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3|回复: 1

平乐弘道中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4 10: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乐弘道中学

解放前,平乐村共有四所学校。
一是大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由平乐郭氏族人公议集资创建的“郭氏义学”,该校位于平乐北街中部路北碧霞元君庙内。“碧霞元君”乃道教神名,传为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校门上方悬挂一长方形横匾,上书“郭氏义学”四个金色大字,据说曾经只收女生学习国学。
二是民国初年全村联办的国民小学,位于平乐南街西头路北。校园后院乃“郭氏宗祠”大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校门西侧竖挂一块蓝底白字校牌,上书“洛阳县平乐乡第一、二、三保联立国民小学校”。该校教学新文化,设有1~4年级。
三是民国八年(1919年)由平乐郭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郭建三首倡募集款项,创办的高等小学堂,位于平乐村南门内的火神庙。该校亦教学新文化,设有4~6年级。
1944年洛阳沦陷后,为了学生的安全起见,初小学生实行就近上学。家住村东的学生入郭氏义学,家住村西的学生入国民小学。我家住在村东,我便上了郭氏义学,在此先后念了一年《三字经》和《弟子规》。我上的可能是启蒙班,还有一个班先后念的是《朱子治家格言》和《论语》。
日本投降后,郭氏义学停办。公社化时期平乐生产大队在义学大院办过幼儿园。
解放后初小和高小合并,成立“洛阳县第九完全小学校”,简称“县九小”、“九完小”。后来,又在平乐南门外新建校园,现名“孟津县平乐中心小学”。
四是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郭灿若发起,由全村村民集资创办的“弘道中学”,该校位于平乐村东门外的“阎王庙”。校名“弘道”乃取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说“人能使道发扬光大,而非道使人的才华增大”。
平乐的这几所学校以“振兴文教,养育人才”为其宗旨,依据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主张,“不分贵贱、贤愚和地区”,广招四方“有志于学”之士,使其发奋苦读有处所,扩其才华有良师。
我上小学时,我们班的同学大多都来自平乐周边各村,近处的东赵、南赵、象庄等村自不必说,较远的下黄、帽郭、竹园、齐郭,以及更远的白马寺、枣园等村都有。这些村庄基本上也都有学校,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愿意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平乐来上学。至于弘道中学的学生来源更广,不仅有上述各村的学生,还有来自孟津、偃师,以及远至洛河以南、黄河以北的学生。
且说弘道中学,原是一座阎王庙。据母亲讲,她小时候每逢庙会,经常和一些小伙伴去庙内游玩。阎王殿内阎王爷端坐高台,判官小鬼侍立两侧。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这两排厢房就是十八层地狱。里面雕塑了许多在地狱里遭受各种酷刑的人的塑像。凡是生前做过坏事的人,死后来到地狱里过了奈何桥,有的被小鬼扔上叉丫树,浑身都是血窟窿;有的被扔进了热油锅;有的被绑在烧红的铜柱上;最吓人的是一个女的头被插在磨眼里,磨盘上还有个小狗在舔血,磨道上还有两个小鬼在推磨......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景观,无非在警示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干好事,千万不能干坏事!免得死后下地狱受酷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各地毁庙办学成风。在此形势下,平乐郭氏正骨名医郭灿若,顺势发起向全村村民募集款项,创办了弘道中学。庙内的阎王小鬼等地狱里的酷刑场景全部都被砸毁,清除干净。高大壮观的阎王大殿变成了学校的礼堂。两排“地狱”房,西边的改做学生伙房,东边的改做教师的住室兼办公室等。另在大殿前面的空地上新建一排十三间平房,分做四个教室,中间一间房为过道。过道内悬挂一长方形横匾,匾上有郭灿若手书“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大殿后新建一排十三间两层木板楼房,楼上为学生宿舍,楼下为教师住室、图书室、库房等。
郭灿若、郭中央等著名人士都曾先后担任过弘道中学校长。郭中央,字霞亭,曾任河南大学及内蒙古畜牧学院教授。
1947年,弘道中学学生闹学 潮,在村中散发传单,贴标语,驱逐一位不受欢迎的教师。
