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06|回复: 1

偃师光豫中学的兴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5 21: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光豫中学的兴衰

位于偃师魏窑的光豫中学,在解放前的偃师、洛阳一带有相当高的声望。当时学校的规模、师资配备、教学质量均属上等。文学、数学、外语等诸多学科,在当时与省内外同等学校的多次竞赛中,名列前茅。尤其在体育方面,光豫中学篮球队声震河南,屡获冠军;童子军团体操的衣着、阵容、队形排列、表演项目等都压倒众友,屡屡获奖。最为著名的是一次高水平的篮球表演赛,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与喝彩。当时的河南报曾首版连载,声震八方。该校的毕业学生分布省内外,遍及全中国,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的重要部门,都有光豫中学的毕业生,并身担要职;东南亚的印度、缅甸、新加坡等国也大有其人。可惜的是该校从兴建到停办,仅有六七年的时间。??

学校的校舍布局

  光豫中学位于偃师老城东魏窑村,是一座私立学校,创办人叶自清(小名叫叶和尚),家住该村,校长田恩霈,是个留法博士、教授,家住偃师槐庙村。魏窑村不大,北依邙山,南望洛河,在邙山上的一个小山沟里。村前是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和郑洛公路,是郑州通往偃师老城、洛阳的交通要道。光豫中学就座落在村口内东侧,门前有一块几亩大的操场。村口西面是当时的魏窑中心小学,小学大门朝南。中学座北朝南,大门朝西。西院内(分前后两院)的东、西、北三面盖了四栋二层楼,西面和北面两栋楼,横长七间。西面中间是学校的大门(过道)。院内共计十二个教室,南面盖了几间瓦房,是当时的图书室、仪器室和体育器材库。西南角盖有男女师生厕所,东南角盖了几间伙房。东北角往东是个小山包。顺山拾级而上,是通往后院的台阶。东院顺山坡而下,是一块平地。井水最东面盖有几间小瓦房,是准备第二阶段扩建的地方。整个院落有二十几亩大,前院中间有一眼使用辘辘的水井,井水可供全校师生生活用水。这片土地是学校北邻齐更林、叶建斋等几家为建校无偿捐赠的。他们后来都成为校董成员之一。学校院内很小,有师生宿舍,在校的外地师生多数都居住在村民家中。(这个校院解放后成为魏窑完小校址,1958年曾是老城乡政府所在地,现在院子空着。)

董事长和校长的契合

  董事长和校长相遇也算是一种巧合。1938年前,校长田恩霈从国外回来,在开封教学。日寇侵占中国后进攻中原,田恩霈为避难离郑抵陕。因他和西安军阀张伯英是表亲(张是田的表叔),就住闲在西安。董事长叶自清在西安的自强路(铁道北)办了个煤场,自强路附近住的多数是河南人,田恩霈闲暇时常到那里游玩。时间长了,田听说叶是偃师人,老乡见面格外亲切,二人一经交谈,道出了共同的心声。叶自清从小家中贫寒,没有上过几天学,饱尝了没文化的苦头,深深感到“老土圪塔”啥时候也赶不上文化人。田恩霈很想办教育,但他知道,没有鼎力相助的大靠山不行。二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有劲,当即拍板,就在煤场大院的空房中,添置教具,办起了光豫小学。一年之后二人又筹划着在家乡办教育,要让家乡的孩子们有知识,有文化。当年的秋天,叶、田二人离陕返偃,来到叶的老家魏窑村。当时魏窑村口西面的大庙里(神宙庙),是私办初小,学校的教师是学生家长合伙兑粮聘请来的。叶、田二人就借此校址为基础,宣传、鼓动,演讲,大讲办教育的好处。演讲的题目是“有志者事竟成”,并且当场宣布要投资,办小学、办中学,让附近的孩子们都能上学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就开工兴建,将村西的初小扩大为高小,到1941年,村西小学的高小毕业生升到了初中。就这样,初步实现了叶、田二人成套教育的第一步。1943年,中学部全部竣工,初中部全部搬到村东新学校。初中共设七个班:一、二、三年级各两个班,另设一个春季班,又成立了高中部,高中有三个班,共计十班。

