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67|回复: 0

1982年8月:全副身心献给共产主义事业——记赵春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8 20: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2年5月5日,河南人民会场里,爆发出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全省劳动模范授奖仪式正在隆重进行。来自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一个个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主席台,接受党和人民授予他们的劳动模范奖章和劳动模范证书。当念到赵春娥的名字时,突然停顿下来,扩音器里传出省委领导同志沉痛的声音:赵春娥同志是洛阳市老集煤场工人。这次全省劳模大会开幕的前三天,她不幸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多年来,赵春娥同志被人们誉为“闲不住的实干家”,“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她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情操和为四化事业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她,虽然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但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把后勤工作搞好了,

  也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赵春娥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赵家岭一个农民家庭。她的幼年,是在天灾人祸频繁的旧社会度过的。

  1948年,洛阳地区解放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很快席卷到她的家乡。土改工作队的女宣传员王茹,就住在她家对门。王茹非常喜欢这个朴实刚强的山村小姑娘,经常给她讲一些革命故事和革命道理。十三四岁的赵春娥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新世界。当时,她是土改运动的小积极分子。1952年,十七岁的赵春娥成了全乡第一批青年团员中的一个。后来,她是社会主义坚强的建设者。

  赵春娥进老集煤场当工人,是1966年开始的。煤场的活,一年到头同黑煤打交道,灰眉乌眼,又脏又累。一些人嫌弃“煤黑子”的工作,走了。有人也劝赵春娥找关系调出去,她回答说:“七十二行,行行都和社会主义相连,哪一行都得有人干。”煤场里有个年轻姑娘,开始也不安心这项工作,推车上街送煤都羞得低着头。春娥同她一道上街,一道送煤,对她说:“在煤场工作是脏,是累,但千家万户谁能不烧煤,谁家不吃饭?咱把后勤工作搞好了,让科学家集中精力搞科研,工人们精神饱满搞生产,不也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短短的话语,模范的行动,帮助姑娘解开了心中的疙瘩。后来,她也爱上了这工作。

  赵春娥热爱煤场的工作,是因为她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党的事业,为这个可爱的国家、可爱的事业忍脏、受累、献身,是她最大的志趣。她向党组织表示:“过去,我只是一个认不了几个字的农村姑娘,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反正我这个人交给党了,我听党的。”在煤场工作的十六年中,她当过生产工、粉碎工、现场工,在火车站上扫过煤底,看过煤堆,还串街走巷卖煤、送煤。她从不挑肥拣瘦,嫌脏怕重,总是默默地工作,样样干得出色。

  有一年,她负责到车站看守煤堆。她用一把铁锨,一把扫帚,帮着装车,清理现场,打扫煤底,清清爽爽,努力少撒落煤。撒到道轨碎石缝里的碎煤咋办?她猫着腰抠出来,捧出来。十个手指被碎石磨得鲜血淋淋。回到家,孩子们看到心疼得落泪。抛撒的煤拣回来的有多少?人们计算了一下:15吨,3万斤!

  当时,正处于十年动乱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堆在车站的煤常被偷。赵春娥发现丢煤的事故大都发生在夜晚,就整夜守在煤堆旁。爱人老牛劝她说:“你一个妇女,夜里不安全。”她说:“咱负这个责,一定尽责任。”一天晚上,有几个家伙来偷煤,她发现了就去追。那伙人便拳打脚踢,打得她晕倒在地上。她大儿子下夜班路过这里,看到妈妈躺在地上,才把她背回家。儿子又心疼又埋怨地说:“妈,你不会少管点事?”春娥说:“那是国家的煤,我宁可同坏人拚命,也不能让煤丢了。”爱人老牛说啥也不叫她夜里去看煤,一到晚上就用锁把大门锁上,把钥匙藏起来。她重任在身,一把锁哪能锁住她的心?她用布兜住受伤的胳膊,翻过墙跳出院子,继续值班看守煤堆。

  有人说她“憨”,死心眼儿。春娥并不生气。她笑笑,说:“和雷锋相比,我憨得还不够。只要对国家有利,我情愿当一辈子这样的憨子。”

  1978年,领导上调赵春娥去当现场工,管理煤场进出煤的工作。这个煤场,每年差不多要进两万吨煤。进来的煤,要整理好,防止风吹雨淋的消耗。这活,过去有两三个工人管,现在由她一人担起来。每天,她把场里的煤堆拍得整整齐齐,把通道上的煤灰扫得干干净净。别人是八小时工作,赵春娥是天不亮进场,摸黑才回家。总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

  煤店的党支部书记杨明安,家就住在老集煤场。她每天总见赵春娥早来晚归,就说:“春娥,你身体不好,别再加班加点了。”春娥对她笑笑说:“杨书记,没事儿。我这个人没有多少文化,搞不了发明创造,可我有两只手,多吃点苦总还行。”

