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5|回复: 1

数字”琐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9 17: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来,老祖宗仓颉创造象形文字时,为分辨人的数目,可能使用木棍。一根木棍平放,象一人躺着,表示一人,二根木棍并放示二人,三根木棍示三人,即成数字一、二、三……。简单易记又准确客观,不容置疑。若硬说人是一只脚,恐怕会骂:“好吧,砍下这厮一条猪腿,卤熟下酒。”数字从创造那天起,就是为着准确、实在、科学、客观地记录万事万物的数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会说人有两个脑袋三只手四条腿。社会愈发展,科学技术愈进步,计数手段就愈先进,数目记录就愈精确愈细微,也就愈能科学反映客观事物及规律。晋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5……。南宋哲学家朱熹追求确凿不移,曰:“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
    不过,古人也灵活,数字一旦融入语言,就不那么严谨那么精确了。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谁敢说放之四海而皆准?老人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然去。”坚决不去者大有人在。民谚道:“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可躲过了的不少。至于“一天等于二十年”,除非忝列仙班了。又如成语:以一字开头的成语多达186 条,一唱一和、一山二虎、一步三叹、一目十行、一了百了、一落千丈、一本万利;二竖为虐、三人成虎、四分五裂、五大三粗、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十全十美、百里挑一、千真万确、万缕千丝,十万火急,等等,表达确实生动形象,却非精确无差。当然,对于丰富语言,深刻涵意,增强表现力,优化语言艺术,必不可少。
今人喜欢数字,拨电话、遥控电视、输电脑密码。更喜欢人民币数字,多多益善。所以,有时怕数字。当官的怕到六十岁,怕收入少了,有的怕公开家产。老板怕利润为负数。百姓怕收入为零,怕乱收费,怕物价涨。不过,百姓最怕的是有些人玩弄数字,象玩魔棒,变幻多端。
一九五八年,打擂比武“放卫星”,水稻亩产五百多斤放到万斤十万斤。结果,他们跟“卫星”荣升了,饿肚子的是百姓。“文革”期间,有人评价“文革”,曰“三七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文革”结束,同是那些人,再评“文革”,仍然“三七开”,不过颠倒了,三分成绩七分错误了。他们照样在台上胡说,百姓仍被蒙住。
发表于 2013-5-30 0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19 23:30 , Processed in 0.0354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