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46|回复: 1

沈文裕印象记及央视CCTV钢琴大赛参赛始末(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7 18: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文裕印象记及央视CCTV钢琴大赛参赛始末(中)   

参赛,还是不参?(中)

参赛,还是不参?这是一个问题。对沈文裕来说,尤其是个问题。

自从2005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摆在桌面上。十六岁就拿了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钢琴大赛的银奖,十八岁又拿了美国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沈文裕似乎早已蜚声国际琴坛,可为什么沈文裕仍然没有在他的钢琴演奏事业杀出一条坦途,还需要一次一次地去参赛和碰壁?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让人深味的问题。

对于沈文裕的参赛,钢琴界的业内人士几乎是众口一辞的反对。这些反对的声音包括香港的张五常先生,我提到他,是因为出于对天才的珍惜,他曾特地写了篇文章《沈文裕千万不要再比赛了》,文章里说沈文裕“继续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彷佛要打遍天下无敌手。我想,一个天才往往有蠢才的另一面,沈文裕还要继续参加比赛,是反映他的‘蠢才’那面了”。这种看法几乎是所有人的看法,一开始,很多人出于好心还是力劝沈文裕不要去参赛,但这个不听劝的沈文裕仍然一次次出现在赛场上而且一次次碰壁,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沈文裕到底为何要这么做?莫非这个天才真的如人所言,还是个“蠢才”,“脑残”,抑或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认识沈文裕之前,我也非常认同张五常先生的说法,和所有真正关心沈文裕的人一样,我觉得他不应该再去参赛,尤其是在经历过几次参赛被拒之门外后——克莱本大赛沈文裕落选,上海国际钢琴比赛落选,巴西国际钢琴大赛落选(那次落选引起了国际乐评媒体界的掀然大波,很多国家的乐评媒体争相报道为沈文裕大鸣不平),前不久老柴大赛再次落选……还几次虽然没有落选,但形势也相当不妙——香港国际钢琴大赛上只拿了第二名,深圳国际钢琴大赛上拿了第三名,厦门国际钢琴比赛,沈文裕甚至连决赛都没有**。难道沈文裕的教训还没吸取够吗?文裕的人生整个地陷入僵局,似乎这都应归根于文裕的参赛。

我相信,所有这些建议沈文裕不要再参赛的人都是真正关心沈文裕的人,因为谁都知道,钢琴不像跑步,没有硬性的标准,很多东西并不客观,纵然你天赋再高,也不可能打动所有评委,把所有奖项收入囊中。另外,也有许多评委觉得,你沈文裕已经拿了这么多国际大奖了,完全没必要再来与后起之秀争夺奖项。而劝他别去参赛最重要的理由是,人一旦拥有声名,就容易被声名所累,再也输不起,就像刘翔,一旦拿了第一名,再拿第二就可能要挨国人骂一样,一个成功过的人,绝对不愿意再冒失败的危险,一旦失败,有可能会结束过去的辉煌,把自己推向最尴尬的处境。文裕和他的家人,比谁都更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不想再面临失败,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别再去参赛——有那两顶桂冠,足够沈文裕在钢琴圈内混日子了。

如果沈文裕是为了名次而去参赛,那么,所有这些观点再正确不过。但认识文裕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拿到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大赛冠军之后不久,沈文裕结束了在德国近八年的生活,结束了汉诺威的学习,在一片惋惜声中,他回到了中国,开始了他职业演奏家的生涯。这一步如此深思熟虑却又如此草率,文裕和他的家人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古典音乐市场并不完全成熟,经纪市场更不成熟,想要找到合适的演出机会和合适的经纪公司,比登天还难。回国后的沈文裕沉寂了近乎两年,很少的演出机会,只能在家练琴,教教学生,虽然琴艺上突飞猛进,可是,能上舞台的机会却少之又少。

