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07|回复: 3

别让媒体的“有奖竞猜”成为“虚假互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9 14: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让媒体的“有奖竞猜”成为“虚假互动”








  许多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居然成了福州某广播频道有奖竞猜的题目,并开出了好几百元的现金重奖。更令人意外的是,一群“热心听众”居然接二连三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与此同时奖金数额不断增加。然而,如果你真的拨打电话去回答问题,却会发现,不但拿不到奖金,反而会赔进去大笔电话费。(《海峡都市报》12月3日)

  疑似“弱智”的提问,为何总有那么多“热心听众”一再答错?原来,这正是节目制作者的高明所在:让那些早已跃跃欲试的听众,纷纷急不可耐地拿起电话或手机,不断拨打竞猜热线。而业内人士透露,时下好些广播电台有奖竞猜节目都是假互动的陷阱。电台把某个频道的时段外包给网络公司,其他全部操作都是由网络公司的客服中心完成。节目大多是事先录好的,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滴”的一声接通后,便是连绵不绝的音乐声,怎么都接不到主持人那儿。

  如果不是耳目闭塞,人们自然还能发现,不仅仅是电台节目,一些电视有奖竞猜游戏,同样有着成为“吸费陷阱”的猫儿腻。譬如电视台录制一档节目可能要重播多次,但有的上面要求观众互动发短信的信息却一直有,观众若不注意是重播,发了短信也白发。一条竞猜短信费用少则5角,多则2元,是平常短信的5至20倍,对一个消费者来说不算什么,但互动短信发送数量越多,活动组织赚取的信息费也就越多。

  “有奖竞猜”绝不允许成为媒体互动游戏的“三聚氰胺”。否则,一来是对公众合法权益的侵害,二来更会损害到媒体自身的公正和公信力。这是一个新词极易催化产生和迅速传播的时代,笔者担心,当许多地方的有奖竞猜,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个个成了骗一把再说的“虚假互动”和“敛财游戏”后,屡屡上当的公众,会不会很快推广出一个“你很有奖竞猜”的流行语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是最需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始终维护好自身诚信形象的。不然,其所担负的社会监督的公器地位与使命,就会受到质疑和损毁。这方面,即便在西方社会,同样也不敢随意越雷池半步。前年,老牌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一档有奖抢答节目播出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致使不能选出获奖观众。这时,制作方临时找到一个同父母访问演播室的小女孩,要她冒充抢答成功者,并要她说“从伦敦打来电话”。这事虽然只是一个应急性的“谎报获奖”,但东窗事发被人揭露后,BBC还是被媒体监管机构英国电信局判以了5万英镑的重罚。

  “你很有奖竞猜”的新词是否会流行开来?这是一个疑问,但更应看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警醒。


                                                                                          《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于 2008-12-11 11: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大家小心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1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流行这,想着是毛到人哩,半年还怪坑人哩。   
我听过河南交通电台和偃师广播电台都有这类节目。它出一个题,比如:我国著名的110米跨栏运动员是谁?下面打进来电话的回答依次是:姚明、王治郅、孙悦。。。等,就是不说刘翔,天哪,地球人都知道的,你电台主持人偏偏接听到的都是错误答案。如此这般,不一而足,拿广大听众开涮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1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都是骗人的把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1 14:55 , Processed in 0.0352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