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20 13: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流大学的启示
1、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好的公民
美国为什么是一个超级大国?首先他是一个教育大国,而且也是教育强国,美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90%。而我们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1.4%增长到现在的23%,大学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万,世界第一,但还不是教育强国。
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好的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美国教育部门口写着“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教育是要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公民姓公,心中有民,学做真人。我感到今天的大学生对于如何做好公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研究历史的人曾说,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是很光彩的,很丰富的,但缺少了“公”这个字。我们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忠和孝,忠是对皇帝要忠,孝是对父母要孝,结果“公德”这个很大的空间被我们忽略掉了。
有人说上海很快就会超过香港,的确凭高楼大厦,有可能很快就会超过,但是教育的素质呢?公民的素质呢?对公德,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公民,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这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2、大学教育中“大爱”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文化内涵中重要的一点是大爱。笔者想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一下一流大学是如何爱老师、爱学生的。
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198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升为正教授后,九年间基本没发表文章。从大学校长到系主任,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管他在做什么。九年以后,他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特别成就奖,到此为止他是这一特别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
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30多年,但在他生病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温暖,他的家人和同事也对他无比关怀。三十年后,奇迹发生了,他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魅力!纳什教授的故事被写成小说《美丽的心灵》,拍成电影,拿了奥斯卡奖。所以有大师还必须有大爱,在一流大学应到处可见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特有的文化内涵!关心他的老师,给他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创造。
还有一位美籍华人杨祖佑教授,现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上任第一年和900多名教授吃了100多次午餐,他对人非常关心,把人才看作最珍贵的东西。结果他任期之内已有5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他还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坚持带研究生历时13年。
我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碰到一位老教授,他是学生的辅导员。我问他辅导了多少学生,他回答有160多个,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而更让我难以想象的是,他对每个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人家称他为“准父母”。这就是师生之间的爱。三千年前有哲人就说过:“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要在导师、家长、自己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火种在哪里,并把火种点燃了,才有成才的可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基本理念,关键是怎么发现这个才。
3、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观、做人方式和社会工作能力
耶鲁大学为什么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那么多领袖呢?他有一套爱学生的制度,即学习了英国的住宿学院制和导师制。耶鲁大学校长谦虚地说,“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住宿学院里组织的各种各样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社会工作是同样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是重要的“第二课堂”!总统、领袖式的人物都是从这些组织中培养出来的。
耶鲁大学的一个毕业生说,耶鲁大学给予他的不仅是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东西,还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做人方式、思考习惯等,这些对他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所有这些都不是某个人教给他的,而是存在于耶鲁大学文化的氛围中。“我们的世界应该因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为真理奋斗意味着接受精神文化,精神能丰富人的生活”。这样的一句话谁也没跟耶鲁大学的学生明确说过,可是这种精神却弥漫在校园之中,于是融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奔腾在校友的血液里。
4、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牛津大学有一句话:“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里的火把点燃”。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既不叫学院,也不叫大学,叫学校,我们最看不起的名字,却保留下来了,不愿意改,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它的校长在北京说过一句话:“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
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多少总统,而是使**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首先,他承认**哈佛大学的每一个人都是金子,他的任务就是让他们都发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办学思想也都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
只要一个人的头脑中的火种被点燃,不管他(她)读大学还是读高职,他(她)都能发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5、培养高学历人才不应是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博士。我们的人事制度也规定,获博士学位的工资待遇高于获硕士学位的。最近一个医生跟我讲,在医院如拿不到博士学位就站不住脚。同样,近来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也说了同样一句话:“很担心有一天会死在学生的手术台上!”(指那些只有博士学位,但无丰富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然而,在英国的医院,博士所占比例只有1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是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报考该院, 每5700名考生,只有一名被录取 (2005年的数据)。在现有的1185名学生中,有700名学生的目标是做医生(M.D. 即Medical Doctor),485 名学生的目标是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博士(Ph.D.,即Philosophic Doctor或 Doctor of Philosophy,统称哲学博士)。两者都是Doctor,但含义不同,目标也不同。前者译为医生,后者译为博士。两者无高低之分,但医生的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博士。一位资深护士的工资高于有博士学位的她的丈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某附属医院里,有博士学位约10人,不及医生的10%。在另外一个附属神经精神病医院,有精神病医生183人,心理学家(均有博士学位)122人,但几乎无人既是医生,又是博士。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国家,3688所高等院校中60%却是职业学校、社区学院,研究型大学只占3%;而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居然超过了美国,可高职学校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美国。与此同时,我国大学近些年来不断扩招,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大学。但是很多家长看不起高职,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国家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升格”为本科院校,以至高职院校逐年减少!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优化。高职与本科院校好似乐队中两种不同的乐器,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