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到老,学到老,给新手找了点资料,给老手加强理论。
浮漂的常见信号处理
基本的'调四目,钓二目'常见的浮漂12种反应及处理办法作一介绍,供初学者参考。
1)抛竿后,按理数秒钟后浮漂受铅坠重力影响会慢慢立直,但在应立直时还平浮躺着不动,这一般是小鱼在中上层接住钩饵(排除钩坠、钱被水草等搁住),应及时扬竿。
2)竿抛出后,浮漂在还末立直时就发现快速地向河心方向移位。这是中、上层鱼抢食而走的信号,且很可能是较大的草的、鳊鱼吞钩,应立即扬竿。
3)抛竿后,浮漂开始立直,自然慢慢下沉,但还未到稳定"钓二目"时就见漂尾上、下跳动。这种信号反应是鱼在中下层咬钩。处理办法:一是在浮漂短促有力下顿的瞬间扬竿。二是见漂尾回升数目不再上浮(停顿)时扬竿。
4)浮漂稳定露出水面二目,但突然下沉不见。大多数不是鱼咬钩信号,而是鱼的身体、尾巴擦到鱼线所致。如果在风浪中垂钓,这种信号也有可能表示鱼知食。处理办法是可稍等1~2秒钟,若不见浮漂冒出水面,即扬竿。
5)浮漂立直,漂尾露出水面稳定二目,不时冉冉升为三目或目半后又缓慢沉到二 目。这是鱼在钩饵周围吃食、活动索引 起水流水压变化,不是鱼儿咬钩,不可扬 竿。但 说明这时浮漂 感觉好,很敏感。
6)浮漂稳定"钓二目"时,先发现徐徐上升一目左右,而后短促有号.应在见浮漂缓慢上升 时,作好扬竿准备,当浮漂短促有力下沉 的瞬间即 扬竿。
7)抛竿后,浮漂立直稳定钓二目,只见慢慢上升至三目,但在上升还未停顿时又有短促有力下沉的信号出现。这很可能是两条鱼分别先后咬双钩饵,应在短促有力下沉时迅速扬竿,往往一竿上双鱼。人门后,有经验的钓手可专门钓双鱼。
8)浮漂稳定钓二目时,未见正常"下顿"信号,漂尾徐徐上升到三目、四目,直到上升停顿。这大部分是鱼咬钩信号,不管其上升至几目,只要认定上升已停顿即扬竿。但要注意,钓者应有耐心,浮漂还在上升时不要扬竿。
9)浮漂稳定约二目,只见慢慢露一目或全部沉入水中,但不是短促下沉。而后又渐渐回升到二目。这是"假信号"不是咬钩真信号。常是由于母线本压入水中,受风力影响牵压浮漂;或因水有缓流使浮漂不稳定。此时不要扬竿,应设法把母线压入水中等稳定浮漂。
10) 抛竿后,副漂下沉到两目,又缓缓升到三目或四目,这共有三种情况:一是双钩上的饵化掉一个粉饵,漂 会露三目;二是双钩上的二粒粉饵都已化教完,漂露四;三是小鱼来吃饵,但只是顶在口上,吃不进嘴里。处理的办法是将竿 子稍向身边移动20厘米左右,将浮漂压入水中。移位漂下压入水后又回到露四目,说明双钩已 无饵,应起竿重新装食;如移动时发现浮漂有短促有力下沉的信号, 说明鱼已吞约,应迅速扬竿。
11)抛竿后,浮漂立直下沉,但一直沉不到二目,而在四目,也不见上浮或移位。这可能是 饵料太松软,已在下沉过程中化散掉;或下沉时被鱼咬掉(常见于有风浪环境);也 有可能因池底不平造成。处理的办法是轻轻后移一下浮漂,将漂压至露二目,如一忽 儿又回到四目,则应起竿装食,再抛竿。
12)浮漂在稳定钓二目时,不见上下浮动,而是不断左右慢慢摇摆,时而为漂尾小幅度抖 动。这不是鱼儿咬钩的信号。前者是鱼在水体中下层游动、觅食引起水流、水压变化 影响到悬坠移位带动浮漂出现的信号;后者则是上层的小鱼在戏线、戏漂,均不可扬竿。
看漂:
提竿早了,鱼儿还没有吞饵进口,提竿晚了,鱼儿已吐饵出口。只有当鱼儿吞饵入口,欲吐未吐一刹那,才是提竿的最佳时机,命中率最高。
就是从各种漂相中找出鱼进口的动作,好象只要细心地从浮标上找出小动作,比用什么饵更为重要(从浮标上能看出饵 )
下列情况下,就是鱼吞饵的信号,应及时提竿
浮漂上下跳动几下扣逐渐下沉或上升
浮漂稍有下沉,随后便轻微地连续抖动
漂尾倾斜状被拖入水中
浮漂向下有力地一顿