肖先生着急了,归国这个决定,虽然和儿子商量过,全家人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如果真的由耽误了儿子的前程,自己是无法承担这个后果的。肖先生深知,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的大门,仍然向文裕敞开,橄榄枝不断递来,不断有声音要求他到国外学习和发展,包括文裕的恩师卡沫林教授,也仍然希望文裕能回到德国,因为那才是古典音乐的真正土壤。肖先生预想到了一切,如果这场战役输了,那么,最坏的结果就是回去。但他们不甘心。十几年来,为了儿子的钢琴学习,肖先生和涂女士不仅放弃了所有事业,还忍受了将近八年的夫妻分离与骨肉分离。八年来,文裕和母亲在异国他乡忍受着种种生活的不便和思乡情怀,而父亲则承受着一个人的孤独。文裕渴望回家,渴望一家人团聚,渴望在自己热爱的中国发展自己的演奏事业。文裕的父母都是最典型的川人,有着川人的梗直和绝不服输的精神,既然回来了,他们只能勇往直前走下去。

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我,他认为沈文裕之所以未能在国内成就大气候,主要有两点,第一,沈文裕太狂了,谁都不放在眼里;第二,他的家人不会处理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一课。就我所看到的,文裕的“狂”,一方面来源于他对钢琴的绝对自信,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很多人对他的曲解。文裕告诉我,自己从小就不是一个会说话会讨人欢喜的孩子,他跟我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家里有客人来了,虽然心里是很喜欢的,但是嘴里问出的话却是,你怎么来了啊?客人在家里住下来了,文裕心里恋恋不舍,盼着客人能多住几天,很想知道客人的归期,于是又问客人,你啥时候走啊?对这点我深有体会,第一次去文裕家的时候,他弹完一首曲子后,便质疑地问我,你能听懂吗?一句话就把我给噎脸红了,之后文裕的母亲批评他,有你这么问的吗?也太不会说话了。但正是这样一个直接而坦率的沈文裕,把我深深打动。

然而,也是这个不会说话的文裕,被人揪住太多语言的小辫子。文裕一直很羡慕郎朗的口才,曾对记者说,郎朗技术挺好,口才也很好,他的口才就算是上春晚演小品都不会差,结果媒体报导的新闻的标题成了“沈文裕建议郎朗上春晚演小品”。关于沈文裕的“狂”,就这样,越来越被放大,越来越被流传。我们怎能去要求一个天才,成为我们世人眼中的完人?沈文裕音乐的纯净,就来源于他在生活上的纯净,他透明而梗直,他批判而理性,他了解人性,却学不会圆滑。他不会曲意逢迎,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别人开心。但他最不明白的是,对一个钢琴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弹好钢琴更重要?面对种种谣言,沈文裕学会了缄默。

遭受更多非议的,是文裕的家人。这些年来,他们力图保护文裕的纯净,保证文裕有更多的练琴时间,他们努力呵护儿子,不让他直接去面对外界的种种传闻和流言。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却成了他们在约束文裕,不考虑儿子的发展,把文裕当成了摇钱树。三年来,文裕的父母一直在苦苦寻求能够真正爱护沈文裕,能够尊重艺术家个性,能够给予沈文裕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发展空间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放心把儿子的前途命运交付。但文裕父母的良苦用心却不被理解,反而被视为文裕演奏事业的绊脚石。其间也有不少经纪公司和文裕联系过,但许多公司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文裕要离开家庭,必须独立。文裕觉得这要求有些荒唐,他说,我的父母为了我,牺牲了一切,我回国来,就是为了全家人能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对于种种流言蜚语,文裕的父母不想去解释什么,为了文裕,他们甘愿承担一切骂名。沈文裕曾笑着对我说,钢琴圈内,我的爸爸是出了名的坏爸爸。这个坏爸爸的名声是如何落下的呢?话说2005年肖先生刚学会上网,这一上网,他整个儿就傻眼了,网络关于沈文裕的流言早已纷纷扬扬,说文裕与老师卡沫林闹翻,说文裕是被汉诺威音乐学校开除,说文裕在德国被诊断有精神病所以才回国……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这些流言不断地被人重复着,这对儿子的前途命运,绝对有着致命的影响。焦急的肖先生与网友们在网上展开了论战。古典音乐这个市场毕竟很小,除了部分圈内人,大部分人对沈文裕知之甚少,尽管肖先生拿出了当年的文学青年的激情,但对儿子的辩护还是显得如此势单力薄,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努力,在众人眼里越发显得荒谬可笑。

