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8 22: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望深入佛门创作的摄影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系列专题《走进天台山佛学院》在《中国摄影》刊出,备受好评;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人民中国》、台湾《摄影天地》等报刊上的作品,也轰动了摄影界和佛教界。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但是,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2006年8月的一天,张望突然接到灵隐寺负责文化宣传的法师的来电,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并且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需要大量图片。灵隐寺经多方寻觅,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闻此,张望欣喜万分。
灵隐寺的法师和方丈都很喜欢张望,90高龄的方丈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和自己一起在小斋堂用餐。方丈不喜欢他人拍照,唯独允许张望跟随拍摄。在深入接触中,张望获知,方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就这样,张望和方丈同吃同住竟达3年。
灵隐寺还破例允许他接触寺庙里的任何僧侣,特地派了一个小沙弥做他的助手。灵隐寺有150多位僧侣,许多僧侣都是高学历者,部分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甚至是海归学子。与这些法师的接触使张望对佛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白天,张望跟随拍摄僧侣,晚上则深入一个个僧寮(僧侣的宿舍)与法师们交谈,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僧侣的机会。
都道做和尚闲适清幽,事实绝非如此。不要说每天凌晨4时即起,就是那繁多的戒律也时时约束着僧侣们的行动。张望获知,受过沙弥戒的僧侣须遵守不少于十条戒律,而上升到比丘戒的更须遵250条戒律。
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张望在灵隐寺拍摄了3年,近年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如何用镜头传递佛家教义中的“空”的意境?
在灵隐寺藏经楼,他发现了一幅绝妙的图像: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他架好三脚架,手按快门线屏息静候。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他灵感勃发: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
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4年,杭州市需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其中佛教专题交由张望拍摄。这次拍摄使他登上了国际顶尖大奖的巅峰。
获奖作品拍摄背景:
(《中国寺庙印象之二----禅静》获2004年第13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金牌奖)
公元2004年2月某日清晨,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进行集体打坐修禅活动。作为修持的一种方式,打坐修禅在中国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通过多种方式以求清心明性,从而获得智慧。
佛门摄影9年,张望的系列作品获得“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大奖;
他历时3载设计并摄影的画册《灵隐寺》获得国际国内十大摄影、设计奖;
他担任总摄影的杭州大型文化丛书《西湖全书》第一分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在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他的佛像摄影作品被作为大会开幕式主题形象展示于来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中国寺庙印象之一 -----过堂》
(获2004年第13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展中国专题组三等奖)
公元2003年12月某日凌晨时分,中国灵隐寺的僧侣们在早斋过堂仪式结束后依序步出斋堂。该仪式作为僧侣们每日修持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汉传佛教寺庙中已延续了一千多年。
创作体会
这是我三年来为灵隐寺拍摄作品之其中二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示和人文知识,使古往今来无数人们为之倾倒,历朝各代艺术家以佛教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无以计数。我十数年前就读于中国美院时即对佛教题材的创作非常神往。后夙愿得遂, 在迄今持续六年的佛门艺术创作中,我与僧侣们食住相同,行卧相偕。
为了从根本上理解佛教从而拍摄出有深度的佛门作品,数年来我边拍摄边研读经典教义,听高僧讲法,与法师们交流心得,与苦行僧一起行脚和参禅。
以我粗浅的学识,我感悟到佛教的教义核心是一个“ 空”字-----即天地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亿万年来山川江河的不断隆起与下沉,生物的不断进化与灭绝,人类的不断生长与衰老!
诚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教理是一种思想而非有形物体,如何用摄影语言表现这种境界,确是我数年来彼费心机思索的课题。
2002年我受邀开始拍摄灵隐寺。灵隐古刹为千百年来中外驰名的佛教禅宗大丛林,学修戒律十分规范严格,其中的早斋过堂尤足令人神往。我即住在斋堂邻近处,往往是凌晨过堂宏亮的念诵声催我起床。
过堂是汉传佛教规定的僧侣每天必修课之一, 该仪式的主旨是报恩,即用斋前后均须举行经咒念诵仪式,用斋中应心存五种观想,以报佛恩,报法恩,报众生的供养恩。听着那动人的梵音,看着那规范划一的仪式,此情此景我的心灵也随之震憾,神飞天外!
但当我尝试用常规手法着手拍摄时,发现拍出的片子恰如佛教仪式的资料片。并且由于凌晨时分光线暗,100vs反转片拍出的人物结像也不清晰。后多次尝试用各种表现手法,皆未能体现出佛教的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生活的再现,为此曾经苦闷和失望过。后有见识雅致的摄影朋友自远方来,与杭州某出版社师友一起对我该场景的拍摄给予了肯定及指点,激起我从新尝试的决心。
之后有一段时间,逢过堂时我有意不带摄影器材,站在隐蔽处默默地看着整个进程。在各个有可能的位置反复地观察研究。
一次在斋堂楼上我意外地发现过堂结束时的场面最合我意,而用慢速度最为适合。于是有几天我凌晨四时起床,即在斋堂楼上架好相机,调好速度静候心目中那瞬间的到来-----我想象中的理想画面是:仪式结束时中间肃穆静立的僧值法师和二边流动虚化的人及背后整齐划一的碗筷。既表现了诸相虚幻,空便是色的教理,以虚表 ”空”,又表现了佛教严格的戒律和庄严的仪表。从艺术上则追求一种动静虚实之美。
经过数次的周折,先后尝试采用了几种不用的曝光速度及方式,终于在数十张反转片中挑出了这张作品。 |
-
《佛的足迹---禅静》
-
《佛的足迹---过堂》
-
《佛的足迹---过客》
-
《佛的足迹---乐园》
-
《佛的足迹---天外》
-
《佛的足迹---四季》
-
《佛的足迹---礼佛》
-
《佛的足迹---岁月》
-
《佛的足迹---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