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自费出书是文化“繁荣”还是“虚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0 21: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费出书是文化“繁荣”还是“虚胖”
时下,自费出书已成为一种文化流行色。名人的、当官的、经商的、文艺爱好者等等,如过江之鲫,纷纷慷慨解囊,推出自己的“大作”。面对这些闪亮登场,良莠不分,只在自己“一亩二分地”自我欣赏的“产品”,我想说,这到底是文化的“繁荣”还是“虚胖”?
  
  对于自费出书这一“文化现象”,有人赞叹,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未置可否。剖析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暗藏的玄机和个中滋味,究竟是一幅怎样的世态百图呢?
  
  对于作者而言,辛辛苦苦笔耕数载,出一本饱含心血的文字,是对自己成果的肯定,是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标志”,本无可厚非。但偏偏“自费”两个字,使多少作者打碎牙齿往肚里咽。就大多作者而言,他们名声不大,经济实力不雄厚,为出书,先找路子,然后掏票子,紧要牙关,勒紧裤腰带,皆为大作早日付锌;而那些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作者,出书简直就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称之为“附庸风雅”吧,他们出的书,不愁销售不畅,不愁没有赞歌,一个电话,一张纸条,下级单位难违“圣命”,不敢怠慢。你分摊一部分,我分摊一部分,结果就出现了“公款消费”现象。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进入了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什么都得讲一个“效益”,对出版社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精品名家的问题,而是有无经济效益的问题。试想,没有经济效益,出版社喝西北风啊!这种生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出版社两眼要紧紧盯住钱。出版社的理由是,不能亏本出书,市场经济了,得和效益挂钩,哪有免费的午餐。金钱至上的出书规则,导致什么样的人都想出本书、“过把瘾”,不管质量如何,品位如何,只要肯从腰包掏票子就行了。
  
  如此的市场准入“门槛”,使自费出书便没有了明确的好坏标准,只有金钱至上的原则。笔者曾读到一本自费出版的大作,该书装潢精美,包装考究。作者开明宗义地称:这是多年创作心血的结晶。待细细读罢,发现作品杂七杂八,文学不像文学,专业书籍不像专业书籍,书中收录的有会议讲话,有工作总结,有起草的文件,下发的通知等,此书就像色兑的酒,看似好,一点没有味美纯正的感觉。不但如此,书中错字奇多,细细捧读,手感复杂,心里更复杂。都说书是作者的孩子,可自费出的书算什么?干儿子?私生子?一种莫名的悲哀涌上心头。
  
  自费出的书如果是自我欣赏也就罢了,但偏偏有些人爱拉大旗作虎皮的,自费书出来后,又是炒作,又是请人写评论赞歌,牛皮吹上天了。有钱者,有路子的人,可以一本一本地出,著作等身,而无钱者,再有价值,再好的大作,也是束之高阁,藏在深闺人未识。我有许多文友,写出了许多很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书出来后,是负债累累。由原先出书的喜悦变成了卖书之痛,不得不厚着脸皮,求爹爹拜奶奶,背着心血之作,走上自我销售的悲壮历程
  
  过去,文人的成就与钱的多少关系不大。因为再多的钱,也买不了学问与“素质”和名声,一般不是靠钱买来的,而是靠文章——或者说著作。而现在,有钱就能发表文章或出版著作,钱成了买取名声和文化的工具了。买来的名,有可能是虚假的,又有可能带有一点真实。比如某些明星出书。所以,尽管我们不能一律地对这些人表示鄙视,但从整体上看,是变相的花钱买名,这的确是庸俗的。
  
  文化是高雅的东西,而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当书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后,它的品位就成了一种高度。而自费出书作为市场经济的“怪胎”,其好坏标准究竟在哪里?它已到了走下神坛,抛弃自己为自己贴金的“光环”了。愿一些写者,从自己麻醉自己的“自恋情结”中清醒过来,愿我们的出版部门回归真实的“文化”,回到芸芸众生中。如此,才不会高傲自大,装神弄鬼,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最后我想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究竟每年自费出了多少书?玷污了多少读者的眼球,谁来为我们文化的垃圾买单?谁来拯救我们鱼目混珠的文化市场?这是我们共同需要寻找的答案

                   《来源中广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30 14:33 , Processed in 0.0265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