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743|回复: 5

邙岭童:70年的回味(之一)——序、故乡与家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 11: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年第五届全球老龄问题大会提出:将老龄段划分为两段:65——85岁为低龄老人或户外活动型老人;85岁以上,为高龄老人或户内生活型老人[1]。趁现在活动自如,精力充沛的时候,我想多搞点自己喜欢的科研。回忆录嘛,等到将来科研干不动的时候再写。不意翻出1983年写的《50年的回顾》,觉得挺有意思。事实表明,那次系统的反思,对后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年后的今天,若再进行一次反思,写点东西,也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劳动质量、发展质量)。同时,对于同老伴儿和已经成才的第二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为可望成才的第三代提供教材,也有作用。还能从史料及思想上,为回忆录积累一些素材。今年返乡,搜集这方面资料的过程,钩起对往事的回忆,也激发起相关的灵感。故有此文。

    题目说“回味”,意在注重人生感悟。每一个时段回忆文字的末尾,都专有一段“观众眼睛看到了什么【6】”,记下笔者,回味这段人生时的心得。



                                    一.故乡与家族

    1.故乡

    老家在河南省偃师县北窑村。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居黄河之南,因古为豫州而简称豫。豫州居古九州中部,素有“中州” 、“中原”之称。北、西、南三面为山地环抱,东部平原辽阔。属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一月-3——3℃,七月24——29℃[2],地理条件优越。俗话有云:“山东响马,四川贼,河南出点儿溜光锤”。看来,这儿的人,大多比较聪明。

    偃师,位于河南省中部的陇海线上。北为邙岭,南有嵩山,中部为伊、洛河冲积平原。此二河在偃师境内交会,于东部流入黄河。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之后,于今老城处,息偃戎师,偃师由此得名。从公元前22世纪,五帝之第三的帝喾(ku)起,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在偃师境内建都[3]。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各朝的国立学府,均设于此地[4]。东汉张衡在这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在这里发明了造纸术;三国时的马钧在这里发明了龙骨水车、指南车;宋司马光,曾在本县的司马街专心编著《资治通鉴》。全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东汉太学,最早的天文台——东汉灵台,第一座石拱桥——旅人桥,曾建在偃师境内。这里有唐玄装故里、商伯夷叔齐墓、战国齐田横墓、秦吕不韦墓、唐杜甫墓、颜真卿墓、清王铎墓等[3]。古都洛阳的许多名胜,实际上落在偃师境内。1995年古都学术年会,对偃师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建议有关部门,确认偃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阔别数十年后,始知偃师当刮目相看。

    北窑,位于偃师老城以北的邙岭脚下。370年前,明崇祯下令修建偃师县城。所选城址以北的半山坡处,人烟稀少,离城近,土质良好,适合于烧制建筑用之砖瓦。遂于此处建立“北窑场”。其产品专为县城建设所用。县城建设完成后,砖瓦窑拆除,此处发展成为一个村庄,村名省去场字,遂名为北窑村。村子建在末端相交的三条冲沟之中。正中一条五里长沟。西北向,一条二龙庙沟。村口附近,一条南北向的土堤——白虎咽堤,用以把此二沟下来的流水分开。两边各有一座铁路桥,当年被称为“洋桥”。东北向,一条圈神庙沟(东沟)。

    2.住宅

    东沟中部北侧一家,背崖面沟,依崖挖窑,窑前圈院,院内盖房,房窑结合。分东、西两院。东院面南三孔大窑,前面是相向的两排六间瓦房,圈在二门以内,为家人居住。东院南部(二门外),面西三孔窑,自北向南是红薯窖窑,会客窑,水井窑。西院北部也有一个二门,里边面南一孔大窑,面东一孔小窑,其余部分待建。南部面东三孔窑,最北一孔很大的窑洞,称“木实窑”,堆满了木料,是为修建住宅准备的。它南面是“磨道窑”,安有磨面用的石磨。再南,临街是“长工窑”,它前面还有一排明棚,均为长工居住,存放农具及饲养牲口。

   东院的窑洞,都用砖包窑脸。当时在村内是少有的。台阶式的最上层,是大天窑。从东侧一个厨房窑里的地道,可以上去。上面设有护墙及枪眼。二层还有一个小天窑,从中间大窑里可以上去。小天窑里,架好一只步枪,摆着子弹。还吊着一挂火鞭。这些都是为护院而设的。摆弄这些东西,三哥是行家。有一天,他曾领我上去,给我详细讲解过。家藏步枪三支,手枪两支。

    从打记得事儿起,我就生活在这个大宅院里。记事儿以前嘛,说来话长。

    3.山西移民

    笔者实名张继栋。邙岭童,是退休以后在网上发表文章采用的笔名。我张氏,自黄帝第五子而得姓。在我国,是最早、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我们这一支派,祖籍山西,兄弟四人。公元1691年(明洪武23年)前后,老大驻守祖籍。三个弟弟和其他人,在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集合,迁来河南省。老二天合驻足偃师杨村。老三天乐驻偃师许庄。老四天祥驻汜水县王柳村。我家,属于三门天乐的后裔。本支宗牌字,从17世起,为“宗,书,振,基,维,用”。我这一代“基(不是继,那要晚6辈呢)”是第20世[5]。我家原住县城(老城)南门内街东。我也生在那里。民国24(1935)年,洛河暴涨,县城被淹。剩余房屋经修补后暂住。26年迁到北窑,在五里长沟,与本家同住。等东沟新宅建好,才搬过来。24年涨大河后,县政府临时迁到北窑村办公,后迁到槐庙街。当年冬天,李培基、张钫发起募捐,在槐庙火车站北筹建偃师新城。原县城改称为老城。

