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36|回复: 18

行走在历史的长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23: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走在历史的长廊
文/乔现锋
    身为土生土长的偃师人,不止一次的为“九朝古都七在偃”的史实而深深自豪;身为偃师人,又为淹没于琐碎的生活中,虽近在咫尺而不能和遍布于家乡之上的名胜古迹亲密接触而深感愧疚;身为偃师人,当听说河洛文苑专门组织了一场洛阳东南线探幽访古之偃师行后,遂欣然前往——故土的文化遗产啊,我们终于来拜会你了!
   
    置身茫茫的车流,乘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来自不同行业但具有相同爱好的文友一起,我们一行来到了今天探幽访古的第一站——玄奘故里。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的故居静卧在缑氏镇的陈河村,经偃师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修缮一新后,正式对中外游人开放。拾级而上,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大师”带着慈善祥和却又不失庄重的神态迎面而来,进入象征着家族荣耀的“乌头门”,穿回廊越宅院,东西厢房分立两旁,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师曾经饮用过的“慧泉”仍汩汩地吐着智慧的琼浆玉液,免费供前来参观的游人品尝。舀一瓢尝下去,甘甜清洌,似醍醐灌顶……大师故居南面,为了进一步弘扬大师的精神和开发旅游事业,偃师市政府正大手笔地投入巨资进行扩建,听说和印度合资的一个佛教学院也将在这里打造。不远的将来,这里必将是一方颇具影响的佛门圣地,可以想像玄奘大师在天之灵也会为家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欣慰。拜谒这里,再次为大师坚定的目标、执著的信念而感动,再次为大师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独自越沙漠,渡雪岭,顶风暴,斗盗贼,行程5万里取回真经的求学精神而震撼!
   下一站是唐恭陵,它坐落于缑氏镇滹沱村的一片田野之内,虽历经一千三百余年而依旧巍然屹立。资料显示,它系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长宽约440米,高22米,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有神门等等,总之一切按当时皇帝的陵墓建造,不同的是,埋葬在此的这位“皇帝”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就被一心想当皇帝的母亲武则天用鸩酒毒害而死,他懦弱的父皇唐高宗为怀念他而修建了这座陵寝。踩着现代人用水泥砌成的台阶而上,上面有偌大的一片极其平整的开阔地,极目望去,太室山若隐若现,北邙影影绰绰,无边的田野麦浪滚滚,初夏的暖风吹过,心旷神怡。时隔千年,人们再也不会为那段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而伤怀,更多的心情是在为这中原大地上这座突兀而出的庞然大物而惊奇。让它作为反映人性一个阴暗面的佐证永远矗立在古亳大地吧,它的存在将带领人们走向无尽地思索……
      此行的第三站是位于府店镇缑山之上的“太子升仙碑”,一行人风尘仆仆地穿越坎坷难行的土路,将车泊于缑山之巅便迫不及待地争相一睹升仙碑之芳容。“升仙”之说来源于相传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因看破宫庭里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在此独自修身养性后“驾鹤升仙”,公元699年2月,76岁的武则天封禅路过此地时在此借宿,眺望不远处的“恭陵”,睹物思情,不胜伤感,遂洋洋洒洒写下两千余言的碑文,名为写升仙太子,实为描摹自己统治下的“武周盛世”,因书法神俊潇洒、婉约飘逸,又因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且采用“飞白体”书写,被书法界推崇为佼佼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乃此碑最大的艺术价值。红砖圈着的院墙之内,一通连碑帽共高十来米的石碑被簇拥而立,在已经日渐剥蚀的铁门保护下,坦露着它一千多年的沧桑,它似乎在笑旁边两扇生锈的铁门,也像俯首注视着前来瞻仰的人们:一千多年前,我被武皇当做“传情达意”的信物时,你们在哪里?
     匆匆进过午餐,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滑城河自然村的滑国故里。据精通历史的人士讲,滑国是春秋时期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国,后被秦、晋一次次地蚕食掉。若不是有府店文化站站长和当地村委主任亲自带路,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的滑国都城就淹没在无边的麦田之一隅。穿过呈下坡之势的甬道,清道光年间重新修筑的城门展现在眼前。圆圆的砖券门,古色古香的土灰色,清道光年间的匾额,无不默默地再现着它曾经的沧桑和凄凉。在当地村委主任的举荐下,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太太出来给我们做了有关这里的详细介绍。她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任耐梅,原来是在上海研究导弹的,退休后自愿来到这里守护着这一方遗迹。但我们从她滔滔不绝的介绍中已找不到有关滑国都城的故事,有的只是她自己利用这片遗址广收佛门弟子,弘扬佛法的“先进事迹”,于是我们简要参观过这里的陈设后便又匆匆离去。老人能在这偏僻的所在静下心来,不为名利,教人性向善心向佛且能够自给自足、自我发展,并能够成就一番规模,实属不易,可见之恒心和爱心也实是得到她所坚称这里是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证的玄奘大师真正出生地之熏陶了。
        在领队“庄老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还驱车向南瞻仰了位于佛光九龙角水库西南方向的“黄爷坟”。我本土生土长的佛光人,“黄爷坟”自幼便闻其名,今天才得以近距离一睹芳容,不胜愧疚。“黄爷坟”前一座四合院内是“黄陵寺”,里面敬设着明万历年间传说中的黄大王黄守才,一位腼腆的中年妇女用纯正的“佛光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关黄大王的传奇故事 。从大妈的讲述中,我们知道黄大王7岁便没有了爹和娘,但他才识过人,因“上天佑助”而敢做敢当,为身边百姓做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好事,因其后来治理黄河有功,得到乾隆皇帝的嘉封被赐葬于此地。黄爷坟上翠柏青青,站在其上四顾,嵩山之壮美、田园之秀丽、水库之旖旎尽收眼底,真可谓一方风水宝地,能被当时朝野所拥戴之人所占用,也算高山流水遇知音了。
        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佃庄镇的相公庄——北宋一代名相吕蒙正的故里。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著称的吕蒙正自幼被狠心的官宦父亲所抛弃,在孤苦无助的母亲带领下艰难度日,但他胸怀大志,虽身居寒窑而不忘发奋苦读,终成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宋朝宰相。至相公庄,见错落有致的几通石碑临路而立,可能是后人为纪念这一颇能引起自豪感的老祖先而立。不远处的庄稼地里有一个土坑,一侧用砖块砌起,内又立一通石碑,上刻有隐隐约约的吕蒙正头戴官帽、身着朝服的画像,四周被浓密的庄稼所包围,不细瞅还真发现不了。据说这石碑之后便是吕蒙正千余年前苦读的寒窑,因何考证而来,便无从知晓了。我问过旁边看热闹的当地村民:本村可有姓吕的?他们回答道,有!但已不多。一边的两三个妇女更是满面的疑惑,道一声“我们也说不清”便仓惶离去。不禁嗟叹,名人再出名,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也迟早会被无情地淹没的。
        与洛阳的文友在相公庄依依惜别,我们偃师的几个文友驱车追逐着如血地夕阳,踏上归家的旅途。我们深知,在我们飞奔的车轮下,在古亳大地上这条写满悠久历史的长廊,数千年前已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我们今天的所到之处,只是他们中间耀眼的一颗颗流星,如玄奘大师,如黄大王,如宰相吕蒙正,他们闪过光、发过热,于是他们此生无憾,于是他们被后人给予无限地景仰。人生,能得如此,足矣!我们呢?在先人伟大精神的感召下,从现在起就奋发而为吧,不说为这片热土增光添彩,只为自己能无悔地度过这一生,就不枉此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体力 +13 偃师币 +25 威望 +1 贡献 +8 收起 理由
暮春之月 + 3 + 3 + 3
西亳人家 + 5 + 11 + 1 + 5 好作品!送点小礼物!
在家打坷垃 + 5 + 11 多谢分享,辛苦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27 0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是时候给七八九零后的年轻一代上上课了