洛阳解放前夕,黄河以北的沁阳中学曾流亡平乐,暂住弘道中学数月。
1948年洛阳解放后,洛阳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派张正民前来接管弘道中学。张正民是一位来自山东老解放区的年轻干部。弘道中学改名洛阳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校,张正民任第一任校长。
1950年,洛阳一中组织师生拆掉平乐村四座寨门,以及村子东门外两座文昌阁,用其拆下来的砖瓦,由洛阳县监狱里的劳改犯在狱警的监督下,在校园前院新建一排13间教室,大量扩招学生。学校设有初中一、二、三年级,每个年级又分春秋季两个班。学生来源遍及周边许多县区。
在1951年的全国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洛阳一中曾破获一起反革命案件,抓获两名潜伏在学生中的特务分子。据说,这两个特务分子来自黄河以北某地,以学生身份考入学校,从事反革命破坏活动。这两个人经常在半夜藏在女生宿舍外边,装神弄鬼学鬼叫,吓的女生惊恐万分,不敢在校住宿。他俩还设法诱骗学生会主席到学校后面不远处的老寨沟去游玩,乘机把他引到一个黑咕隆咚深不见底的窑洞里。然后,这两个家伙又乘着黑暗悄悄返回来,把洞口用土块封死,以达其暗杀的目的。未料到这个窑洞是东西两头相通的,他们从西边进去,这位学生会主席却从东边的洞口走了出来,使这次谋杀没有成功。
1951年初,我高小毕业,农历正月初五我到中学报名投考初一新生。十几天后参加该校春季招生考试。学校当时仅招两个班100名新生,参加考试的考生据说竟有1500人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考生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还有洛阳市区来的考生。我们“九完小”的近30名应届毕业生除去三、四人没有报考外,余者皆被录取。榜上的前20名,基本上都是我们“九完小”报考的同学。
1951年,学校又在校园后边新建一排四个教室。是年学校雇人把学校礼堂(原阎王殿)前面月台上一口挂在木架上的古钟用大铁锤砸碎卖废铁,用其款项把校内所有的窗户都安上了玻璃,此前的窗户上都是糊的白纸。那口古钟高约一米半,直径约一米,是一口百年以上的铸铁古钟,上面密密麻麻的铸满了捐资人的名字及其捐资数目。钟声响亮而悠长,方圆十几里内都能听到,并不亚于“马寺钟声”。此前,学校上下课都是敲的这口古钟,砸掉古钟后,上下课改为摇铃。
从1951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动员学生中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新青团”,现名“共青团”)团员带头参军保家卫国。我的一位年龄仅比我大两三岁的本家爷爷,当年已上初三,是学生会的干部,便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短期的训练后,便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当了作战参谋。接着,我的另一位上初二的本家叔叔也参军到了北京,当上了部队的卫生员。
1952年,学校更名为“洛阳五中”,各年级不再招春季班学生,我们那一届便成了该校的最后一届春季班。学校便决定让我们提前半年毕业,即要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内学完余下的两年课程。学校为了测试我们的学习能力,就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突袭考试,在一天的时间内,把我们所学过的十来门课程全部都考试了一遍。
突袭考试的成绩可能不错,所以,此后不久,学校便决定对我们这两个班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行“苏联教学法”。首先是取消中国沿用历久的学习成绩百分制,实行苏联的五分制,即:满分五分为优秀,四分为良好,三分为及格,二分一分为不及格。其次是改变教师授课“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实行师生互动式教学。具体方法就是,老师每次上课开讲前,要先就上次课讲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要同学们自愿举手回答,并立即按优秀良好及格评分。如果回答的不够完善或不正确,老师就另行指定其他举过手的同学或平时一贯学习好的同学来补充或回答,并给以评分,然后开始讲当天的新课内容。下课前,老师还需把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同学们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很感兴趣,学习的劲头空前高涨。