浮漂较快地上下抖动,幅度在二目左右。
浮漂较快地向上冒出三目以上。
1、送漂
浮漂先是上下抖动,继而垂直上升,幅度1~15厘米,尔扣停止不动。幅度在3厘米以内的为小送漂(小送漂往往出现在深水钓底,由于水线较长浮漂反应慢);幅度超过3厘米的为大送漂;若浮漂送出水面呈倾斜状而停止不动为斜送漂;呈平躺状态为倒漂。应及时提竿。
一般情况下,抖动速度快但幅度小的多半是小鲫鱼;抖动速度缓慢,只轻轻几下,漂就被送起的多为大鲫鱼;而浮漂上升缓慢沉稳者,则是鲤鱼所为。
2、黑漂(也叫闷漂)
浮漂先是上下点动,接着很快下沉,没于水中不再浮出。出现黑漂一般是在水深超过1。2米,鲤鱼常出现,鲫鱼有时也出现。黑漂是提竿的最佳时机。
3、斜移漂
浮漂先呈点动状,紧接着沿水面一边倾斜移动,一边缓慢下沉,但漂体并不完全没入水中。
4、平移漂
浮漂上下抖动之后,既不上升,也不下沉,而是沿水面平行地缓慢移动。这种情况表明鱼吞食饵钩后原地打转,或缓慢前后划行,应及时提竿。
5、反复漂
浮漂连续上下抖动,或左右颠动,忽而上浮,忽而下沉,这种反复不定的漂态,是鱼吞钩后,牵动鱼线造成的,也是提竿的好时机。
7、闹漂
浮漂时快时慢,毫无规则地出现各式各样的漂态。这是小杂鱼啄食,啃食所为,应采取措施予以驱赶。
下面几种情况,鱼并未吞钩,不应急于提竿。
浮漂只是轻微地晃动,既不升也不沉,
浮漂少许上升或下降,幅度很小,而后便停止不动。
浮漂上下轻微跳动,幅度很小。
浮漂动了一下便停止。
漂态很复杂,因为除了鱼吃饵动作这一主要因素外,水的深浅、脑线长短、水底地形、饵种类、漂坠匹配、鱼的大小和种类以及气象与气候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漂态产生影响。
素饵钓提竿宜早;荤饵宜晚。
早或晚提竿。
压线以调整浮漂。
浮漂动作的学问
漆有光
以传统钓法钓鲫鱼,是在浮漂送起时抬竿;而采用台湾钓法钓鲫鱼,则是在浮漂下沉时抬竿。为什么有这样明显的差别呢?道理很
简单:这是由于两种钓法的对漂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传统钓法对漂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铅坠落底,子线及钩平躺在水底,鱼吃饵后抬头上游,将铅坠带起,于是出现漂子上浮的现象。而
台湾钓法对漂的最大特点是铅坠不落底,仅钩落底。鱼吞饵的一瞬间浮漂即可能出现反应,接着鱼抬头上游时牵动子线使其形成一
个弧状。由于在子线形成弧状的过程中会受到水的阻力,因而使得从铅坠到主线受到向下的力,于是便出现浮漂下沉的现象。若此
时仍不抬竿,接着多半会出现浮漂被送出水面的情况,这就与传统钓法有些相似了。比较两种钓法浮漂的反应情况,显然是台湾钓
法浮漂的信号更早,因而台钓的灵敏度比传统钓法高。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比较出那种钓法好,而是要通过不同钓
法浮漂发生反应的原理,掌握各种对漂方式与浮漂动作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喜欢台钩的人都知道,这种钓法的对漂方
式经常有许多变化,如对敏钓敏、对敏钓钝等等。这些变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应付各种不同的鱼情。那么怎样根据不同的鱼情来
选择相应的对漂方法呢?这个问题初看之下似乎高深莫测,其实,当你了解了各种对漂方法的不同功能后,选择钓法并不十分困难
