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17|回复: 3

中国鼓乡·马屯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4 22: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许俊文摄影报道
  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人,应该被2008面大鼓同时擂动的场面所震惊吧?也许你还不知道,这2008面大鼓都出自河南偃师的一个偏僻小村——马屯。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这是过大年前民间日程安排的谚语,敲鼓基本上是中国各个地方欢庆新年的共同娱乐形式。新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了被称为中国鼓乡的马屯。
  马屯位于偃师市缑氏镇与巩义交界处,全村3000多人都是回族。马屯自古有宰杀牛羊的传统,皮革产业也兴起很早,大鼓是保留下来最为发达的皮革制品之一。
  马屯至今仍保持着最传统的大鼓制作工艺,在制作大鼓的一个个环节上,家家户户各司其职。
  “别看我们村子不大,可全国近八成大鼓都是我们这儿生产的!”提起让村民致富的大鼓,村支书马二怀很是骄傲。
  马屯人制作的大鼓种类很多,从传统的腰鼓、堂鼓、花鼓、架子鼓,到现在的太平鼓、花铃鼓、军鼓、日本和太鼓、花盆鼓等。虽然做大鼓是全手工活,但从刮皮子的、掌鼓皮的、合鼓棒的、钉大鼓的,每个制作环节都要做到细致入微。
  村民孙永幸在他的大鼓作坊里,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直径近4米的牛皮鼓面。他说,当年给西安鼓楼制作的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鼓直径不过3.1米,如今做个3米多的大鼓在村里已不是稀罕事。为了能做出更大的“鼓王”,村里有专人与国外的种牛基地联系,高价购买超大型退役种牛,以获得更大的牛皮。
  马屯人不仅能做大鼓,极小的鼓也能做。孙永幸拿出一个指甲盖大的鼓,精巧得让记者赞叹不已。
  以前做大鼓都是老艺人的活,现在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近些年随着年轻人的加入,他们利用网络宣传销售,再不用出去搞推销了。
  “网站真是个好东西,我们只管埋头做好鼓,自然就有商家不远万里来买货!”做了20多年大鼓的马建坡说,如今,村子里做鼓的家庭作坊有168家之多。
  根据地方商务部门2009年的统计,马屯的大鼓热销我国香港、台湾,还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马屯人已经将家庭作坊生产的大鼓销往世界各地。马二怀说,村里刚刚被评为洛阳市十大文化产业村,过年后,村里要响应政府的新政策,把家庭作坊整合成更有竞争力的大鼓产业。
  做超大的鼓要将外立面刨平就不容易了,电刨子派不上用场,只能手工校正。
  制作鼓皮的第一道工序:用刨子将牛皮上面的脂肪刮掉,只要最外面的一层皮子。
  按鼓的尺寸裁好的牛皮要钉在木板上晾干才能使用,远处是村民致富后盖起的楼房。
  一批南方用的大鼓做好了,村里人开始装车起运。这种鼓外立面不上漆,露出木纹。
  掌鼓皮是最后一道工序,用千斤顶将鼓皮拉紧套在鼓帮上,再用钢钉密密麻麻钉紧,鼓就做成了。
  马屯随处可见大鼓作坊,村里人靠此富裕起来。




来源:大河网
发表于 2010-2-24 2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偃师市电视台播出的《河洛人家》,讲的就是马屯制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5 08: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5 0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规模化的区域经济,搞得红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30 06:22 , Processed in 0.0276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