    4.家庭成员

    家号:中和堂张。太爷爷娶有三房夫人。爷爷为第三房所生,名书棠,字芾元。属马,1882年生。年轻时,开过多年大车店。人际交往很广,认识许多军方人氏,包括做过省长的。他文化虽不高,但各方面能力却很强。当过多年城厢区长、镇长、还当过县商会会长。在我的印象里,北窑谁当村长,基本上他说了算。在全县也有一定影响。孙子娶媳妇,县长登门道喜。人们一般称他为“张先儿(张先生)”。在许庄村以西的洛河滩上,他置有22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栽有一行杨树,站在北窑山头,即可尽收眼底,人称“杨树行(hang)”。另有20几亩,是坡地。农活他样样精通,每晚他都会和几个长工坐在一起,分析情况,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有一天,12个骡子,拉一辆装有数千斤重的碾盘的大车,要上一个陡坡。谁掌鞭,都不行。最后,还是爷爷,操鞭把车赶上了坡顶。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我叔爷书生,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还常从家里往外偷东西。爷爷提出和他分家。找来临居作证,家产任弟弟挑。我这位叔爷爷说:“要地,我得种。要牲口,我得喂。我啥也不要,就要这个哥哥”,边说边抱住爷爷的腿不放。

   奶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勤劳、节俭。整天也不闲着,前、后院各放一台纺车,到哪儿都不停地干。盐怕多吃,油怕多放。她对晚辈的批评,也总是“太费啦”!父亲振武,字雪谷,国民党员。写得一手好字,幼时我家春联,都是父亲写的篆书。父亲在家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外县做事。因他娶有二房,生有许多子女。从我记得事起,他对我母亲和哥儿仨,一直很疏远。我们和他,也没有什么感情。叔叔振道,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活动。1940年代自杀,据说表面原因是与爷爷争吵,实际可能是由于党组织被破坏后,在政治上遇到难以摆脱的困境。婶母闫氏,精明能干。

   母亲王富,属鼠,1900年生。出身贫寒,勤劳、贤淑、为人正直、坚忍不拔,性格内向,不爱张扬。能画刺绣用的花样,会心算账目。在性格上,她对我的影响最大。母亲到张家,没享过福。除了做饭,农忙时还要下地干活。我家产业中,有一项是“面户”,即负责把饭店送来的麦子,磨成白面。每收进100斤麦子,交出75斤白面。余下的黑面和麸子,归自家分别人吃和喂牲口。磨面这活,母亲是主力。长工把骡子套上,拉着石磨转圈就不管了。母亲要不断地往磨上加麦子或要磨第二遍的麸子。把磨下来的麸子,放在以脚踩为动力的箩里筛过。我小时侯,常在磨道窑里,帮母亲干这活。饭店来送麦子或取白面,均由母亲负责接待。她虽然不识字,也不会打算盘,但一笔笔往来账目,都能算得清清楚楚。可见她心算的能力,是很强的。

    我亲兄弟三个:基先、基珊、基栋,排行1,3,5,各差4岁。堂兄基斌,排行第4,大我两岁。二哥少亡。堂妹玉芳,排行第4。大姐青芳少亡。排行2,3的,是姑姑和堂外婆家的两个姑娘。我们的家风,一如家号:正派、和气。我们这一辈儿的,对我父亲、叔父,一律分别称“伯”、“爹”。对我母亲、婶母,一律分别称:“娘(niang)”、“娘(nia)”。堂兄弟或堂姊妹,一律统一排行。十几口人一个大家,每天早上谁先起来“扎火”(把炉子捅开)做饭?我母亲和婶母,从来也不用轮流,也没有攀比,完全顺其自然。大哥成亲后,我母亲和刘先嫂子的相处,给邻居的印象,是母女关系。这些,在邻里之间均传为美谈。

    长工魏光经(光经爷)、他儿子魏延、康有(有爷)、孟昭(昭表叔,姑奶的儿子)等,先后在我家干了许多年。他们虽住前院,但伙食却与除爷爷外的家人,是相同的。我家所有的人,都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记得有一天,休息时间在前院空地上,光经爷当很多人的面,表演了一个载歌载舞的节目。三哥说:“光经爷真是快活”!他却说:“咳,穷人呐,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哭,那他早就让泪水给淹死啦”!许多年后,我才能品出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李运扬,第三年龄与第四年龄〔J〕,健康指南,2001年第1期。

2.中国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87年。

3.刘志清等,偃师古都文化论文集,偃师古都学会出版,1997年。

4.偃师县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5.张氏家谱——洪洞迁偃许庄支。

6. 邙岭童,两只眼睛看世界——心理功能在生命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表于 2010-1-12 13: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去实地探访一下我们本地的历史遗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7: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1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民眼中的北窑史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 21: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有北窑的村史,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2 1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邙岭童,何许人也,汉奸文人养的一条狗{:soso_e1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05:54 , Processed in 0.0339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