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483|回复: 0

[转帖]中国民间组织治理和发展五题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08-11-25 15:13:24 |阅读模式
徐永光
2008年10月

按:
    徐永光应《环球慈善》杂志之约,漫谈中国非营利组织追求卓越的"根本道理"——生命之根,立身之本、经营之道和发展之理,以及非公募基金会的治理问题。五篇文章涉及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一些带有基础性、方向性的问题,在此“打包推销”。

非营利组织(NPO)生产什么?

    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位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到迪斯尼乐园谋职,被录用为清洁工,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还要参加2个月的业务培训才有资格上岗。培训什么?首先要把你变成乐园的活地图,不仅要掌握各个景点设施的功能方位,还要准确说出距离米数;接着要学会熟练使用全世界几十种牌子的照相机、录像机,要拍出游客满意的影像;扫地有三种不同的工具,距离游客15米必须停止清扫;要学会给婴儿换尿布而且随身带着尿不湿……他讲了一件事,一位妈妈被通知到临时托儿所领回走失的孩子,当她看到孩子躺在米奇叔叔怀里,一边吃着薯条,一边看着木偶剧嘎嘎大笑的样子时,破涕为笑道:在迪斯尼乐园,连丢了孩子都是快乐的经历。
    这位留学生最后懂得了做一名迪斯尼的"全能"清洁工不容易而且光荣,因为迪斯尼是给人们生产快乐的。
    这个故事让我沉思:非营利组织生产什么?思考的结果是:生产信任。
    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没有政府的权力;非营利组织不是企业,自己并不生财;它的生存和发展只能依赖社会的信任,得到社会的支持。“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期待远高于对企业的期待……当非营利组织被认为表现不负责任或在道德上有问题的时候,公众的反应会非常迅速:产生背叛感,破坏信任”——这是一位美国学者说的。我在中国青基会经常告诫大家:“希望工程的捐款倾注了千千万万人的情感和期望,如果出现贪污腐败,捐款人每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把我们淹死!”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这碗饭并不好吃。十多年前,我曾总结过希望工程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制度和内部管理的“八大隐患”。从事希望工程,一边是“八大隐患”像幽灵一样在你身边徘徊,一边是公众要求你万无一失,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天堂和地狱间走钢丝。希望工程曾因香港《壹周刊》抹黑而陷入困境,但我自信地对香港《明报》记者说:“希望工程决不会被别人打倒,只会被自己打倒”。为了捍卫清白,中国青基会在香港打了历时6年的官司,终获胜诉。香港高等法院钟安德大法官在判词中写道:“本庭相信徐先生及杨先生(青基会两证人)的证词在有关责任方面是完全可靠及可信的”,英文判词: Truthful and reliable。
    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的成长风险在所难免,无论如何,道德风险必须是零。因为道德是公众信任的底线,是你的命根子。有了信任,没有钱可以有钱;失去了信任,有了钱也会衰败。在当下社会,钱权交易的腐败现象屡见不鲜,毕竟背后有权力和财富当资本。非营利组织实在连搞腐败的本钱都没有。生产信任,守住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存底线,也是社会的道德底线、信用底线。
    《道德经》说:“不失其所者久”,意为不失去自己的立足之根本才能长久。生产信任要靠自律二字,自律是非营利组织的不败法宝。目前,一些非营利组织正在开展自律行动,制定自律准则;民政部也开展了对基金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评估,将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从 5A-1A的信用评级。
    我们期望由此出现非营利组织依靠公众信任获得发展机会的良性竞争,造成“马太效应”,实现优胜劣汰。

非营利组织建设什么?

