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偃师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你可以不爱偃师的人,但你一定要热爱偃师这块土地...
偃师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郊区和孟津县,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全市东西长约44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948.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31.4%,丘陵占51.9%,山区占16.7%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
至2004年底,共332个行政村,3528个村民组,83万人,包括汉、回、藏、维、苗、侗、纳西......
偃师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
偃师南部嵩山延脉万安山富含多种矿藏,开发前景广阔。现已探明的主要有煤炭、铝矾土、石英石、石灰石、钾长石、钠长石、白云岩、花岗岩等20多个品种。原煤储量达7亿吨,铝矾土储量3500多万吨,花岗岩6亿立方米,其中花岗岩“云里梅”、“菊花青”两个品种被誉为世界“独特品种”。偃师地下水净储量18.5亿立方米,黄河中下游的重要支流──伊河、洛河等过境水源,完全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
历史沿革
《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都亳”。《集解》注曰:“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史载还有“尧率舜等升首阳山河观渚”等句。可见,自三皇五帝时,偃师就是先祖们繁衍生息之所。
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因名偃师。”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取朝歌,灭掉商朝。武王回师镐时,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决定偃师息戎。于是“放马华阳”,兵车入库,表示不再打仗。
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境内有被史学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寻阝 遗址,该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器作坊遗址和中国最早的宫城(即紫禁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史学界公认的“华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夏商断代界标的商城遗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
秦因置偃师县。汉置偃师(治今老城),取武王伐纣“息偃戎师”之意名偃师,属河南郡。东汉、三国魏属河南尹。西晋并偃师入洛阳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偃师县,属河南郡。金属金昌府。元属河南府路。明、清属河南府。1935年因洛水涨溢,县治由偃师老城迁槐庙(今城关镇)。
汉时偃师县城曾设于老城;魏、隋、唐三代偃师县城曾设于古城(即今首阳山镇古城村一带);宋初,偃师县城设于老城,熙宁八年(1075年)夏迁于古城;明清至民国24年(1935年)县城仍设于老城...
================================================================================
1993年撤县设市。
?年,偃师市辖12个镇、5个乡:城关镇、翟镇镇、首阳山镇、李村镇、诸葛镇、府店镇、高龙镇、庞村镇、缑氏镇、顾县镇、岳滩镇、寇店镇、山化乡、大口乡、邙岭乡、佛光乡、佃庄乡。
2000年,偃师市辖13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81602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118823 首阳山镇 50487 佃庄镇 38686 翟镇镇 41268 岳滩镇 39042 顾县镇 58628 缑氏镇 62899 府店镇 41250 高龙镇 35816 寇店镇 36020 庞村镇 36790 李村镇 68888 诸葛镇 50860 山化乡 45905 邙岭乡 33217 佛光乡 13086 大口乡 44361
至2001年底,全市辖城关、首阳山、岳滩、顾县、翟镇、佃庄、李村、庞村、寇店、高龙、缑氏、府店、诸葛等13个镇和邙岭、山化、佛光、大口等4个乡,332个行政村。
2005年,偃师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佛光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府店镇管辖,府店镇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偃师市辖13个镇、3个乡:城关镇、首阳山镇、诸葛镇、顾县镇、高龙镇、寇店镇、府店镇、庞村镇、岳滩镇、李村镇、翟镇镇、缑氏镇、佃庄镇;山化乡、邙岭乡、大口乡。
市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