。不同的对漂方式,鱼吃饵时浮漂的动作明显不同。因此,要想掌握各种钓法,就必须了解对漂方式的变化与浮漂动作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还可以在垂钓时通过浮漂的动作来检验对漂的效果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台钓中对漂的变化共有
四种方式:对敏钓敏、对敏钓钝、对钝钓敏、对钝钓钝。由于这些名称早已为广大垂钓爱好者所接受,因此我们不必去讨论各种名
称的说法是否贴切,只要尽量去理解就是了。上述四种对漂方式中,"敏"的概念本应是指灵敏,但必须相对理解才算准确。"钝
"也同样如此。对的目数较高即为"对敏";对的目数较低即为"对钝";钓的目数较高为"钓钝";钓的目数较低是"钓敏"。
这些都是相对标准的"对4钓2"而言。举例来说,对3钓1和对1钓1都算是对钝钓敏。前者的灵敏度略高于标准的对4钓2;后者的灵
敏度则大大低于对4钓2。因此,无论如何变化,对与钓的差越大,线组的灵敏度就越高。鱼吃饵浮漂动作的不同,基本上可以说仅
仅与线组的灵敏度若直接关系。抛开线组上各部件质量好坏不谈,其灵敏度取决于对漂的方式,反应在浮漂的动作上。线组的质量
越好,反应的准确度也就越高。当线组质量差时,便不可能达到较高的灵敏度。那么,灵敏度不同在浮漂的动作上会出现怎样的变
化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浮漂的"标准动作"。当然,所谓标准动作往往是理想化的,实际垂钓中不总是能够达
到的。当两子线基本垂直,下钩完全落底,上钩微微贴底,且鱼正常吃饵时,浮漂首先上浮一点(大约2-3毫米),这是由于饵料
被鱼吞进,线组略有失重的原因造成。随后便会出现浮漂下沉半目至1目的动作,这是鱼吃饵后抬头上游所至。当在此基础上再增加
灵敏度时浮漂的第一动作较乱,可能是轻轻的一抖,或微顿,或上浮一点等等,随后还是一个明显的下沉,但幅度更小一些。如果
灵敏度低于正常标准,浮漂的第一动作便不再出现,只有一个明显的下沉,且下沉的幅度较大。着灵敏度过低,便连下沉的动作也
没有了,只能等待漂子上浮时才行,这就和传统钓法一样了。在了解了这些现象后,便不难将各种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线组灵敏
度很高时,可以及时得到鱼吃饵的信号,但浮漂的动作不够明显,并且灵敏度高必然对鱼吃食的干扰大。这种钓法在鱼吃食很轻,
又不爱动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若灵敏度不够,鱼吃食的轻微动作便得不到漂的反应。再比如水底淤泥很厚,且表层暄松时,应采
用对敏钓敏的方法,让两钩近乎离底,这样可防止钓饵没人暄泥中。当鱼情很乱,尤其是闹小鱼时,便应降低灵敏度,否则漂一动
就抬竿经常抬空。降低灵敏度后可将小鱼啄食的信号排除,一旦漂下沉便是鱼正常吃食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观察漂的
动作还可以从漂的立水开始。以正常的对4钓2为例,饵抛入水中后漂开始立起,之后在4-5目时有一个停顿,然后再慢慢下降到2目
的位置。其中的停顿是铅坠已将大线拉直的信号,此时带饵的钩还飘在坠的侧前方。待钩与大线垂直后,钩及饵的重量还可将漂尾
坠下2目左右。从漂尾刚刚立直,到被钩及饵坠下2目这段时间,往往也是鱼吃饵的黄金时机。这时若有鱼吃饵,漂的动作经常是下
降的速度突然加快;也可能是到了该下降的时候还不下降。因此熟悉浮漂到位的正常动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旦这个动作过程中出
现异常,便有可能是鱼吃食的信号。对于钓鲫高手来说,应能从浮漂的动作上推测出线组灵敏度的状况。比如一开始灵敏度很高,