  “人人添砖加瓦,四化才能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民振奋精神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赵春娥的心很不平静。她同伙伴们说:“咱们国家家大业大,需要人人添砖加瓦,四化才能实现。”

  1979年,洛阳市煤炭公司开展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两煤、一张纸、一分钱的活动,要求全年每个工人为国家节约50元。赵春娥给自己提出了节约200元的目标。有人怕她完不成,问她:“春娥,你用啥办法节约这么多?”春娥说:“办法在人找。我说到就能办到。”

  老集煤场制造蜂窝煤,经常既要运进煤,又要运进土,撒在地上人踩车碾,天长日久,地下一层土一层煤,成了夹馅的“花卷儿”。这年要盖房子了。她想:将来盖起房子,地基下的这些煤不就白埋在地下了?煤矿工人从地下把煤挖出来,运输工人把它运到城市,来得不容易啊!我们怎么忍心把它丢失?当时已是严冬季节,北风呼啸,寒气逼人,煤场的房檐上挂起长长的冰凌。赵春娥却抡起镢头,在地基处刨起来了。她挖一层,清一层,手掌磨出血泡,虎口震裂了,贴一块橡皮膏接着干。春节放假,别人串门走亲戚,春娥在煤场挖煤。工人们看见了,不少人也都带上工具,和她一起挖起来。光她一人挖出的煤,就有21吨,价值290多元。

  煤场排水沟里,雨天冲进煤粉,天长日久,沉积了厚厚一层。炎热的夏天,赵春娥利用午休下沟挖出煤浆,又拍成饼晒干送到打煤房。青年工人张桂琴见她的两腿被蚊子咬了一层疙瘩,心疼地说:“大姐,看你的腿被蚊子咬成啥样了。”她淡淡一笑说:“没事儿。”小张被感动得也和她一块挖起来。

  擦机器用的油线,一斤值一块多钱。工人们用脏了随手扔掉,春娥见了就拣起来,积少成多,然后洗净晒干重新使用。在她的带动下,不少职工也都注意拣油线,洗油线。单只1979年7月17日那天,她就和孙天才、梁桂兰等12个同志洗脏油线170多公斤。平时,她还注意把丢在地上的废铁钉、废螺帽、废绳头拣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的钱全部交给会计。

  就这样,点点滴滴,斤斤两两,到年底一算帐,她一共为国家节约了449元6角5分。煤店党支部副书记、经理王军章在大会上表彰她说:“如果我们煤店100多职工都象赵春娥,一年就能给国家节约4万多元。全国人民都象赵春娥,我们实现四化的步伐不就可以大大加快吗!”

  “让大家都体会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赵春娥是位普普通通的煤场工人,从事着最平凡的劳动。她常说:“别看小小蜂窝煤,联系着千家万户。咱应该自觉地为群众着想,让大家都体会到社会主义的好处和温暖。”

  老集煤场担负着附近8,000户27,000多人的供煤任务。十多年来,赵春娥的足迹踏遍了这一带大街小巷,跨进过千百家门槛。有多少五保户、困难户、军烈属,她心里有一本帐;谁家该送煤了,哪个五保户被褥该拆洗了?她心里一清二楚。谁家有困难,她就到谁家去。人们都说:赵春娥就象一团火,温暖着千家万户的心。

  北大街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爷宋二成,跟前无儿无女,生活困难很多。那年冬天,春娥冒雪给大爷送煤,一进门发现屋顶有个窟窿,北风夹着雪花直往屋里灌。她随手摸了摸大爷的被褥,又脏,又破,又薄。她二话没说,就把大爷的被褥拿回家拆洗,还拿出自己的布和棉花絮好缝好送去。第二天,又和同志们找来椽子、草帘、席片,帮助大爷修好房子。老人感动地说:“我感谢共产党。要是在旧社会,谁管我这孤老头子啊!”

  烈属董大娘,一个儿子为革命光荣牺牲,一个患精神病,自己又有病。春娥上她家访问时看到老两口正愁无人买煤,就说:“大伯大娘,你们别愁,俺给你送煤。”回到煤场,就和杨淑香一道把煤送去,还顺便拾些柴禾,留给大娘生火引煤。董大娘拉住她的手:“看你这闺女,想得多周到啊!”

  丁家街11号有位赵秀珍老大娘,身患高血压、心脏病,丈夫早年病故,膝下无儿无女。春娥给她送去蜂窝煤,卸在门口,码得整整齐齐,让老人取煤方便,还说:“你无儿无女,俺就给你当闺女。煤场有澡塘,我领你去洗澡,回来买电影票,我陪你去看电影。”

  北大街七十多岁的辛道财夫妇、北盟街烈属王玉梅、义勇街五保老人孙大娘、后坑街五保老人关大娘……,讲起春娥都说:“你逢到难处了,她就来了。”

  人们谁也说不清,这许多年赵春娥用下班以后的时间,给五保户、困难户、军烈属送过多少次煤,洗过多少次衣;人们谁也猜不透,赵春娥消瘦多病的躯体里,蕴藏着多么巨大的热量!

