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55|回复: 8

户外要安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5 23: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23: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说法]峡谷惊魂(2009.08.05)




主持人:这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关注前不久发生在重庆万州的35名户外探险旅游的“驴友”遭遇山洪那个事件,今天我们跟随着记者一起去把当时这个事件的过程进行一次回访。 这是今年7月11日傍晚,记者在重庆市万州区潭獐峡拍到的场景,4个多小时前,这两位还是一个户外探险团队的成员,一场突然而至的山洪将他们的团队35人全部卷走。事故发生后,重庆市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搜救队伍沿山搜索,先后在洪水中救出了15名幸存者,当晚21∶20 第16名幸存者在峡谷对面的一处悬崖上被发现,画面上显着手机屏光亮的地方就是幸存者所在的位置,重庆市万州区消防支队的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 7次强渡洪水,通过近4小时的努力将第16名幸存者成功地营救了出来。此后,奇迹再也没有发生,此次山洪共导致了这个35人的探险团队中18人遇难 1人失踪,这也是截止目前我国户外探险活动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安全事故。 潭獐峡,位于大巴山脉,全长42公里,汇入长江,它的上半程已经被开发成风景区,而它的下半程由于地势险要常人难及目前还处于待开发状态,而这次事故恰恰就发生未开发的下半程,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探险团队,为什么会选中未开发的潭獐峡下半程作为他们的探险之旅呢?事发后的第6天,记者在重庆市区见到了这次事故的幸存者之一吴霜。 吴霜是一名个体经营者,喜欢户外旅游,今年7月初,她的一个朋友在重庆当地一家网站上看到了一个户外探险的帖子,7月10日至7月12日,万州潭獐峡溯溪,这个帖子里明确提到潭獐峡上半程已经被开发不好玩,真正最美的风景在游人罕至的下半程。 “驴行”是对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探险活动的称呼,参与其中的人被称为“驴友”,这次探险活动主要是从上往下穿越未开发的潭獐峡下半程,全长大约21公里,有意思的是这条峡谷是深潭和浅滩相间,穿越者遇滩徒步、遇潭则需游泳才能过去,吴霜从没参加过户外探险,但是她的一个好友是爱好者在好友的带动下,她也报了名。 现在的“驴行”分为“AA制”和“非AA制”两种,“AA制”就是所有的费用全队人平摊,多退少补。“非AA制”就是参与者一次交钱,余钱不退,由组织者自行处理,吴霜他们这次活动采取的就是“非AA制”,活动组织者是网民“超哥”,画面中间穿黑T恤的就是“超哥”,他的真名是谭超,重庆市一家户外运动用品店的老板,他曾多次组织过户外探险活动,不幸的是“超哥”在这次事故中也遇难了。 这位户外探险的爱好者说,“非AA制”的活动组织者是有可能从中赚钱的。7月11日 吴霜和来自重庆市各个县区的30多名户外活动的爱好者组成了一个35人的户外旅游团,这其中还有吴霜的两位好朋友赵晓春和周游。而这35人除了组织者“超哥”和网民“世纪末烟花”“康婆婆”等三人具有一定的户外探险经验外,其他人和吴霜一样对探险活动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一对年愈六旬的老夫妻。记者询问,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有什么安全的防范和提示?吴霜曾问过“超哥”,但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危险或者不危险的回答,“超哥”只是说出去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点(危险)。 7月11日上午11∶00多钟,吴霜一行35人到达了这次事故发生的地点潭獐峡,刚进入峡谷的时候天气很好,大家玩得也很开心,可是走了一会儿峡谷中下起了小雨,虽然有队员意识到下雨可能会产生危险,可正在兴头上的他们只是提了一提,谁也没有多想。事后记者了解到由于潭獐峡独特的地形,落差很大、溪沟窄,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是常事。 潭獐峡的四周是陡峭的高山,再加上河道狭窄,最窄处仅两米,只要雨一大陡峭山崖上的雨水就会迅速地向峡谷汇聚,水大峡窄很容易形成凶猛的山洪,可这个常识,吴霜和她们团队竟然没人知道。根据他们最初的规划,全队走完这条长达21公里的峡谷大约需要5个小时,正常的话当天下午16∶00多钟应该能够走出峡谷,可到了下午14∶00左右,雨越下越大了,队伍间的气氛慢慢地紧张了起来。 雨下大了以后,走路就跌跌撞撞,一直不停地在摔跤,吴霜这个时候内心开始感到了恐惧,她曾提出撤出峡谷或者中途停顿的想法,可她的想法并没有人支持,因为峡谷两边都是陡峭的悬崖根本无法攀越,如果要撤退就得沿原路返回,而此时她们行程已经过半,沿原路返回和继续前行是一样的远。“超哥”建议加快速度,当时整个队伍被拉得很开,吴霜和她的两个朋友赵晓春、周游还有组织者超哥等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下午14∶40,在离峡谷的出口大约还有5公里的时候,吴霜无意中回了一下头,结果她第一个看见了身后的洪水。 当时的山洪浪头高达二三米,由于峡谷曲折、视线受阻,刚开始并没人发现,而等吴霜发现时躲避已经来不及了,全队35个人几乎在一瞬间就被洪水全部卷走了,所幸的是在洪水中挣扎了一个多小时的吴霜被当地的一名男青年发现,这名青年奋不顾身地跳入洪水把她救了上来。而吴霜的两个朋友则没有这么幸运,赵晓春已经遇难,周游则在洪水中失踪至今没有消息,活动组织者“超哥”、富有一定经验的网民“康婆婆”和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对年愈六旬的老夫妻等18人全部遇难。 18条生命的逝去令人悲痛,众多网友以各种形式寄托着自己的哀思,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应当对这次事故进行反思,网友“园野侠”也是一名户外探险的爱好者,他曾组织过多次户外探险活动,两年前他就成功地穿越过潭獐峡。“园野侠”说“超哥”作为一个组织者、领队,对整个活动的组织缺乏周密的了解和部署,比如天气问题、水文情况、地质地貌,(组织者)没有做出充分地了解。“园野侠”认为国家应当规范此类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探险活动并对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资格认证。其实我国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户外领队的资格认证工作,可到目前为止重庆市真正拿到了户外领队资格证的人还不足20人,而此次事故的组织者“超哥”并没有领队资格证。 针对民间的呼声和重庆当地户外探险的现状,记者试着拨打了重庆市的有关政府部门。