但在半小时后浮漂不再有高灵敏度的动作,这可能是由于漂吃水后浮力降低的原因造成。总之,熟悉浮漂在各种情况下的正常动作
,对于了解鱼情、调整钓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钓技的一项重要的课程。
浮标的各种语言。
程宁
一、浮标的自身语言
抛钩后,坠在下沉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用于浮标的反应有三种。
1、随坠的下沉浮标向前滑行;
2、受风线牵制浮标横卧水面;
3、铅坠入水后以900C弧线的轨迹运行,这一过程受铅坠位移的影响会出现:(1)、浮标翻起,(2)浮标站直,(3)浮标停顿,(4)浮标缓降,(5)浮标加速下降,(6)浮标回升。在发生鱼讯之前的浮标反应大致有这三种,将它称为"语言"是因为流线形浮标的运动方式可以用格式化进行规范。
二、浮标的鱼讯语言
看程宁钓鱼,有的人会觉得奇怪,浮标站直,呆着不动,他就扬竿中鱼了;浮标快速下沉,该扬竿了,他却没有反应,时机的把握似乎不在乎浮标的动作幅度,而是一种理念。浮标的作用是传递信号,程宁把鱼作用钓饵产生的浮标反应称为“鱼讯语言”,并在实践中发现浮标自身语言也不是孤立的,受鱼情影响,浮标的自身语言常常同鱼讯语言交织在一起,成为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特殊现象,而这正是令一般钓手困惑、烦恼的主要方面。
1、降讯语言。程宁将铅坠入水后浮标在不同运动状态中出现非自身语言的异常表现分析得很细,他说:在连续抛钩中必须正确把握铅坠入水至起呈斜插状的都应理解为鱼讯,特别是草鱼、鳊鱼和白鲦鱼较多的水域,浮标该翻不翻就是鱼讯。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浮标欲站不直,或站直后出现摇晃和过了停顿时间不肯下降等,都是上层游鱼抢钩的表现。当浮标按900C弧线轨迹运行到450C位置后,其继续向浮标垂直方向运动又会出现停顿处长、提前加速、突然下挫、回升摇晃、大幅反弹等鱼讯。这类在浮标运动中出现的鱼讯称为"浮标的降讯语言",其中以缓降阶段出现的信号异常最为真实,可称"截杀",中鱼率最高。然而,因钓饵大小、软硬与鱼的口型有时并不完全吻合,以及水底洄流的存在,此类鱼讯有许多是拉不上鱼来的。什么信号扬竿,什么信号放弃,只能从施钓过程中去摸索,硬要给个标准是不现实的。
2、定讯语言。经过一系列运动过程后,浮标稳定于设定的钓目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鱼讯有:标尖上升、颠簸、摇晃、停顿、略略浮起、有力下顿等。仔细分辨,我们还会发现,有些信号出现之前有或明或暗的预警动作,从这一个动作可以推断下一个更大的动作。将之称为钓技精髓就是如何判断和把握这些信号,提高扬竿的中鱼率。对此程宁认为,每个钓手对鱼讯的把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甲能精确判断猾口小鲫鱼微弱得只有半目的鱼讯,是因为他平时训练和接触这类鱼的机会多。我们不可能要求广东钓手用对付罗非鱼养成的鱼讯判断标准去争取钓幼鲫的好成绩;反之,北方钓手在钓幼鲫上积累的鱼讯经验到了广东也会失灵。但是,作为钓技基本功的定讯语言中的"难以读懂"有些是钓组匹配不合理造成的,如标尖老是哆嗦就应该到浮标和线组上去寻原因;已经钓灵了,可标尖的动作只有半目下沉,调得再灵也是如此,问题就是鱼了,这是猾口小鲫鱼吸饵的基本形态,非软饵细线小钩不人有好成绩。
