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25|回复: 7

难得糊涂郑板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 09:41 阅读(162) 评论(8)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郑燮,字克柔,号理阉,又号板桥。清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生于清康熙年三十二年(1693年)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幼随父学,“读书能自刻苦”。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七年(1742)做山东范县知县,曾摄朝城县事。十一年(1746)至十八年(1753)做潍县(今潍坊市)知县。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七十三岁。郑板桥四十四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四十四岁以后至六十一岁以前,中举做官;六十一岁以后,卖画终老。寿73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
     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父亲名之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先后教授过几百名生徒。生母汪氏,在郑板桥出生三岁时就去世,父亲娶继室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板桥的叔父有一子,名墨,堂兄弟之间感情很好,有如亲兄弟一般。郑家原有典产三百亩,但当板桥出世时,家业渐次衰落。  板桥是由乳母费氏照养大的。板桥生母去世后,费氏把板桥视为己出。在灾荒年景,费氏也总是驮着板桥上街,先买块饼塞在他手里,再去料理家务。故板桥后来写有《乳母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表示了对乳母的怀念。
  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费氏有段时间暂别郑家到他处谋生,临走前,把板桥老祖母的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积灶下,就走了。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费氏勤劳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潜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桥,他后来为官清廉公正,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与这也不无关系。
       板桥小时在家里,一直受着他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响。板桥读书很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板桥读的书也很广泛。他虽不喜欢考证繁烦的经学,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读。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作品。“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他不是个束缚在经书教条中的书呆子,也不总坐书斋死读书,而是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二十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拜陆种园先生为师。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当时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
  板桥二十三岁时,与徐氏结婚。徐氏是个贤惠温顺的女子。婚后他们有了两男一女,为了养家活口,板桥只得辍学了。
  板桥年轻时喜欢写字,爱好学画。特别爱画竹。他家原有两间茅屋,茅屋的南边有些空地,种了许多竹子。每天早晨,板桥起床后就去看竹。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时时引起画家的共鸣。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板桥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随着年事增长,阅历丰富,功夫日深,兰、竹、石在他笔下越来越不同凡响。于是他就常常以卖画鬻字来解救生活的贫困,但是由于他的竹画立意高雅,借竹咏志,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
  卖字画不行,不得已办起了塾馆,教几个蒙童。但灾荒年景,学生肚子都吃不饱,哪来束脩献给老师!所以,卖画无人要,教书无人来,“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结果仍是一事无成。
  大约三十岁上,板桥的父亲去世了,接着又是独生爱子早逝。至三十九岁时,他的结发妻徐氏也不幸病殁。这一连串的打击,直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失望,甚至产生了“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的悲观思想。在这艰难困顿,消沉颓唐中,幸而遇到江西程羽宸,慷慨解囊,以一千两银子相助,才“扫开寒雾”,“一洗穷愁”,使他解脱家庭的牵累,得以出游庐山、燕京、杭州等地。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面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

    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朱铁志认为“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难在那里呢?难在他毕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他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不能无视现实,遂于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
发表于 2010-4-7 13: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人点评俺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13: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人点评俺啦
难得糊涂 发表于 2010-4-7 13:52

自恋+狂妄=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18: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吕蒙正的‘小事糊涂   大事不糊涂’异曲同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22: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1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糊涂”。文章读完,我想:如今的人,什么可能都不缺,可最缺点就是这做人的难得糊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22: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老郑是嘴上糊涂,心里清楚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21: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丰富的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2 01:39 , Processed in 0.028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