京宏志班的学生,最后我不愿意读老师强迫他们写的信,那对他们来说是负担,老让这些学生有自卑或感恩的负担。所以,我不希望你沉沦在自卑中,把这些放到一边去吧,告诉自己“我没空想这些,我每一分钟都要学习知识用来武装自己”。  

  你们20岁的年纪,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遗憾的是,往往走出校门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不要手机?要不要电脑?要不要交女朋友?都和有没有经济实力相关,根据你的收入,盘算一下够不够开支,是不是必要,就决定了,不必在乎周遭人们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7: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贫困大学生 拿“生活补贴”买手机惹争议

       贫困生该不该拿“生活补贴”买新手机?“十一”期间,各大商场的电子产品促销,高校不少贫困生抓住时机,购置MP4、手机、电脑等高档商品,引起大家的争议。   
  新学期开学,武汉科技大学给贫困生发放了生活补贴。该校化工学院的大三     学生吴涛(化名),领到200元的生活补助。加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钱,花费近千元换了一部触摸屏的新手机,遭到同学的热议。很多同学认为,贫困生用手机已经很奢侈,他不应该用学校发的生活补贴买新手机。  

  像他这样超前消费的贫困生,还有不少。武汉某高校一名贫困女生汪婷,大二上学期购置手机,丢了一部,又买一部,现在又更新了自己的手机。大二下学期,她更是购买了自己的电脑。另外,MP4等高档消费品也让有的贫困生成为焦点。  

  此现象在高年级尤其普遍。有的同学说,刚进大学,看不出谁贫困。现在,有些贫困生电脑、手机、MP4等样样都有,不能算是贫困生,却还享受着学校的各种补助。  

  对此,一名女贫困生很委屈,自己平时生活节俭,每学期都拿奖学金,加上平时做兼职,用自己攒的钱购置高档物品,凭什么受到非议?  

  据了解,今年,我省各高校纷纷出台了新的学生手册,里面对学生减免学费,助学金发放等作更细致的规定,对享受助学金、学费减免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要求“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得拥有电脑等高消费品”等。


给贫困大学生发手机不如发岗位
       虽然,给贫困大学生发手机,可以解决一点问题,但这样的救助贫困似乎不妥,首先,手机的电话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电话代替,这种消费实在没必要统一;其次,为什么我们的大学非要用手机发放信息,难道用一些传统的通知方法就不行吗?大学应该向最基本消费层次看齐。   
       在报道中,我看到,安徽籍新生小张填写完一份申请表格后,现场领取了学校和联通联合赠送的一部手机以及两年的基本话费。原来,这样的赠送是学校和企业的一个联合赠送,我认为,这样的赠送,对学校来说,给贫困大学生发手机有作秀嫌疑,好象一种形象工程,因为他很有轰动效应。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广告兼推销,赠送两年基本话费,那么,那么两年之后呢?大学一般是四年啊,很有点像钓鱼!  
       其实,救助贫困大学生,不需要轰动效应,企业不能有其他目的,而是需要一些实际工作,让贫困大学生能够真正获得自立。因此,我认为,如果学校和企业联合救助贫困大学生,实在不如给贫困大学生发送工作岗位。可以用买手机的钱和话费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让他们找到更好的岗位,能够顺利的工作,学校很大,企业也不小,如果能够让贫困大学生有个挣钱的业务岗位,不是更好吗?  
       至于贫困大学生打电话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校公用免费电话解决,或者实行打电话贫困大学生报销制度,至于发放信息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些传统的方法来解决。  
        救助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综合的实在工程,搞花架子,要不得!


您觉得呢?他们该用吗?想听听您的高见?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7: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强迫贫困生饿肚子玩手机

    一部手机与两年的基本话费,这是浙江大学为2007年秋季新入学的家庭困难学生准备的特殊礼物。(8月20日《新京报》)
   来自贫困家庭,祖祖辈辈都没玩过手机的特困生,或许会因新奇而短暂地兴奋。据报道,安徽籍贫困学生小张领取了学校和联通联合赠送的一部手机以及两年的基本话费,开心地说:“我是家里第一个有手机的人,等一下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是,在基本的生存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这份拥有手机的兴奋究竟能持续多久,还在未知之列。
   诚然,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是相当普及的通信工具。一机在手,联通天下,方便快捷。只要有条件,拥有它不是坏事。但是,特困生何止需要手机!电脑也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否每个特困生发一部电脑?乘车是大家出行的需要,是否每个特困生发一辆小车?锻炼身体是每个现代人的需要,是否每个特困生发一台跑步机?
   浙江大学学工部主任费英勤以为: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所以困难生也需要有手机。这个借口怕不能成立。学校的重要信息的发送渠道多的是,黑板、墙报、广播等等都能发布,而且方便简单,不费钱,何必单仰仗收费的短信平台发送?
   救助特困生,关键是看他们最需要什么。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出台了《中国优秀特困生调查报告》。报告称,九成以上的特困生希望得到直接经济帮助。云南大学学生、杀人魔王**,被捕后的一句话总令我们流泪。他眼瞅着刚换上的囚衣,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在特困生的基本的温饱还没有解决之前,怎么忍心看着他们饿着肚子玩手机!想象一下,一个衣着褴褛者神态自若地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打电话,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我国很多城市,在实施低保制度时规定:凡拥有手机的个人及家庭,一律不得享受低保待遇。这个规定是否人性化,暂且不予理会。这里要说的是,政府对能创造价值的低保户尚且有使用手机方面的限制,作为纯粹消费者的特困生,居然发一部手机给他,鼓励这一项近乎奢侈的消费,殊不可解。
    解决基本的温饱,维持起码的生存,为特困生最需要,而不是手机。因此,当务之急,在切实解决特困生的后顾之忧,而不必弄发手机的噱头。
    当然,浙江大学可能已经妥善地处理好了特困生的基本生存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莫说是给特困生发手机,即使每个特困生发一辆奔驰,我们也无由置喙。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18: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哀了 太严格定义了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8 12:52 , Processed in 0.0516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