    18年前,希望工程刚开始,一次出差回北京,在飞机上鸟瞰京城,但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止不住心中一阵冲动。我想,论资产、捐款,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还不及一座小小楼宇的价值。搞青基会和希望工程,就算有了盖几个大楼的钱又当如何?我由此顿悟:希望工程所追求的,不是有形资产的积累,而是精神、道德、文化、价值观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创造公益品牌、机构品牌的无形价值。有形资产有价,精神道德无价。这一悟,成了我从事非营利组织事业一以贯之的追求。
    2006年中国慈善捐款为100亿人民币,这里包括政府接受的捐款35亿,也包括来自海外的捐赠。如果把这两项扣除,再扣除国有企业的捐款,我国民间慈善机构收到国内私人的捐款也就剩30-40亿了。2006年我国GDP为21万亿,慈善机构接受国内私人捐款不过GDP的万分之二。这不仅无法与美国私人慈善捐款超过GDP的2%相比(美国2005年私人捐赠2600亿美元),也大大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中国慈善捐款少的现实带给我们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之一是,慈善捐赠迄今在我国社会“第三次分配”中、在物质世界建设中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就拿希望工程来说,18年筹款36亿,算经济帐只够在上海修5公里地铁,但它带给社会的精神、道德、文化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我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过,希望工程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它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满足了社会对精神世界建设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果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建设则是另外一种景象。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不少人理想信念破灭,生活目标迷失,贪污腐败,见利忘义。当我们的物质世界建设日见成效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道德价值体系正在遭受严重的侵蚀破坏。春秋时期治国名臣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阐明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他讲“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告诉我们精神文明的衰败有亡国之虞。实乃警世危言!**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一剂拯救中国人灵魂的猛药,振聋发聩,切中要害。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创造的GDP十分有限,更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少财政收入,但在弘扬慈善文化、倡导志愿精神、培育公民意识方面,在社会道德重建上则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能够拨亮人们心灵的明灯,推动人和人之间建立平等、互助、互信、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社会资本。发展慈善事业,就是让中国人更加接近“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的,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慈善心、公德心、公益心、博爱心。
    非营利组织建设什么?答案已经跃然纸上:建设精神世界重于建设物质世界。这是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清醒认识,也是非营利组织引以自豪的立身之本。

非营利组织经营什么?

    公益也是一个产业。
    公益产业与其它产业一样有产品,有需求,有供应,有消费,有市场。公益产业包含组织、资源、人力、信息、设计、管理、推广、营销、服务等一切产业要素。公益产业存在而且需要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民间组织也需要遵循市场运行的交易规则,用企业家的精神进行经营管理,以保持效率和活力。公益产业有自己的产业供应链。在公益产业供应链中,不同的组织扮演不同的角色,经营不同的产品。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众多的草根NGO是公益领域的服务机构,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提供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基金会则是民间公益组织的资金供应者。
    从产业发展观角度,非营利组织要十分重视公益项目(产品)的设计。以需求为导向,是公益项目设计的核心。不仅要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更须考虑捐赠者助人自助的内生需求,这是公益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希望工程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人们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付出的是金钱,收获的是精神。如果把对希望工程的捐款也看成一种消费的话,那就是一种精神消费。你的捐款是无偿的,没有买到物质商品;你的捐款也是有偿的,你"购买"到了受助孩子成长给你带来的成就感,带来的精神满足和快乐。我碰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她抱着自己不满周岁的孩子,以孩子的名义捐款,她说,要从小就培养孩子有爱心。这笔捐款真是一举两得。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还需要精神道德的完善。希望工程和许许多多公益活动之所以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物欲横流、许多人为金钱权欲之私急红了眼、打破了头的当下社会,这种通过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来追求个人精神回报的"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有一部美国电影《心的方向》。讲一个保险公司高级职员,退休后精神失落,又遭遇妻子去世、朋友背弃、爱女嫁人的打击,在驾车出游回到家中后,面对物是人非的凄凉空屋,感到自己生命已经没有价值。此时,他收到了他每月寄21美元救助的一名黑人孤儿的来信。孤儿6岁,不会写字,给他画了一幅画。当主人公看到一幅大人大手牵着小人小手的稚嫩图画时,开始泪流满面,继而发出幸福开怀的欢笑。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念。这部影片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善事不光可以帮助别人,还能拯救自己的灵魂。
    参与公益事业,无论是捐款或是当志愿者都是助人自助,有私奉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施比受更有福。这是公益事业的市场需求。了解这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来设计项目,推广营销,就找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之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5-2 10:23 , Processed in 0.0693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