  村西的小学是借用神宙庙内的房子临时凑合的,中学部建成之后,小学部也要扩大、兴建。又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从南到北盖起了三栋房子,最南一排是三层楼,东西共七间,一层是地下室,是当时的器材库和学生宿舍;二层、三层的东西共有四个教室,二层中间一间是校门(过道);中间一栋的中间是过道,东面和西面又盖起二层楼各两间。中间共东西七间,东西各有两间各为一个教室。最北面的东面盖了一间伙房,西面是神宙庙的一间石砌窑,西南角的楼梯下面有个角门是通往男女师生厕所的通道,再往东走,南楼与东楼之间,是通往东院的活动场地,也是小学部扩建的备用地。中学部和小学部的建造投资,基本上全部由叶自清自己承担。当时的小学校长由张梦如担任,后来段景洛接替他为第二任校长。??

董事长办校呕心沥血

  在光豫中学和魏窑小学的兴建中,身为两个学校董事长的叶自清,尽管自己有家财万贯,但他仍是精打细算,勤俭办事。在两所学校建校期间,他一方面要照顾自家诸多商店的生意,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建校的施工情况。尽管如此,他一有空就跑到施工现场搬砖坯、和泥担水,忙不个停。工地上的小工是村里面的村民自愿来的。他和乡亲们在一块干得格外有劲。由于他几年的劳累,使他身上染上了疾病,但他从不停歇。1945年的一天,叶自清和有关人员商谈半晌有关建校的事情后,抽身来到施工现场,和乡亲们一块干起活来。搬砖拉灰忙了一身大汗。正当他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一阵咳嗽,痰中吐出血来,一连几口吐血不止。这事被一起干活的乡亲们发现,几次劝他回去休息,他都不肯。后来他又吐了几口,乡亲们强拉硬拽才把他拉回家去。谁知他到家里时间不长,只喝了几口茶,就又来到施工现场,乡亲们又来劝他,他说:“我在家里心不踏实。”一句话说得大家很受感动,由于他接连咳嗽吐血不断,家人怕他受亏,多次劝说他才同意到洛阳去就医。



教师的质量和待遇??



  光豫中学的校长田恩霈,对学校管理很严,除了对学校纪律严格要求之外,第一件事就是对教师的选择,学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除了城东一带的学生之外,还有来自周围各乡如李村、段湾、缑氏、府店的学生。外县还有来自孟津、巩县、洛阳等地的学生。学生共有五六百人。教师约有三四十人,也是来自四面八方。如巩县的周天普、忠义的石敬涛,石家庄的刘子和等。这些教师都是经过挑选的优等人才。校长在教师选择方面,“宁愿多出一担粮,也要挑选好人才。”具体的指导思想是“三高”,即教师的教学水平要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要高,教师的薪水待遇要高。据了解,其它学校每位教师每年付给240斤小麦,光豫中学的教师每人每年付给480斤小麦。所以该校请来的教师都是名牌大学里的高材生。如李振霄、鲍银堂等均属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又如从西北大学请来的李洪如、宁宗贤等,在学校是尖子教师,教学质量很高;再如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师王飞庭,孟津县平乐人,教语文很有水平,为人也很和气可亲,解放后还担任了洛阳县长。?



光豫中学的发展及远景规划??



  1947年,光豫中学有了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以后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留在家乡,不忘母校的教诲,纷纷办起了学校。据了解在解放前夕,偃师境内的光豫分校就有五所,北面的牙庄,东面的石家庄,西南面的大口,中间的段湾,南面的府店等。这些学校都以“光豫”为名,为偃师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

  光豫中学兴办在战乱时期,初期受日寇侵略者的骚扰,后期受国民党士兵的抢劫。日寇侵华时期的多次扫荡,飞机的轰炸,使学生的学习不得安宁。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只好分散在农民家里上课。为了避免战乱,保证学生的安全,经校方和董事们协商,在本村里沟又买下了一个小山沟。该山沟三面是高土崖,可以打成土窑洞,西面是沟坡,可以盖成教学楼,再成立一个大学学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平安上课,更能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不出村就可以连续学习。据说地买下了,计划也做好了,就在即将开工建设的时刻,董事长叶自清突然急病去世,遂使这一宏伟计划宣告破灭。??
发表于 2009-7-6 0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学校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8 16:02 , Processed in 0.0718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