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42|回复: 2

社会需要义工 社会需要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0 09: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需要志愿者,社会需要义工人,社会需要你的爱,“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的梦想将不会再遥远,让我们来看看香港、深圳怎么做的吧,关于社会义工!
2000年,香港有19万人登记为社会义工

    2000年8月3日,香港“义工运动督导委员会”发表的数据显示,香港目前共有19万人登记为义工,375间机构和组织参加义工运动,去年义工的服务时数达450万小时。
    香港社会福利署从1998年开始,联同多个机构推行一项全港性的义工运动,旨在建立一个互相关怀的社区。1999年成立了“义工运动督导委员会”,致力于推动义工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2002年,香港有42万义工服务社会900万小时

2003年8月3日,香港社会福利署署长林郑月娥主持“传心传义”活动说,目前香港有2000个团体及42万义工加入了义工运动,这些义工共服务社会900万小时。

   林郑月娥呼吁全港市民秉承香港受非典型肺炎袭击时的无私爱心和慷慨精神,继续关怀社会,并为建设互助互爱、同舟共济的香港而努力。
2004年,香港义工人数逾46万,义工精神已植根香港社会

   2004年12月4日国际义工日前夕,香港特区4日举行“2004年义工嘉许典礼”,表彰义工对社会的贡献。共有200人获得长期服务奖,其中有的获奖者从事义工服务长达50年。 

  据了解,自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1998年起致力推动义务工作至今,义务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义工人数已超过46万人;2003年,香港的义工服务时数更首次突破1000万小时,达到1111万小时。
2004年,太平洋安泰人寿广州分公司把企业员工培养成为社会义工

    2004年10月16日是太平洋安泰人寿广州分公司在总公司成立六周年的日子,公司组织了40多个义工队成员到海珠区社会福利院进行联谊活动,正式展开了第一次的义工活动。公司总经理黄元凯先生一再强调:“培养每个员工成为社会义工”,这样的企业文化正逐渐植入公司每位内外勤同仁的心中,并转化成实际行动。
2004年,首部社会义工法深圳出台

  《深圳经济特区义工服务条例(草案)》将于本月底正式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将是中国首部义工法。

  深圳义工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该市目前的注册义工近6万,累计提供服务已超过100万人次,全市参与过义工服务的市民超过300万人次,注册义工平均每人每年服务时间超过50小时,非注册义工或短期义工每年服务时间超过270万小时。

  有关资料显示,84%的深圳市民认为义工“值得尊敬”,91%的市民表示“愿意加入义工组织”。
有一个伟大而崇高的计划叫——灯塔计划

    她是一个纯公益性的教育活动,一个改善偏远地区师资的组织。她通过组织在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义工到偏远地区的学校义教的过程,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2001年3月开始,灯塔计划长期招募义工,性别不限,职业不限。自从2001年7月派遣第一批义工下乡任教以来,至2005年5年间,灯塔计划已组织了7次大型的义教活动,参与下乡义教的义工共达1000多人次,接受服务的义教点达到11个,前后服务时间近90000小时,在当地和华南地区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塔义工工作岗位设置包括下乡义工和支援义工两种。其中,下乡义工包括长期下乡义工、寒暑假下乡义工和短期下乡义工三种。支援义工包括IT网络维护人员、编辑出版物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培训师和教育专家。其中:

  寒暑假义教工作:包括长假的一个月或10天的下乡、短期的回访;义教点的管理和在义教点开发一些长期项目(如办学生社团、学生刊物);灯塔教研的理念和案例的总结和研究;学生工作等;时间为1~2年。

  短期义教工作:吸收有丰富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利用双休日、黄金周节假日参加灯塔支持义教,举办主题性活动,完善灯塔教研,拓展当地学生的视野,为农村学生提供精神支持。

  长期义教工作:这是灯塔在探索的一种模式,我们希望有义工长驻在一个义教点上,**到学生的日常课程。目的是延续灯塔寒暑假下乡的效果,并成为灯塔或外界与义教点的连接点。

  相关链接:
香港人喜欢做义工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

    星期六上午,走在香港街头,会碰到很多“卖旗”的,这其中有不少是身着校服的中学生。他们向行人兜售手里的标签。这些标签或方或圆或是三角形,上面写着各种福利机构的字样。买不买,完全自愿。如果行人愿意买,就把钱币放进他们手中的袋里,标签贴在行人的衣襟上。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行人,衣服上贴着各种各样的标签,在街上走着。这也成了星期六上午香港街头的一景。

  其实,这就是香港的一种慈善募捐活动。最初募捐是卖花募捐,一朵鲜花和以后的一枝塑料花,然后是纸旗;再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标签,但仍沿旧习称“卖旗”。对市民来说,它是一种慈善活动;对卖旗的人来说,它是一种义务工作。

  香港有多少义工组织?大大小小,难以计数。什么人喜欢做义工?男女老少,全都有。而义工的工作,各式各样。有上面说到的“卖旗”,有到老人院探访孤寡老人,还有“绿化义工”,清除杂草、浇水、巡视街道树木的生长状况等。这种绿化义工现在已有1000多人。

  不但是普通市民喜欢做义工,连一些社会名流也同样热衷做义工。像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很早以前就和丈夫成立了一个义工团,经常织些衣服、围巾等物品送给老人院长者。今年维园年宵市场摊位公开竞投,他们俩以18000元投得一个摊位,摆卖手工艺品。当然不是自己做生意赚钱,而是为病人组织“肾之友”筹款。

  曾把自己的一个肾脏捐给女儿的范徐丽泰,对病人的苦痛特别感同身受。有人向她提议,不如今年在维园摆卖,筹款给有需要的病人。她想,这也好,除了可以把大家的心血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社会人士关注肾病病人。这是她首次参加维园年宵活动,预计到时会有百名义工帮忙。她说,这次是以她丈夫范尚德的名义竞投,所有费用都由她自己“包底”,不会花费政府一毛钱。而所有收入则会捐给“肾之友”,协助病人日常生活开支。

  有数字显示,近年来,香港青年人做义工的人数在上升。香港青年协会的一项调查称,在15至24岁的青年中,表示过去一年曾做义工的,2001年是25.3%,2002年是31%。而香港小童群益会对中学生的调查则指出,近四成的被访者过去六个月有做义工,比1995年高出6.9%。也有超过六成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在未来的日子参与义务工作。

  做义工的概念,在香港人中很普遍。有一次听一档电台节目,一位20多岁的姑娘打电话给主持人,倾诉自己很想谈恋爱,但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异性的机会很少。于是主持人建议她去做义工,因为做义工时,会认识很多人。瞧,原来做义工,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呢。
发表于 2008-11-26 14: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偃师以后也会好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5: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人喜欢做义工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需要大家的努力!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21:09 , Processed in 0.0423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