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偃师市李村镇 李村镇位于偃师市西南部,南依万安山,与伊川县吕店乡交界,北濒伊河,与佃庄镇相望,东连庞村、寇店,西邻诸葛,总面积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78公顷。1995年2月撤乡建镇,下辖29个行政村,334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76545人,是洛阳市第一人口大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一、工业
李村镇是个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大镇。但近年来,坚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优势工业支柱产业,使这一传统的经济格局有了初步改变,钢制家具、煤炭开采、板材加工、石材开发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为从人口大镇向经济强镇的转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钢制家具产业。目前全镇以武屯、南寨、东西柿等村为主的产业基地已与相邻的庞村产业基地融为一体,这些企业在建设规模、技术装备、技工队伍、生产及销售能力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基础,全部采用喷塑工艺,产品行销20多个省区。新建的具有李村特色的钢制家具产业基地,总投资额3280万元。
煤炭开采业。宿驾窑煤矿系镇政府引进新密一客商独资开发项目,1998年动工,因地质情况复杂,时间较长,是迄今为止偃师市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对井,累计投资5000万元,建成280米深风井、主井、副井各1眼,蓄水池2400立方米,开通地下岩巷3000多米,配套3KVA变电站一座,具备了年产45万吨标准矿的生产条件和能力,开采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中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粉状无烟煤。井田可采范围1.2平方公里,总储量1320万吨,以满负荷生产能力计算,大约可采30年。
板材加工业。创建于1994年的洛阳豫良木业有限公司,1997年取得了由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自营进出口权,1998年被洛阳海关注册为自理报关单位。2002年与所属的李村粮管所剥离,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2年建成的两条普通刨花板生产线和2003年新建的中密度刨花板生产线,相继投产和试车。
石材加工业。李村镇南部山区蕴藏有丰富的石灰石、英石资源,现有成规模的加工场19个,主要从事石子粉碎和水泥厂的原料供应,开采作业和运输人数稳步增长,已成为南部山区群众获得非农收入的重要路子。
二、农业
李村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为山麓,中部为丘陵,北部系伊河冲积平原,有东一干渠和伊东渠分别从南部和北中部横穿辖区。近几年来,李村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努力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一是不断调优主要传统作物小麦、玉米的品种,提高作物单产和农作物品质。二是对伊河滩区和坡岭区中低产田相继实施综合开发,累计达到4万亩,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新型农业园区格局。三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种植、养殖,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农、工、贸一体化之路。目前,李村花木远近闻名,各类畜禽养殖场星罗棋布,一批高效种植、养殖示范形象初步形成,农业经济正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花木种植。李村镇花木种植的规模化发起于白塔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高潮迭起,到1999年,全村12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花木,是洛阳市第一个“无粮村”。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两任班子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花木种植辐射到邻近的杨湾、申明、新民、西李、提庄等村,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木生产繁育基地。为了解决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品种杂乱等问题,提高花木种植品位,镇政府新建了花木示范园区,并配套了基础设施,作用明显。
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位于新民村的友民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占地300亩,分高效果林种植、高效养殖、水产养殖三个区域,生产的珍珠果梨、梨枣、大圆鲜枣、日本甜柿、美国提子等畅销市场。位于上庄村的春蕾养殖公司创建于2002年春季,以小尾寒羊为基础的三系杂交羊和斯格猪的繁殖效益明显。位于老井村的华泽养殖公司创建于2002年夏季,系全国养羊协会理事单位,引进澳大利亚波尔山羊和被誉为“国羊”的关中奶山羊,由澳大利亚资深工程师采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胚胎移殖,繁育纯种波尔山羊,带动了一批山区群众以羊致富。
三、商业
李村历代属洛阳县辖,辖区群众素有经商建市的习惯,镇区一向人气旺盛,民国时期被誉为洛阳四大名镇之一,是粮食、棉花、药材的集散地,商业发达,有“小洛阳”之称。去年偃师市李村镇被评为“中国商业名镇”,跻身于全国百家商业名镇之列。
李村镇商业传统由来已久,素有“小洛阳”、豫西“四大名镇”和“中州名镇”美称,李村人走南闯北,有规模的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十三个省,故有绰号“十三省”之说。 如今,李村镇承袭传统影响,再铸商业辉煌。建设专业市场四个,分别为花木交易市场、钢制办公家具市场、会期市场和农业贸易市场,吸纳本地劳动力2千余人,实现年交易额5.3亿元。打造商业走廊4.2公里,其中镇区段长度近2公里,另有传统商业街三条、全长1.5公里,沿街商铺600余家,经营类别涉及22大类51小类、品种数千种,从业人员近万人,外出经商人员遍及全国各省市,全镇每年往来客商达100余万人次,年销售额达6亿元。 特别是2002年以来掀起的新一轮建设高潮,使镇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气进一步提升;新型业态快速兴起,商品流通更加便捷;管理日趋简便,税收大幅度增加;招商载体初步形成,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李村的小城镇建设以镇区工程改造、规范市场为主,基本上达到了“绿、美、净、畅、亮”的建设标准,商户经营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一些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开始落户小城镇,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商业发展。
四、其它方面
交通:李村古代就有驿道通过,如今“四纵三横”八条干道沟通了村村寨寨,除横贯镇区的顾龙路和府李路外,乡级公路总长35公里。
电力:1994年建35KVA变电站一座,2000年农网改造后,拥有10KV线路5条82公里,400V线路138公里,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变压器166台,容量13895KVA,年用电量1350万度,基本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通讯:1999年新建电信大楼。2000年,偃师市第一个镇级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在李村建成。
教育:辖区现有高中一所,中小学33所。通过多渠道筹资,整体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医疗卫生:建成达标卫生院一所,拥有血流变仪、B超机、心电图仪、X光机等先进医疗器械及现代设备的手术室。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控制在8‰以下。
精神文明:以镇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大院、10个业余剧团以及书法协会、民间艺术、企业文化生活、学校德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8年被评为偃师市先进文化镇,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奔小康科普示范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镇文化站获得省级先进文化站1次,洛阳市级7次,偃师市级连续12次,现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