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21|回复: 1

偃师景山有唐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8 14: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帝业近三百年,帝王二十多位,建都长安和洛阳,唐王朝的陵园大都设在长安,现有十八座帝陵,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北部。洛阳虽为唐代东都、武周神都,却没有开辟唐朝陵园。高宗李治迁东都,但死时,仍不无遗憾地说:天地神祗,若延我一两个月的生命,得以返回长安,死也无恨。自然更不愿远离祖宗,埋到洛阳。武后在洛阳改唐为周,称帝二十余年,定都洛阳,称神都,在八十二岁病死洛阳上阳宫后,仍然回长安与高宗合葬。现在洛阳留存的两座唐代帝陵,均有其特殊的政治原因。



这两座帝陵是:唐太子李弘死后,被迫谥为“孝敬皇帝”,葬入“恭陵”;唐末昭宗李晔的墓地,称“和陵”。两陵均坐落在洛阳市偃师县景山上。迄今恭陵保存尚好,和陵却被夷为平地了。



历代建筑帝陵,首先考虑的是自然地势环境,讲究“风水好坏”。以天子之尊,在位时一呼百应,养尊处优,死后也要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唐代在洛阳的两座帝陵,选择在神都东近百里的偃师景山上,无疑是由景山的“风水”决定的。景山又称景岭,东西长数十里,南北宽五里许,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古缑城的北侧。恭陵即筑在景山东部的白云峰巅。白云峰,为当地群众常年测雨的预兆点,一旦峰顶白云升起,或凝聚为雨,或舒而不散,乡民视之,以为降雨之兆,常看到这里雾气腾腾,尤如仙境;景山北侧,蜿蜒奔流着伊、洛两水,像两条银带缠在山后。正南面对着佛光峪口,两边山势陡峭,峪内山高云深,给景山带来无限远景;东侧嵩山仰望,又有缑山比高。恭陵就在这一片天然佳景、风水宝地之中。



恭陵,虽为唐陵,依“天子之制”而建,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差别。唐陵的重要特色通常表现为:依山而陵,雄伟壮观,并将陵园分成三处:一处是“神游殿”,建于半山腰基室之顶,用意是供墓主人的灵魂游乐而设;二是“献殿”,它建于正当陵墓的前方,是供上陵朝拜的地方,一般献殿四周绕以墙垣,并于东西南北四方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四门外更有石狮、石马等神道石刻;三是“寝宫”,是墓主人的起居之所。而恭陵采取平地封土成冢,冢为覆斗形,这无疑减少了陵墓的壮美之感;墓的建筑形制简化,仅有四门、神道、双阙及角楼,而不见神游殿、献殿等豪华庑繁的建筑形式;此外,关中唐陵多有规模庞大的陪葬墓群,而这里的太子冢却只有裴皇后独墓相伴,不免将恭陵的气氛衬托得十分凄凉。



尽管如此,恭陵仍然是规模宏大的建筑,整个陵区占地面积达三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十平方米,折合今五百二十七亩。陵冢长一百六十三米,宽一百四十七米,高五十米,陵东侧有皇后冢,长六十米,宽五十七米,是太子妃裴氏之墓。太子李弘死后,裴 氏悲惧兼加,恹恹成疾,不久即抑郁而死,以皇后礼节陪葬在太子弘陵区。神龙元年(705年)被追谥为“哀皇后”,俗称其冢为“娘娘冢”。

陵区四周开四门,每门均有双阙并立,现仍存留有门阙台基遗迹,呈高大土丘状;陵区四角,等距离分立着四个角楼;此外冢四周现遗留有十二个小土丘,环抱着恭陵,布成方形,东西两侧的六个土丘,与恭陵相距均为二百四十八米,土丘间距为三十二米,南北两侧的六个土丘的间距,均四十九米。尽管对当年为何建筑这些土丘已无从考证,但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恭陵建筑规模之宏伟气派。



恭陵的陵园建筑布局极为严整,冢前石刻是陵园建筑整体中的一部分。冢前石刻多是两两对称的,在陵园东、北、西三面墓门前,各有一对雄狮,雄踞于门阙两则,呈蹲坐状,它们是唐初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南面是陵园正门、阙门,两侧有雄狮一对,呈站立状;以南门直南为中轴线,形成神道,神道两侧依次向南布列两排石雕,有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石虎一对,东西相望;在东侧第一、二排翁仲之间,有巨碑一通,即唐高宗李治亲自撰文并书丹的《睿德记》(《孝敬皇帝睿德之记》碑),碑身高五点四七米,宽二点五三米,厚零点四米,文满三十二行,宇满八十九字;碑文叙述了李弘得知父皇欲让皇位于他,“闻言哽泪而染病死亡”,武后也“心缠积悼,痛结深慈”等语,充满了对太子李弘的赞颂溢美之词。