电话中重庆市体育局的这位负责人说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探险活动并不在他们的管理职责范围之内,至于到底是哪个政府部门管理,她建议记者找找其它部门,可记者在重庆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 “超哥”走后,他的店面已经关门了,一些户外探险爱好者在他的店门上别上了一排小花以示纪念,吴霜的好友周游的家人则并不甘心周游的失踪 ,就在记者离开重庆的当天,他们的家人又一次去了潭獐峡他们还在继续寻找。 主持人: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关于这种活动出事儿的一些报道,那么就您了解的情况来讲,这种事故的状况是怎样? 嘉宾:这几年的事故应该每年呈大幅度递增,最高的一年应该达到了28人(遇难),去年只有20人(遇难),但是今年却一下有了很大的反弹。今年到6月30日,实际上就在这次万州(山洪)事件之前,统计的数据已经达到24人了(遇难),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就半年的时间已经达到了24人(遇难),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一年的水平了。从八九十三个月还是以后的旺季,就有更多的人会到户外去进行这种带有探险性质的活动,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今年整个的安全的风险和数据是不乐观的。 主持人:现在大部分人就是平时还在办公室坐着上班,到周末一背包就变成了探险者,对于这样一个想要整装待发的“驴友”来讲,您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您会给什么样的建议? 嘉宾:首先一点就是一个风险意识的自我建立。第一点你应该明确地知道你要去的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要做的是什么样的活动,期待于你把所有人的安全寄托在你的领队或者寄托在活动的同伴身上,那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第二点,我觉得可能更主要的从这种安全意识建立可能是从业人员,如果你作为景区的这种经营者、管理者,能对景区的设施进行更多的提示,包括临时建一些像这种比较陡的区域预先架设一些可以手抓的一些绳索呀、你建一些扶梯呀,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大家有一个可躲的地方。他(景区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发布一些消息,他会很清楚我的雨季大概降落在什么时候,容易发生什么水灾,他会总结出一条规律来。在每个周末前在当地景区的公共汽车下车口张贴公布一下,这个会有好处。 主持人:就是您觉得对于这样的户外的群体性的这种探险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该不该管? 嘉宾:我觉得肯定是要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放松对这块儿的管理,实际上呢,我们的这个小组是作为体育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登山协会成立这么一个安全研究小组,就是山地事故研究小组,其目的性其实就在于搜集从1949年然后到2007年发了第一本山地事故报告,那我们的报告呢几大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来分析、预警。我们希望达到一个效果,就是说我们将来能给出比较完整的预警体系,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月份、不同的地区,哪个地方易发生洪水、哪个地方易有雷电、那个地方易形成泥石流,能够有这么一个手册。有这么一个手册那么另外一个工作呢可能下一步更大的一个工作,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去普及这种山地救援、自救、互救的这种救援的意识和技术。 主持人: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是非常多的,那就从您的这个研究角度来讲,国外那么多相关的这种探险运动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嘉宾:他们基本上有两大类的工作思考的方向,一类是参与者的这种资质水平的一种认定,如果你去像漂流啊、高海拔登山啊,那么他会对你的个人的登山经历、你的装备、登山计划都要有一个事先的报备和认证。另外一个方面,它是从目的地和探险服务的提供者来提供很细的要求,他有一系列的资质,那么这个资质分很多级,就是你什么样的级别你能带人干什么样的探险,所以这种措施其实在国外已经慢慢开始普及。 主持人: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一个数据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户外运动已经从过去老百姓最喜爱的运动方式的第20位上升到了现在的第7位,应该说参与的人会越来越多,现在的情况是悲剧刚刚发生不久,我们坐在这儿在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但是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家中打包准备整装待发,所以这样一个潮流可能是遏制不住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未来我们的相关的法律、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包括我们的每一个参与者,怎么能够寻找到一套有效的相应的规则来引导我们去健康地、安全地参与这样的活动,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2: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警钟长鸣,安全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3: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不参加户外探险,咱光走领队比较熟悉的休闲一点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不参加户外探险,咱光走领队比较熟悉的休闲一点的路。
惊起一鸿 发表于 2009-8-6 13:11

就应该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6: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触目惊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18: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警钟长鸣。珍惜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2 22: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不参加户外探险,咱光走领队比较熟悉的休闲一点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13:40 , Processed in 0.0336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