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料子裤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物资还比较紧缺,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许多物品都是按计划分配的,靠票证去购买。 例如穿衣,因为布料稀缺,许多人是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那时的人也会想办法,我国当时从日本进口的尿素,每袋五十公斤,外包装用的是一种很结实耐磨的薄尼龙布,尿素运到基层供销社后,销售时就把这外包装抽下来,再洗干净,把它染成黑色或重蓝色,两个袋子可以做一条裤子,夏天穿上它特别凉快。 因为这种外包装布不多,所以也并不是所以的职工都可以买到,只有公社干部和供销社的正副主任及实物负责人(部门经理)以上才能用。这种包装袋还有个缺点就是:无论你如何洗、染,那上边印的“日本XX株式会社”、“尿素”及“含氮量不少于46﹪”等字仍然隐约可见。 因此一些想穿这种便宜包装布料又无法得到的人,就给编了个带有讽刺挖苦意思的顺口溜:“干部干部,穿条料子裤;屁股上印着‘日本’,大腿上写着‘尿素’;裤裆里‘含氮量不少于46﹪’;穿着松软,不值一元(每条袋子卖0.4元);看着怪烧,是个粪包(肥料包)”。 难忘的岁月——分猪头 前些时去逛农贸市场,见猪头、猪蹄的标价比纯肉卖的还贵,颇多感叹!心想这年头许多事情都颠倒了,简直不可思议。不由得想起了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有关吃猪头的故事。 那时卖猪头猪蹄,沿袭过去的老传统,售价是肉价的三分之一(即三折一);人们为了便宜,都想买猪头吃,这猪头也就紧缺了,特别是到春节,谁能买到一个猪头是被认为很有面子的。因为春节期间,猪头是按单位分配的,行政机关分的最多,每人一个。 猪有大小胖瘦,猪头自然也有大小之别,谁若分了个小猪头,就会有意见,;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机关管理员就想到了“抓阄”的办法,把猪头编上号,让全体人员在排队开饭时轮流抓号,登记后按号写上名字,贴到每个猪头上,待到分发时,管理员也是一本正经的站在窗口,一边掂猪头,一边按上边的名字念“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对领导也是一样掂着猪头喊“书记”“社长”“主任”等,没有例外。 公社干部史某,脑瓜子又大又胖,偏偏他捡了个小猪头,就咧着嘴说:咦,我这咋这么小哩?管理员爱开玩笑,就接茬说:老天爷有眼,这叫大小搭配!满屋人都笑了起来,有两个正吃饭的,笑的把饭都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