真不知他们有几人能说出 偃师名字的由来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00: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08: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偃师的历史太悠久了,游记详实耐读,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08: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激情澎湃,文采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5: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分鼓励,聊表谢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6: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8: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52516747934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2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飞奔的车轮下,在古亳大地上这条写满悠久历史的长廊,数千年前已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我们今天的所到之处,只是他们中间耀眼的一颗颗流星,如玄奘大师,如黄大王,如宰相吕蒙正,他们闪过光、发过热,于是他们此生无憾,于是他们被后人给予无限地景仰。人生,能得如此,足矣!我们呢?在先人伟大精神的感召下,从现在起就奋发而为吧,不说为这片热土增光添彩,只为自己能无悔地度过这一生,就不枉此行了。

乔弟说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1: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飞奔的车轮下,在古亳大地上这条写满悠久历史的长廊,数千年前已有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我们今天的所到之处,只是他们中间耀眼的一颗颗流星,如玄奘大师,如黄大王,如宰相吕蒙正,他们闪过光、发过热,于 ...
逍遥马 发表于 2010-5-27 20:40

能得到马哥的鼓励不容易!请你多批评,咱们共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1 14: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1 19: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古人,是为了今天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2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好文才!我们还交不了作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4 21: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7: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开心的胖子 发表于 2010-6-4 21:21

感谢朋友的鼎力支持!让我们共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23: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美文,只有学习的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0 1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地村委主任的举荐下,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太太出来给我们做了有关这里的详细介绍。她自我介绍说自己名叫任耐梅,原来是在上海研究导弹的,退休后自愿来到这里守护着这一方遗迹。但我们从她滔滔不绝的介绍中已找不到有关滑国都城的故事,有的只是她自己利用这片遗址广收佛门弟子,弘扬佛法的“先进事迹”,于是我们简要参观过这里的陈设后便又匆匆离去。老人能在这偏僻的所在静下心来,不为名利,教人性向善心向佛且能够自给自足、自我发展,并能够成就一番规模,实属不易,可见之恒心和爱心也实是得到她所坚称这里是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证的玄奘大师真正出生地之熏陶了。
-----------------------------------------------
我知道楼主对任老师不了解不熟悉,但你这样的说辞真的让我不淡定了~
真正的大德在前,不认识也就罢了,请收回这种阴阳怪气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0 13: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夫妇俩退休前都是航天所的高工,并非楼主说的研究导弹的;
她的大儿子在加拿大,小儿子在上海,都有很好的收入和生活条件;
她在上海什么都不缺;
但为了还玄奘故里一个真实,17年前,
她毅然回到了她的故乡偃师。
她在偃师吃的都是自己种的粮、菜,从不乱花一分钱;
她身上的衣物都是洗了又洗,旧得不能再旧;
她带着周围的人们搬砖运瓦,垦荒种树,自立更生,自给自足;
她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她给去世的人们念经超度,让逝者有一个好的归宿;
她将老俩口所有的积蓄与每月的退休金都拿出来修建玄奘祠;
20年前,她走路生风,精神矍铄;
20年后,因为长久住在窑洞,风湿侵袭,她的一只胳膊几乎已丧失劳动能力,肌肉严重萎缩;
她的头上多了缕缕白发,她的身体日渐羸弱,但她依然坚定、乐观、慈悲、满怀热忱!!!
任老师,我的恩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3 09:37 , Processed in 0.0817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