  有人说她分外的事管得太多。春娥说:“咱把五保户管起来,国家就可以少负担点,五保户会感到共产党好,新社会好。”

  有人说她干起工作象拚命,不想自己。春娥说:“咱做工作是给党干的,给人民干的,老想着个人,越干越没劲;想着集体,想着国家,越干越想干。”

  煤场里传诵着赵春娥更多的故事。1979年,煤场职工调整工资,全体一致同意给她调一级。可她坚决不要,建议把名额让给困难更大的同志。最后,还是组织上决定给她调升了一级。女工崔梦月、营业员曹秀云生活上逢到困难,春娥悄悄地把自己节约的钱和粮票送到她们家。她当现场工,还经常帮粉碎班上土、粉煤、拣煤矸石。发奖金了,粉碎班工人一定要给她一份奖金,说有她一份功劳。她把奖金交给会计,会计说没法入帐。她就用奖金买了个打气筒,放在煤场供群众用。夏天,她用自己的钱买了一些茶缸,方便拉煤的群众消暑解渴;冬天,她想着装卸工人,买了一个带盖的大茶缸,为他们烧水热饭。

  赵春娥给人民的甚多,而自己的要求却甚少,始终保持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她一年到头,包括外出开会,总是穿一身洗得发了白的蓝布衣服。今年4月上旬,洛阳市数百名劳模一致推荐她作代表参加全省劳模大会。丈夫牛荣森陪她一块到商店买条新裤子,好穿上进省城。跑了好几家商店,都没有看中,她嫌价钱贵了些。丈夫替她着急,她却不过笑笑,并不放在心上。

  “我现在需要的是争取时间,

  多为党做些工作”

  1970年以后,赵春娥由于过度的劳累,逐渐患上了多种疾病,身体越来越虚弱。她抗拒着疾病带来的种种困难,工作不是做的少了,而是更多了。焦裕禄、杨水才就出在河南,赵春娥是以他们作自己的榜样的。她常说要象杨水才那样,“小车不倒只管推”。

  1980年7月1日,赵春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家里,她对家人说:“我文化低,不会写,心里就想着三条:一是一切行动按党的准则办事;二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三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今后,就照这三条去做。”可是,在这个期间,她的病情也更重了。医院给她开了假条,她往口袋里一塞,又上班了。同志们关切地劝她:“春娥,看你病成啥样子了,咋又来上班了?”春娥说:“3天不到煤场看看,心里不踏实呀!”

  1981年春,医院为春娥作了诊断,是肝硬化引起了肝腹水。当时,她腹部肿大,多次吐血、便血,茶饭不进。煤场领导劝她住医院,她还硬撑着不去。党支部书记找她谈话:“赵春娥同志,你是个党员,现在党支部决定,你今天必须去住医院。”春娥才住进医院。可是,没几天又出院上班了。

  去年8月,煤场领导再次作出决定,把她送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她服从了,但提出三条要求:一不要组织照顾;二不要派人陪护;三不用贵重药品。这时候,赵春娥的肝硬化腹水已经到了后期,她隐约地感到:病怕是治不好了。

  在医院里的赵春娥,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重病人。只要能下地走动,她就主动地擦地板、倒痰盂,还帮助其他病人洗衣、端饭。

  一位从山区来的张大娘,八十多岁了,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小便许多次,春娥搀上扶下,为她解裤带、倒尿盆,一直到张大娘出院。

  一位农村女社员来住医院,爱人也来陪护,家里留下3个孩子放心不下。春娥劝他回去料理孩子,自己来照顾女社员。女社员动手术后,春娥天天给她喂饭喂药,精心护理。

  一位二十多岁的农村姑娘患中毒症,被送到医院抢救。春娥给她倒水、喂饭,把自己的衣服、毯子给姑娘用,还耐心劝导,解除姑娘的思想负担。姑娘出院后,她的父亲专程到医院向春娥表示谢意。

  赵春娥在医院里住了3个多月,当了3个多月的“特殊护士”。

  12月中旬,春娥的病情略有好转,她在医院再也呆不住了。她找到医生,苦苦哀求说:“一个人不能为党工作,活着有啥意思。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

  赵春娥出院了,口袋里装的是医院开的证明:丧失劳动能力,长期休养治疗。当她知道这次住院用去了900元时,心疼得哭起来,对爱人说:“我不能给国家作贡献,还花了这么多钱!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实在太多了,自己作的实在太少了。”