肖先生的努力开始让许多人关注到文裕的命运,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产生了误会。网上许多人批评文裕家人的自我炒作,可是谁又认真思索过这位父亲焦虑的呐喊与呼吁?十数年来他潜心地学习研究,对于钢琴,他从完全不懂到现在的如数家珍。他越来越深信儿子在钢琴上的天赋过人,他认为,这种天赋应该被我们这个时代所珍惜而不是践踏,他更相信,文裕在钢琴上的特殊才能应该被我们国人所看到,因为文裕在国外的每一场演出,都为我们中国人赢回了足够的尊严和体面,他完全没有理由遭受这样的攻击和非议,他本应该是我们民族和我们国家的骄傲!肖先生仍然记得这一幕,2005年,文裕回国前夕,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了一场演出,演出前著名乐评人霍尔维茵闻风赶来,当听说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国人就是沈文裕的父亲之后,他赶紧后退三步,脱下了鸭舌帽,朝肖先生深深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又走到他面前,紧紧握手,说:我要感谢您为世界带来这样一位了不起的钢琴天才。这次事件让肖先生深深意识到,文裕所能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荣誉,也应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荣誉。

对于网络的这一切,沈文裕几乎一无所知。他潜心在钢琴的世界里。外界的风风雨雨,干扰不了他的琴声。但他需要交流,他需要弹琴给大家听。是的,所有的人都在劝沈文裕不要参赛,可是,谁来给他更多的演出机会?
在为文裕做官方网站的过程中,我让他填写了一份个人档案,其中有一栏是你最想去的地方,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演出的舞台。他太需要舞台。他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渴望着舞台。沈文裕说,我比赛,不是为了拿名次,只是因为我需要这个舞台。他说,我从来不介意失败,有输有赢人生才有乐趣。成也好,败也好,沈文裕坚持站上这个舞台,他热爱弹琴,他渴望听众,他需要知音。他只能用他招牌式的笑容,来应对每一次失败。对于所有的讥讽和谩骂,他很委屈:我想知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只是想弹琴给大家听。我仿佛看到他,顶着“脑残”的骂名,在流言的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

为什么我们不能宽容这样一个想弹琴的年轻钢琴家?每一场演出,每一场比赛,能收获几个喜欢他音乐的人,这对沈文裕来说已经够了。文裕说,参赛是为了告诉世界,我存在,我来了。我想,他已经做到了。
在南昌,一位钢琴教授对我说,沈文裕让他真正大开眼界。
在南京,南艺的键盘系主任徐军教授对我说,他曾在周铿教授的推荐下,专程从南京到苏州去听沈文裕的现场音乐会,他说,国内现在真正在弹琴的人并不多,但沈文裕是其中一个。
在深圳,一位钢琴老师对我说,虽说深圳国际钢琴比赛上沈文裕只拿了第三名,可她周围的朋友们都说,沈文裕本该拿第一名。
在厦门,一位音乐界的权威人士对我说,厦门国际钢琴比赛,沈文裕完全有实力竞争第一名,但居然没**决赛,我们在座的都为他鸣不平。
……
还有很多。参赛给沈文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评价,却也带来了更多的知音。
沈文裕是幸运的,他越来越多地被人看到,通过一次次演出和参赛,他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良师益友,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沈文裕是幸运的,许多爱护他才能的大师也都向他伸出了手。他曾在刘建平老师,郑大昕老师,豪尔老师,卡沫林老师的关爱呵护指点下迅速成长……2008年初,刘诗昆又将文裕收为弟子,亲自授课,还在媒体前夸起自己的这位爱徒;还是在文裕少年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的周广仁先生就一直在关注并帮助他,一次次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2008年正式将文裕收为弟子。文裕不止一次向我提到,在周先生那里,他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德行,他对我说,周先生的为人,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舞台,是文裕的梦想的终点站。
而这一次, 沈文裕,众目睽睽之下,你还敢站上央视这个舞台吗?
发表于 2009-1-7 22: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2 21:52 , Processed in 0.0386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