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夜戏
腋窝下夹一把小凳,怀里揣一兜自家炒制的花生或瓜子,再喊上一群平日里说得来的老街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老乡们又要去看戏了。何以见得?听那不远处铿锵的锣鼓声就不用问了。
在乡下看大戏是一定不能错过看夜场的。为什么来着? 村里的老戏迷都晓得,白日里看戏最大的弊端便是“太亮底”。啥叫“亮底”?用城里人的话说可能是缺少了那份诗情画意,用老乡自己的话说就是太假了呗!
乡村里唱大戏总会与过年联系在一起,而看戏则是好多中老年人过年中的过年。虽说“想赶集活受罪,看夜戏不如在家睡”,但辛苦一年的老乡就是乐意受这份洋罪。不为看什么新鲜的剧目,只为来台下凑个热闹,再过上一把久违了的戏瘾。夜戏的观众多在五六十岁年纪以上,鲜见年轻后生“混迹”其中。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似乎只有在他们那或深或浅的皱纹里才能泼洒得酣畅淋漓。根据他们的知识层次,戏文懂多少不要紧,到戏场子里重温一番这里热呵的气氛才是内心最真实的渴求。
远没到开演时间,夜幕下的戏场子就早已成了村里注目的焦点。獠人的锣鼓,猩红的大幕,充满企盼的大人,趁着热闹可劲儿撒欢儿的孩子,还有那在戏台后忙碌化妆的演员……精明的小贩自然不甘落后,早将糖葫芦之类的小食品摆到了戏场子里,叫卖声和着水煎包子的阵阵香气朝看戏的人们尽情发出诱人的招唤。这一切怎能不是乡村一幅独有的水墨画?!
看戏的过程自然是老乡们最开心的时间段。精彩处,老乡们少不了细品一回生、旦、净、末、丑的一招一式:时而为花旦们挥舞的漂亮水袖和扭出的婀娜身段发出啧啧称赞,时而为剧中丑角的滑稽动作和搞笑台词忍俊不禁,呆会儿又忙不迭地为剧中“小白脸”的龌龊丑行而“咬碎钢牙”……老乡们唯独不善于鼓掌,老乡们自有含蓄的表达方式。细思量,遇到耐看处或捧腹或扼腕或叹息,想来何必非得象城里人那般把巴掌拍得山响呢?但凡事都有例外,不善于鼓掌不等于从不鼓掌。
在记忆中老乡们有两次大拍特拍巴掌的场面令我记忆犹新:一回是在曲剧《寇准背靴》里,80岁高龄的马奇老先生在戏文里把个帽翅晃得颇有节奏的那次。马老先生在那次演出里威风不减当年,台上只见得将个帽翅上下晃、左右晃、一齐晃、单晃单不晃、不让它晃它便一顶点儿也不晃,让它晃它便有节奏地晃!只晃得台下叫好声巴掌声赛过了台上的家什儿声。又一回是戏文里一个红脸老生浩气凛然、气贯长虹般地一段唱,准确地说是最后一句送腔时格外拉长了嗓门的那句唱,唱腔激昂高亢,似一把利剑直插云天,又恰似江水奔腾绵延不绝,可能是为演员骨子里所射出的悍然正气而感染,更是为演员不凡的功力所震撼,一霎那间老乡们的掌声如雷鸣般经久不息……
“入戏不入故场”、“看戏看旦儿,吃包子吃馅儿”……句句俗言俚语,就是老乡们从戏文里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其中还真蕴藏了不少浅显而丰富的人生哲理呢。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果不其然。
乡村夜戏,老乡们永远的心灵家园、精神乐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