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和孩子关系的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爱。看看街头妈妈望向孩子的目光,即使天气再寒冷,你也会感到温暖。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和长久的较量。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种纯粹的爱,是什么让孩子再也承受不住父母的“爱”了呢?
根源在于父母的爱出现了“变异”,我们的爱变得有些自私和功利。缺少了宽容和博大。
别被功利的爱蒙住双眼
有位父亲,自女儿降生以后,就欢喜得不得了,精灵似的小姑娘招来了周围的人无数的赞美,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生活环境”的中心,这一切使父亲的爱更加浓厚地把女儿紧紧包围起来,甚至这位父亲怀疑,这样下去,还没有等女儿长大,自己就被幸福感撑爆了。
可是,没等到幸福感爆发,这位父亲的骄傲就受到了打击。
女儿两岁左右的某一天,父亲带她去一个儿童乐园玩。也许是因为她不经常去那些地方,所以她的表现很懦弱。在蹦床上,一位比她还小两个月的女孩跳得兴高采烈,而她却战战兢兢地坐在旁边。父亲把她扶到中间,她随着别人跳的节奏跳了一两下,就摔倒了,立即哭声震天。父亲反复地鼓励她继续跳,但没有成功。
看着周围玩得兴高采烈的孩子,看着家长望向自己的目光,失望感开始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增长,甚至隐隐地还有一些愤怒。
父亲想换一种方式,就把女儿抱到一个较高的滑滑梯上,要她往下滑,但小姑娘却死死地抓住滑梯的扶手,无论如何都不松手,一边哭一边说怕。
这位父亲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把她抱到地上,让她去玩那些皮球、木马之类的东西,自己找了一个地方坐下,远远地看着她。此时望向孩子的目光就不再是纯纯的爱了。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女儿不“勇敢”,在众人面前丢了他的脸,这位父亲的爱便打了折扣。
如果以后,女儿没有别的女孩儿漂亮,成绩没有别人好,考不上名牌大学……那父母就不再爱她了吗?我们爱孩子是因为他们能够满足我们的虚荣吗?爱一旦有了功利的色彩,就让父母和孩子失去了最美好的一面。
爱的目光是最好的教育
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序言中所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与爱,就成了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也逃不了一个空虚。”
每个父母如果抛去功利心,一生都用爱的目光和孩子对接,那么孩子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的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一升牛奶,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妈妈用了很多方法阻止孩子,但是没有效果。
病因很清楚,治病的方法也就很简单——让孩子停止喝奶。
内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男孩显出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这样的话显然妈妈已经说过了,不会奏效的。内藤先生并不气馁。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内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随后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先生来帮忙。这一次,内藤先生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先生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多用一些爱的目光,这样的目光会激发孩子心底强大的力量。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无论孩子的成绩多么差,我们都要多一些宽容。很多时候,上帝都给了我们重新塑人的机会,只要你用爱的目光和每个孩子对接,这种和谐就会心旷神怡地在你的生活中闪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