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2|回复: 0

--轻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1 13: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轻骑盲目扩张,这一时下一些中国摩企乃至中国企业所存在的巨大隐患,在轻骑身上,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轻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是发展得不错的,轻骑也成为一个业内响当当的名牌,生产的很多车型都大受消费者喜爱。但轻骑似乎不能满足已经拥有的成绩选择了一条疯狂扩张的不归路,从较早的港琼轻骑(现在的新大洲),无锡轻骑(现在的新世纪),到什么湛江轻骑,贵州轻骑,青岛轻骑,一时间,“轻骑兵”四处开花,全线出击,轻骑那几年的总销量突飞猛进,在达到产销量顶峰时,一跃坐上全行业产销第一把交椅,将老嘉踢了下去。但这种骄人的战绩并非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除了前面两家轻骑潜力无限外,其余都不过是不堪一击的贱货。终于,市场经济规律给了轻骑致命的一击,让轻骑在一夜间从天堂走入地狱:总产销量大面积滑坡,子厂日子日渐难熬,四面楚歌,全集团几乎全面崩溃。即使现在乞求到“扶贫机构”——印尼韩氏集团,为公司注入急需的资金,轻骑也还是奄奄一息,更别想如张家岭所说的那样将在几年内昨日再现,要想重拾市场对轻骑的信任,谈何容易!
张家岭这狂人实在狂得离谱,在轻骑光芒四射时,他说了一大得遮天蔽日的话:“轻骑要在未来几年内超“韩”追“台”赶“日”。”(大意)这像什么话!年皮有这么吹的吗?!真正了解韩国摩托车 工业的人有几人?真正清楚台湾摩托车实力的人有几个?(知道☆本的倒是比比皆是)。这种顽固不化企业老总对国外同行实力如此低估,对自家轻骑如此高抬,轻骑不毁在他手里才怪
新大洲跟轻骑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其实港琼轻骑是不是一开始就叫新大洲,还是叫港琼轻骑我不清楚,但新大洲的总经理赵宏原来是轻骑派过去的这点毋庸置疑(从新大洲没有董事长而只设总经理就可以看出)。轻骑原先的产销量跟新大洲并没有加在一起,分开算,也因此各在前十名左右徘徊。后来轻骑收购新大洲的股份资产,才有点名正言顺地将新大洲的量加在自己身上(轻骑当年第一,有一半的产量是新大洲的),直到新大洲成为新大洲本田,我还以为新大洲本田还是属于轻骑集团,后来才知道不是,双方发生资产纠纷,已经分了。红得发紫的新大洲本田哪里会甘心屈服于衰败的轻骑?!
江苏新世纪,就是原来的无锡轻骑,跟其他杂七杂八的轻骑分厂来比较,形象还算不错,自主开发的一款CG车的贴花(橙红色,有动感,现在已不流行),给我印象很深(遭来同行的疯狂仿制)。他算是比较聪明的,在轻骑已显露出将要跨台的迹象时,就识相地易名为“江苏新世纪”(sinski),实力和名气都有所增加。( “无锡”这个地名对业内人来说听起来就像是“妓院”这么难听。呵呵,不知道会不会被无锡的车友听到,跟你say  sorry啦!事实上很多江苏车就是无锡车,很多无锡厂家都不愿叫“无锡**”而叫“江苏**”。)
轻骑一倒霉,什么事都倒霉。当时为了争面子急匆匆地发行股票,现在股票业绩一落千丈(本来就不好),帐务上严重亏损,更是被曝出做假帐的丑闻,被征监会狠狠揍了一顿,各种处罚纷纷拥而至,命苦啊!
落魄的轻骑在一定程度上连累了轻骑铃木,在轻骑倒下后十分困难的“艰苦岁月”中,轻骑铃木的销量始终提不起精神,直到后来抓住救命稻草——对市场有冲击力的风暴太子和悠E,才略有起色。
轻骑车我了解的不多,只知道早期的“木兰”系列踏板车不错,(现在“木兰”也做为一个独立的品牌丢给南海轻骑用!)K90系列农村车也不错,前阶段推出的“马龙”,怎么样看都不顺眼,特别是那有点别扭的灯罩。轻骑经销商一直以来都擅长于将轻骑生产的GS款的发动机说成是跟铃木王款一样的GS机,实乃卖车的必备技巧
前几天看了一本《商界》(2003、7),里面有一篇《济南轻骑生死劫》,前言为:成功的企业经验大同小异,失败的企业却各有不同。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对于一度与海尔、长虹齐名的济南轻骑而言,也许在把成功的经验当作教条的同时,也就跨出了失败的第一步,直至覆水难收。子标题如下:1,“王国”荣耀数十载   2,并购:殃及池鱼    3,处罚:致命一击    4,重组:无果而终    5,巨人等待重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21:11 , Processed in 0.0533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