3、次降语言。传统钓技在坠钩平底钓组上有一项"引钓"技术,即鱼聚窝而对钓饵缺乏兴趣时,不防将钩稍稍提起一点,到钩重新坠下鱼就咬钩了。程宁认为:悬坠钓法可以从传统钓技中汲取养料。他对抛钩后压水产生的咬钩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从中提炼出浮标的次降语言。两钩定位后浮标长时间没有反应,至一饵溶化标尖升起2目的过程中人出现下挫,扬竿中鱼;标尖显示两饵完全溶化,提钩重新装饵,抛出后压水,竿还在前推中标尖就迅速上升,扬竿的中鱼率达到90%,抛钩后不压水鱼就不咬;用软饵时怕压水会将饵抖散,然而在下钩触底,上钩继续下行的过程中标尖又会突然停住,扬竿有鱼,如果此时不扬竿,到两钩静止就没有鱼咬钩了。以包括压水在内的人为动作造成两钩的间歇性不稳定状态,可以得到标尖上升、上升复下挫、上升骤停、加速下沉等不同的鱼讯。它是在水温、气压悄悄变化而大多数钓手还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争取更多咬钩机会的积极措施。
在高高捧起“钓王杯”之后,程宁已很少参加钓鱼比赛,但他操练的京钓程式和在宁静中专心钓技、钓术的研究,热心为钓友释疑解难,使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鱼汛是怎样产生的
上海 王凯福
鱼类摄食的方式各异,我们现在钓到的大多是以吸来完成摄食的鱼种,如卿、鲤、草、青、鲢等等。
鲫鱼利用鱼鳃肌肉的力量进行张合,对水产生压力,使水在吸的作用下流入口腔又从鳃排出,食物被鳃丝阻挡留在口中,合味则下咽
,不合就吐出来,吸食时饵运动到口腔的路线是笔直的。观察鲫鱼的吻端可以发现,上下颌基本平齐。所以,它要摄食沉积在底泥表面
的食物必须采取俯角,使食物、嘴和身体处于同一直线上,才能方便轻松地吸食。食物入口后,鲫鱼会自觉调整身体位置,继尔离开
。于是,吸食、调位、离开构成浮标反应的摄食过程。
这三个顺序概括了鱼类摄食的基本形态,但在不同钓法产生的鱼讯又有很大差异。
以散子漂卧钩底钓为例,在俯角角度相同的情况下,鱼的吻端与饵的距离大于饵坠距离时,鱼的吸食会使饵拖着坠一起运动,漂因坠的
运动而出现下沉。饵入口,鱼调整身体位置时坠留在嘴外,则随鱼身放平坠的离底会因自身重力使它向下方垂点运动,然而坠重因脑
线与钩的连接把负重转嫁给了鱼嘴,浮子被解放了,开始上浮。如果鱼嘴离底的高度小于钩坠的连线长度,坠的重新落底不会对鱼嘴
构成负担,这时浮子有一沉一浮的点动。鱼吸食后调整体位的第一个动作是抬头沉尾,此时若鱼嘴离底高度大于钩间脑线坠的长度
,坠被拖着离开水底,浮子会徐徐向上
抬起,送漂提竿十拿九稳。
鳊鱼的口型与鲫鱼相似,但扁且高的体型使它在吸食后的抬头调位幅度大大高于鲫鱼,所以鳊鱼的送漂更甚于鲫鱼。鲤鱼的嘴形特点
是上颌盖过下颌,由此而有摄食底饵的便利,只须很小的俯角就能将饵吸入。另外,它又有游动拱食的习性,一边摄食一边前行。在
浮子出现黑漂就是饵拖着坠,坠拖浮子移动的结果。草鱼体长嘴大,上颌虽不及鲤鱼那么突出,但下颌肌肉收缩有力,能产生足够的吸
力,吸食距离比鲤鱼远得多。尤其是在争食时吸力之大在饵的运动过程中就有了浮子反应,而此时钩尚未入口。接着,钩**口腔还
有一个将饵推向咽部的过程,如果只看到浮子的运动急于扬竿则很可能钩还未入口。
鲤鱼、草鱼等大型鱼类的吸食也会调整体位,所以浮子上浮并非鲫鱼和鳊鱼的"专利",只是它们的调整比较缓慢而已,反应在浮子
上的幅度和上浮速度不及鳊、鲫那么明显罢了。用散子浮标底钓都以浮子上浮为扬牢时机,其抓住的正是鱼将钩完全吸入后作体位
调整的关键时段。相比之下,浮子一沉一浮也有一定上钩率和钓鲫视黑漂扬竿得失参半就容易理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