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17|回复: 16

是宁欠勿过,还是宁过勿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1 01: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176208[1].jpg
发表于 2010-6-21 07: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胶片时代,稍有摄影经验的摄影爱好者都知道“宁过勿欠”、反转片“宁欠勿过”的曝光原则。到了数码时代,感光介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前的规律是否可以适用,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曝光以获得高质量的画面,也变得众说纷纭,“宁过勿欠”与“宁欠勿过”都有各自为数不少的支持者。前两年很多摄影师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都刻意用曝光补偿减少一点的曝光量,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得到更饱和的色彩,过暗部分在后期用处理软件的曲线调整“拉出来”就行了。而近一年多,更流行的做法是“向右曝光”,也就是在数码相机的直方图上尽量让曝光曲线接近右端,哪怕从画面上看已经过曝,甚至多达两级也不要紧,只要亮部不溢出,后期用软件再“拉回来”,画质不受影响反而更佳。

到底那种做法是正确的,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先回到胶片时代说起,我们知道负片的冲洗工艺原理是利用显影液将已感光的卤化银还原成银颗粒保留在胶片上,而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清洗掉,结果在胶片上形成负像。因而,曝光越少的部分银颗粒密度越小,完全没曝光的就只剩下透明的片基,这部分在印放照片时是不可能产生影像的。

反转片冲洗的工艺原理则是将拍摄时感光的卤化银还原出的银颗粒冲洗掉,再将拍摄时未感光的卤化银彻底感光(可以是直接在灯光下感光,也可以化学感光),将这部分卤化银还原成银颗粒保留在胶片上,形成正像。所以与负片正好相反,反转片曝光越多的部分密度越小,过曝超出宽容度的部分基本也只剩下透明的片基了。

那么就不难理解当时负片“宁过勿欠”、反转片“宁欠勿过”的曝光原则了,其道理都是尽量在胶片上保留足够多的密度,也就是影像信息。当然也不能超过胶片宽容度所允许的最大密度,反之同样难以成像。不过比较起来,密度高了还可能通过后期“减薄”等补救一些,一旦没有密度就是暗房高手也速手无策。

数码相机虽然感光介质不一样了,但是同样需要记录下尽量多的影像信息,才能得到更逼真的图像,高档相机都可以拍摄RAW格式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是由许多个感光点组成的,每个点接受曝光后,采集的三原信息会传输给中央处理器来计算这个点上的光密度值,曝光越多亮度信息值越高,光密度值也就越大。这样看来,数码成像与负片成像原理相似,亮部密度高而暗部密度低。后期调整时,要降低亮度只需在电脑中减少该区域的光密度值即可,因为这个光密度值是实际曝光所得,更接近真实图像信息,减少时可以做得相对“简单干净”,而要提高亮度就要增加光密度值,好似没有密度的胶片硬要制作出影像一样,这就需要无中生有,由电脑参考周围感光点的亮度信息来插值计算出光密度值,周围的亮度信息越少,插值计算结果就越容易偏离真实图像信息,这正是噪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不但要“宁过勿欠”,而且要“尽量过”,只要曝光直方图不超出右边界,就可以放心地过曝,这样反而能让画面最大限度的干净细腻。并且感光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很多人在拍摄时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经验而不看直方图的习惯应该改改了,数码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直观方便的参考标准,何不充分利用?还有,为了得到最完整的影像信息和方便的后期调整,应该尽量用RAW 格式拍摄。

看来现代感光介质不同了,但类似安塞尔.亚当斯当年提出的“以暗部曝光,以亮部显影”等摄影经验数码时代仍然并不过时。

互联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指出“向右曝光”是根据数码相机成像原理提出的方法,符合传感器成像特性。该说法指出,数码单反相机都是使用12位RAW记录数据,12位RAW能够反映出4096级离散亮度值。按照这一理论,假设数码单反的动态范围宽容度相当于5档曝光,那么其中第一挡(最亮的部分)就覆盖了2048级色调,而相当于5挡曝光动态范围的每一挡较其上挡都会将光线减半,同时将剩余的一半留给了下挡。如果不好好利用直方图最右边的那个区域,就白白浪费了数码相机几近一半的动态范围。Thomas Knoll 和Michael Reichmann(资深职业摄影师)等人是这一观点的权威性支持者。此观点提出时,数码单反相机还只能用12位RAW记录数据,现在有些相机已经使用14位RAW了,那么各挡所占的动态范围就将进一步扩大得更加明显。

尽管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这一观点还需商榷,不过从示例图片(本文没有贴出)中能看出,通常在正常曝光基础上的增加曝光的范围确实远大于减少曝光的范围,似乎与这个观点吻合。

总之,明白了数码相机的曝光规律,“宁欠”还是“宁过”,“向左”还是“向右”,就不再是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0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笨  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0: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数码时代  应该是宁欠勿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1: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额也老笨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觉得看想表达啥艺术效果,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额也老笨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4: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码时代  应该是宁欠勿过。。。。
狼行天下 发表于 2010-6-21 10:19




总结总结也就记住这一句就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4: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坷拉还老细发类,还把图片转换成文字方便大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1 19: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在拍摄时还是尽量准确曝光,在学习阶段最好追求准确曝光,当然,要求特殊效果另当别论,个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2 1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总结也就记住这一句就中了
西亳人家 发表于 2010-6-21 14:33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不但要“宁过勿欠”,而且要“尽量过”,只要曝光直方图不超出右边界,就可以放心地过曝,这样反而能让画面最大限度的干净细腻。并且感光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2 10: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看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12: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2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学习了!同意11楼的观点,学习要谨慎,创作当大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6 2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专业术语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0 17: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2 05:59 , Processed in 0.0367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