  出院后的第二天,赵春娥强忍着病痛悄悄地来到车站卸煤的地方,清扫煤底,拣拾撒落的好煤,收集了足有两三吨,然后通知煤场派人拉回去。接着,她又出现在煤场,爬上煤堆拣废旧物资。肝部疼得厉害,就用锨把顶一阵,接着再干。经理赶来劝阻,春娥说:

  “我对组织上只有一条要求,让我上班。”煤场领导反复研究,觉得不让赵春娥工作会给她带来更多痛苦,于是决定让她看煤场大门,并约法三章:第一,不准到堆煤场去;第二,不准干重活儿;第三,不准再走访用户。赵春娥答应了。

  可是,在堆煤场上,在五保户的家里,还是常看到赵春娥消瘦的身影。原先120斤的体重,现在下降到80斤;从家到煤场2里路程,她要走一个多小时,歇三四次。煤场经理阻止她:“春娥,你现在的任务是休息、治疗。这是组织上决定的呀。”春娥向领导倾吐了自己心底的话。她说:“领导的心情我理解。可是我这病,看来确实治不好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争取时间,多为党做些工作。不叫俺干活,俺要憋死的。”短短几句话,说得经理流下了热泪。爱人、孩子、伙伴劝阻她,她说:“我的病不行了,我要争取时间,多干一天是一天。我恨我的身体不争气,为党工作得太少了。”她的爱人牛荣森抑制着内心的疼痛,每天用自行车送她上下班。

  赵春娥的生命途程,已经接近终点。但是,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普通党员在逗留人间的最后5天里,却以惊人的毅力克制着病痛,步履艰难地蹒跚在洛阳街巷,写下了最感人肺腑的篇章。4月16日,赵春娥来到煤场女工韩荷香的家,为患高血压不能走动的韩荷香,做了饭、煎了药。17日,她对爱人说要去医院看病,爱人急忙用自行车把她送到医院,她却打发他上班去了。她没有看病,而是同这个医院联系好下放储煤业务。以后,又赶回煤场拿起铁锨干活。同志们去夺她手中的铁锨,可硬是夺不下来。18日,天刚亮,她打扫完丁家街街道,又到煤场拣煤矸石,还去两个小学联系储煤业务。19日,她到洛阳地区招待所签订了25吨蜂窝煤供应合同,回到煤场又劳动到天黑。

  4月20日,赵春娥一早就来到煤场扫院子,擦玻璃,把道上撒的煤铲得干干净净。女工焦淑英心疼地为她擦去头上、手上厚厚的煤屑,拉着春娥的手呜咽着说:“咱俩在一起十多年,别瞒我了,你身体受不了啊!”卫生员领她去医院检查了一下病情。谁知她走出医院门,到了社会福利院,同那里谈妥了供应蜂窝煤的事。

  中午,赵春娥回到煤场。人们看到她脸色蜡黄,眼窝深陷,不住地喘着粗气,鲜血大口大口地吐出来。人们马上送她上医院抢救。临上车前,她还艰难地弯下腰拣起路边的扫帚,放在墙脚;又把炉子上的开水慢慢地灌进了热水瓶里。最后,又使尽力气对业务员蓝桂芝说:“蓝姐,蓝姐,社会福利院的8吨煤5月5日前一定给送去。可别忘了,咱要守信用呀!”

  傍晚,赵春娥在医院的急救床上大口大口地吐血,血压下降到已经测不出来了。她一次一次地昏厥过去,又一次一次清醒过来。在弥留之际,她对爱人说:

  “我恐怕不行了。我死后,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

  4月21日凌晨5点5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时人们看到:她的头上、手上、脚上沾满了煤灰,没有来得及清洗;她的衣兜里,装着一串值班的钥匙,没有来得及移交。

  * * *

  煤燃完了,留下了煤核。但是,煤场工人、共产党员赵春娥的红心,是永远燃烧的“煤”,当她自己的生命之火熄灭时,仍在散发出光和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老集煤场32名男女青年成立了学习赵春娥小组。他们接过赵春娥值班的钥匙,扫煤的扫帚,铲煤的铁铲,拉煤的小车,踏着她的脚印,来到她服务过的人家。他们要象赵春娥那样工作,而且要努力做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

  洛阳市的职工、居民、中小学生,以赵春娥为榜样要求自己。他们走上大街,打扫街道;他们来到五保户家中,为老人扫地、担水、修补房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象春娥那样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千百万共产党员记着自己这位纯朴的同志的闪放光辉的语言:“入党是为了带头干,不是图光荣”,“要一分钟、一秒钟地抢时间为党作贡献”,并且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一个学习赵春娥的活动,正在中原大地上兴起,千百个新的赵春娥正在涌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02:29 , Processed in 0.0417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