李弘,字宣慈,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以智谋取得皇后称号后,作为长子的李弘便也跟着身价提高,显贵起来。显庆元年(656年)春正月,皇太子忠被废为梁王,出京师到梁州任刺史,而时方四岁的李弘便以皇后长子的身份顺理成章地被封为太子,住进东宫。咸亨三年(672年),李弘年满二十,高宗因风眩病日见严重,遂于是年冬诏令太子监国,让李弘学习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但他“罕接宫臣”,对政务并不尽心。负责太子饮食的典膳丞全椒刑文伟就减少供给太子的饮食,并上书谏太子,促使李弘复书,“嘉纳其意”。又一次,太子在宴会欢愉之际,命令东宫大臣表演“掷倒”伎,轮到左奉裕率王及善时,遭到拒绝,王及善谏道:掷倒伎表演自然有伶官们充当,殿下不希望我听从您的命令吧?李弘连忙道歉。通过厉练,李弘逐渐成熟起来,高宗也非常喜欢他,曾希望由他继承皇位,但由于武则天摄政国事,不容别人插手,而高宗又无力把握政局,尽管太子“仁孝谦谨”,“监国其间,礼接大夫,中外属心”,但始终未得到母后的青睐,多次奏请,“数忤旨”。上元二年(675年)4月,李弘从幸神都苑合璧宫,莫名死去,年仅二十四岁。当时人们传说是太子与武后政见不合,被鸩而死的,李弘成了唐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太子李弘的意外死亡,使高宗欲扶持李弘、抑制武则天势力发展的最后一点梦想破灭了。高宗极为悲痛,作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子,负疚之余,便在陵墓上大作文章,以尽父子之情。当年5月,高宗从合璧宫驾回洛阳宫,即下诏书,给李弘加尊号,谥为“孝敬皇帝”,埋葬同皇帝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太子被谥为皇帝的第一例。接着诏令营建太子陵园,并亲自撰写碑文和书丹。



尽管如此,但李弘毕竟是太子,而非真正帝王,这在建陵上仍不得不表现出来。如登上大冢眺望神道及两侧立兽、人物,可看出它们并不是以南门向南为中轴线对称规范地排列,而是位置偏西。这也许含有李弘非真正帝王,“生不登基,死不正位”之意吧!

天子陵通常是在天子健在时动工营建的,一修往往几年,甚至数十年,称之为寿陵。而这次却不同,工程催得十分急促,要求当年八月中间竣工。时蒲州刺史李仲寂担任山陵使,征用河南、山西等数省民夫,在懊来山(天佑元年更名为太平山,现为景山)以天子制营建恭陵,“功费钜亿”。相传,当年建陵所用沙土,来自二十里外的伊河滩上,由数万民夫一个接一个排成行,又一袋一袋传递至景山上,民夫苦不堪言,百姓怨声载道,成批成批逃散。陵寝建成后,高宗嫌其太小,“不容终具,将更为之”。民夫们见役期已过,仍不被遣返,一怒之下,“投石伤所部官”,半夜火烧营房,四散而去,…高宗再敕令韦机继续建造陵园。韦机扩大了陵寝规模,“开程左右为西便房,撙制礼物”,如期完成了陵区工程。上元二年8月,葬孝敬皇帝李弘于此陵,庙号“恭陵”。7月,洛州特别恢复了缑氏县(现缑氏乡),专事保护和管理陵园的工作。



恭陵布局严整,气魄轩昂,是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墓之一,也是我国唐代陵墓群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建制为人们瞩目,尤其珍贵的是神道上气势宏大的石刻艺术品,它们做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竖立的“望柱”,顶刻含苞欲放的莲花,似佛教的如意珠,下有六个半圆形的球形雕刻,似为莲房,柱头底托为六楞形石板,平托着上边的莲房和莲苞,柱身通高七点二五米,柱体通身为六棱形,无纹饰;翁仲均立于伏莲和莲之上,更突出了唐代“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运肃而安,兵戈戢而烽燧静”的和平安乐景象。充分体现了盛唐石刻艺术的独特风格。



唐代石刻上承汉代,下启宋明,具有重大的承接作用。就洛阳而言,又以唐代恭陵所存十八石刻艺术品最富代表性。它的雕建者为李仲寂,曾率人修建举世闻名的龙门奉先寺。上元二年,建寺工程既告成功,高宗遂令仲寂率原班人马营建恭陵。故此,恭陵石刻无论从雕刻技法,还是从人物造型上,与龙门奉先寺可以说是一世俗,一宗教,二者虽题材不同,但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恭陵所雕天马、石狮,明显地继承了东汉天禄辟邪的风韵,不仅强调雕刻造型敦厚、饱满,整体感强烈,摈弃枝节的刻划,而且突出其间刚健威武的气势。例如,石狮的鬃毛皆作薄浮雕处理,须部用铁线画的笔调,突出了整体轮廓。立狮的腿部后侧又多用直线,形似刀削一般,展现了健与力的合谐统一。此外,石狮皆圆睁双目,头稍上昂,又使人领略到雄壮之美。天马的雕刻,则表现为马鬃被大部分省略,马尾作弧形撑地,周身又以线浮雕加以细腻刻划,造型准确生动,线条圆润流畅。翁仲更是别具一格,总体上看,面部丰满,写实性强烈。细观各翁仲,或面含微笑,态度平和,或微闭双目,若有所思;亦或目视前方,有所顾盼,皆手倚宝剑,褒衣博带而立。盛唐雕塑的特征,使人一望而知。这些稀世佳作,是我国唐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



和陵,是唐代末年昭宗李晔的墓陵。昭宗即位,正是大唐帝国处于风雨飘摇、即将衰落复灭的年代。此时,黄巢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地。天复三年(903年)朱温挟昭宗迁都洛阳。天佑元年(904年)8月,昭宗于东都宫城为后梁朱温所杀。为掩人耳目,朱温假惺惺地按照帝王礼仪,葬昭宗于当时缑氏县东北五里的太平山上。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虽制以帝王之礼,但实际上也只能是草草埋葬了事,因而和陵远没有恭陵的规模宏伟。其占地面积仅三千五百平方米,冢高约三十米。陵前石刻群如同墓主人的命运一样,随着年代久远而遭劫废弃无遗,如今遗迹已荡然无存。



太子李弘和昭宗李哗,都是命运多舛、英年早逝的皇帝,一个莫名死去,一个被篡权者杀死,生前不幸,死后同样不幸。他们被孤独地留在了洛阳,远离他们祖先的陵园,帝魂萦绕景山,安息在这一片风水宝地之中。
发表于 2009-1-5 13: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1 08:23 , Processed in 0.0321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