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是全国人民都图个家家团圆、万象更新的喜庆日子,全国人民谁不盼这时候的到来,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想“常回家看看”,坚守祖屋的老人谁不是“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呢!可是,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境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坡月村、平安村等,2009年春节期间,除了各家各户的“团圆”外,还多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讲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在那里以各种方式过着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令人耳目一新。
“30多人20多个姓氏”
2009年 除夕这一天,在坡月村的河源老人公寓里,来自内蒙古、贵州、辽宁、上海、北京等的外地客人30多人在一
除夕,来自各地的侯人们围在一起吃团员饭
起吃团圆除夕,来自各地的侯人们围在一起吃团员饭,其间还有善歌者唱歌、善舞者跳舞、善说者说笑等,其乐融融。公寓的主人杨秀科说:“我这两栋楼都住满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总共有30多人,粗略算了一下有20多个姓氏,其中年纪最大的80岁,最小的6岁。他们集体开饭,互相照顾,相处没两天就混熟了。前段还有很多人联系想来这里过年,结果因没有空床位而来不了。”
内蒙古的李先生来巴马已经70多天,他是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上看到宣传巴马的宣传片后,觉得很神奇,于是好奇地来巴马玩游。“本打算玩几天就回去,可是到巴马后感觉很好,空气新鲜,水很绿,刚住几天时间我就感觉身体比先前健壮、有精神。”李先生说,巴马的冬天没有北方寒冷,很适合过冬,所以他决定再住一段,而这一住他又不想走了。后来,他的几个亲戚知道情况后,也一起到巴马度假。现在,他们两家4口人就一起在巴马过春节,大家都觉得很愉快。
广东深圳的韩先生第一年到外地过年,他说:“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在哪过年都无所谓。我之所以选择到巴马过年,是因为这里空气好、水质好,利用春节假期在这里调养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身体一定有好处。”
来自贵阳市的李女士说:“以前年年在家过年,年年都是老面孔,年年都煮同样的饭菜,感觉有点单调,于是今年便打算到南方过年换换口味。这里的天气很暖和,虽然不能跟家人在一起过年,但跟其他几位好朋友出来旅游,又能够跟很多人一起过年,也觉得很有意思。”
“像在自己家一样”
来自广东省揭阳市的黄女士在坡月村延年山庄住,虽说是客人,但她却像在自己家一样,一会儿帮主人家洗菜,一群侯人春节不思归,聚在一起忙养身会儿又帮杀鸡,忙里忙外的。
侯人春节不思归,聚在一起忙养身
她说:“我在巴马住的这家女主人也姓黄,所以我特别开心,在这里就像住自己家一样舒坦,再说回老家过年因坐车时间太久,而过完年又要回这里疗养,来回一趟感觉太累。反正现在物产丰富了,在哪里过年都一样,干脆我叫家人一起来这里过年。”
也在延年山庄住、来自广东湛江的谌玲梅女士一家三口,春节期间每天都上网,通过网上与家人和亲戚朋友互送祝福语,让人感觉很温馨。她说:“过年虽是大节,但现在改革开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产丰富了,在哪里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年货。再说,现在的交通、通讯、网络都非常发达,想什么时候跟家人通话就什么时候通话,我们又是自己开车过来的,想去哪玩就去哪玩。这里还有很优美的垂钓环境,到河边钓鱼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平时我们可以跟东家吃饭,也可以自己煮饭吃,一家人非常开心,感觉很不错。”
来自辽宁的退休老人徐先生说:“这里的人很热情,很好客,有好吃的他们都会拿出来大家一起吃。我们虽然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地方口味,但在一起过年很融洽。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上海人爱吃汤圆,北方人爱吃饺子,这家的主人就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煮完汤圆包饺子,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很热闹又很和谐。”
“大家庭过年心暖和”
来自贵阳市的蒋女士说:“我们往年在老家过年时天气很冷,气温有时在零下10多摄氏度,有时甚至冻得
在巴马就像在家里一样
做不了年夜饭,更不用说拿手出来玩什么游戏了。今年到巴马过年,感觉很暖和,看电视时都不用穿大棉袄,闷了还可以找朋友打牌、玩麻将。”
到巴马过年和采访的《南国早报》女记者唐某,不仅到甲篆乡与“候鸟人”同吃同住同乐,同时还认了一位来自贵阳市的退休老人杨女士做临时干妈,一个临时家庭就这样在异地过上了2009年春节。杨女士说在贵阳有两幢私人房,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她已经不愁住、不愁吃也不愁穿。她说:“以前年年在老家过春节,感觉虽好,但天气太冷了。今年到巴马过春节,感觉除了天气暖和,人心也暖和。”
来自哈尔滨市的张先生说:“这里有的菜我们吃不惯,但是我们已集中来自北方的10多人,一起到集市上买年货,自己动手煮饭菜,只需东家提供场地。我们每天每人出两到三个菜,爱吃什么就煮什么,吃完饭还可以到百魔洞口吸吸氧气,打一打太极拳,大家庭很热闹。” 据了解,到巴马过春节的除了国内游客外,还有来自韩国首尔江南区的姜太录先生,来自日本亚洲宽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大谷龙司先生等8名外国友人。春节期间,他们还到巴马农村参加了中国传统年会,体会异国他乡浓浓的“年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