新教学法施行不久,校长张正民即被调往偃师高中任校长。张校长在平乐很有威望,村里的老百姓没有不认识他的。因为那时侯区政府经常在村里召开各种各样的群众大会,每次的大会几乎都少不了张校长的讲话。张校长个子不高,穿一身当时流行的灰布干部服,戴一副白框眼镜。上台讲话不带稿子,将党的政策讲的有声有色,头头是道,人人明白。据说后来在反右斗争中被划成了右派,八十年代被平反后,调往洛阳师范学校任校长。
接替张正民到洛五中当校长的是洛阳县教育局副局长宗君方,是兼职,但他住在学校,主要工作还是洛五中的管理工作。宗校长是河南大学毕业,后来曾给我们毕业班的同学讲过他解放前上大学的故事。
1953年我们两个春季班和当年的两个秋季班同时毕业。四个班共毕业200来人。
毕业考试毕业考试刚一结束,学校便动员大家积极报名投考军事航空学校,新青团员要带头报名。我当时尚未入团,没有立即报名,我在观望。果然发现班主任老师十分器重的班长及其一伙小兄弟都未报名。毕业考试一结束,这一伙人就没再来过学校。因我家离学校很近,在家里呆着也没什么事,所以我几乎每天都要还到学校去转转。一天下午班主任老师尤廷献来到班里,邀请我们当时在班里的五六位同学到外面去玩玩。我们出了学校后门来到老寨沟,登上郭家寨,天南海北的闲扯了一阵,尤老师突然问我为什么不报考“航校”?我说我不是团员。又问其他几个未报名的同学,有的同学就说,我们班长他是团员都还没报名哩!尤老师一时无从回答,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他没带头报名确实是影响不好,大家都不要跟他一样么!”后来听说,尤老师曾亲自到我们那位班长家去找过他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尤老师颇感失望。
就这样,在班主任尤老师的动员下,我们这几个同学都才报考了“航校”。 尤老师一高兴便邀请我们这几位同学,在第二天上午一起到村里的一家照相馆共同合影留念。其实,尤老师曾任我们平乐“九完小”的校长,我的小学毕业证就是尤廷献校长签发的。我考入中学后不久,他也被调到中学来教语文,后来又当了我们班的班主任。
暑假前,我们这些报考航校的同学由学校请来的医务人员,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我们四个班约有六七十人体检合格。
暑假开始后全洛阳地区十余县共有700余名报考航校的同学齐集关林庙,在此吃住半月有余,进行备考,并有空军部队派来的招生人员每天都对我们进行一次准军事训练。
在此期间,不断有学生的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来洛阳考学,是要去当兵的,便从家里步行两三天来到关林,生拉硬拽地把自己的孩子拉回去了!这时我才听说当时乡间一直流传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再说,当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有伤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仍在热火朝天地打着,参军就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是学校老师对我们进行的正面教育,而在某些老百姓的心目中却认为,当兵就是去送死!所以,自己的孩子要去当兵,那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这时我才明白我们班长为什么不报考军事航空学校了。
中招统考结束后不久,经过严格地体检,约有300名考生被空军部队录取。后来听说这些同学因身体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人当上飞行员,大都当了空军部队的地勤人员。
接着,北京工业学院来的招生人员又在我们这些人中招去约200人,同时又在其他考生中录取了80人(其中包括三十几名女生)。北京工业学院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为国家培养军工国防高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
我们洛五中共有四五十人被这两个院校录取,约占当年该校毕业人数的四分之一。
1955年,洛阳撤县扩市,平乐村及其周边地区被划入孟津县管辖。位于平乐村的洛阳五中更名为孟津三中,设有高中和初中。平乐村人郭青山曾任三中校长。郭青山小学四年级即辍学参加工作,在出任三中校长前是孟津县团委书记。
孟津三中后来又改名为平乐高中,另在其校园西北方新建平乐初中。
平乐村现在共有平乐高中、平乐初中和平乐中心小学三所学校,全都新建了漂亮的校舍,硬件设施等各种办学条件可以说是“鸟枪换大炮”今远胜昔,然而,似乎已无其昔日前身那样令人趋之若鹜的盛名了。
发表于 2013-2-4 11: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来看看  发帖不容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21:09 , Processed in 0.0339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