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1-13 2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偃师,《史记》中只字未提,仅散见各种传说以及有附会之嫌的记载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生平进行文学假想。
《偃师传说》中偃师被还原为一个穿越时空的交易者.古书所载会跳舞的人偶,不过是他从现代带去的智能机器人.这似乎没什么新意.但潘海天那变幻莫测的语言拯救了这篇文章,他用大堆的词语酿造一个神秘的意境,然后让冲突在这个意境中慢慢酝酿发酵,在结尾处喷薄而出。而整个过程中,偃师若隐若现,出现消失都在瞬间。潘海天对其用笔不多,却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偃师利用现代科技造就了一个先秦神话。对此,我更愿意相信后两篇的假设。
《春日泽.云梦山.仲昆》中的偃师是三篇文章中形象最为丰满的。他珍视友谊但也怀有私心,青春期到来后也希冀爱情的降临,只是他有一颗超越那个时代的脑袋。他能制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器物,却在现实中迷茫。当他制成了善舞的人偶仲昆,也就种下了灾祸的种子。最终,他沦为王位争夺的牺牲品。该文偃师完全属于那个时代,他仿佛从西周的大地上慢慢踱到我们的面前,他用当时能得到的资源天才的组装了一个人偶,可惜,科学的创意被一场政治风波吹的七零八落。文中“清澈的文字如同秋日的风,从容不迫,带着大周王朝的优雅”(姚海军评语)。在一定程度上,该文对偃师的刻画超越了《偃师传说》。
《昆仑》应是取于《穆天子传》(一本排斥于古史系统之外的书)。该文中偃师一派学者风范,仿佛先秦时代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用“皮革.牛筋.木头机枢”组装出了善舞的人偶,而且潜心制出一台翻译机,并用布朗运动击溃了决定论。长铗的美好假设不由的让我想起刘慈欣《纤维》中借平行宇宙论幻想周武灵王发明计算机,它“占地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用竹片和松木制造,以黄豆做为运算介质,要一百多头牛才能启动”。《昆仑》让偃师这一身份模糊的大周子民具化为理论兼实验科学家,不仅仅是对古人的追思,似乎更暗含对整个民族的期盼。(老祖先已造出了如此先进的家伙,为何今天中国科技落后于日本.美国之流?)
偃师不仅造就了神话般的人偶,更造就了今人对大周朝以至上古时代科技的无限遐想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撞不周,如此种种。偃师神似现代机器人的发明,已然使他成为如今中国复古科幻的代言人。
(至此,忽冒出一想法,中国何不设立“偃师奖”,鼓励国内在智能机器人研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