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516|回复: 7

王福春先生到洛阳讲学(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1 20: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先生在研习班上展示了他的8个专题的摄影作品,全是黑白照片.我记得的题目有《火车上的中国人》、《地铁里的北京人》、《蒸汽机车》、《东北人》、《动车组》。王先生结合每幅照片讲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拍摄过程或逸闻趣事……但是由于内容太多,此处无法详细表述。王先生主张拍纪实摄影不用单反相机,那样目标太大,给被拍摄者的精神压力太大,他主张用便携的小数码,主张24小时小数码不离身,主张**,这样出来的片子更自然更真实。另外小数码的景深较大,广角能容纳更多的内容。他用的松下LX-3放到2米没有任何问题,今天中午,吕大师就立即买了一个1350万像素的尼康P6000,让小数码随身服务。其它没说到的、说错的,请夕阳红日、吕晓锋先生、董占桃女士补充更正。
谢谢阅览本帖!
发表于 2008-11-21 2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买相机与听讲座无关.特字声明.<<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有,谁看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1 2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09: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帖子合到一起多好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6: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漏掉了最重要的内容

帖子是听完讲座回来就敲出来的,没有详细斟酌。今天下午翻来一看,发现少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的敏锐和动作的敏捷。这一点是上面所述诸要素的水到渠成的最后结晶,就是眼、脑、手的密切配合和飞速互动。平时脑子里始终有拍摄这根弦儿,看到有意思的场面,能及时碰撞出智慧的亮点,立即出手把它拍下来,就是所谓的手疾眼快。所以随手带一个小数码非常有必要。纪实照片最重要的是场面,所以对画质的要求、构图等美学方面的要求是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的。
然后简单说一下对王先生纪实照片的感受:王先生是学美术和书法出道的,集几十年的功底总和到纪实照片这一点上,所以对瞬间的把握、抓取、表现都是淋漓尽致的。昨天他的8个专题大约放了300-500张片子,每幅作品都有独到之处。我印象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1、抓取有意思的瞬间。王先生的纪实作品很有趣味,幽默感很强。当然这里面有赞扬也有诙谐的批评。首先的一条是很有可读性,这些作品在他的纪实作品中占了大多数。
2、凝固历史原貌。这些作品在《东北人》《蒸汽机车》等作品中占得比重较大。许多事物,在当时可能不以为然,但是到这种现象消失以后,再找它可就不可能了,纪实摄影就是要记录下这样的事物。当到处都是呼哧呼哧吐着烟雾的大红轮子咣铛咣铛响的时候,王先生就敏锐地感觉到:蒸汽机车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于是他就记录各地的蒸汽机车的各种身影风姿,于是他成功了。
3、利用镜面反射拍摄对称构图的作品。王先生非常善于利用高反射物体如镜子、光亮度极高的金属表面、烤漆表面、水面等对人物的反射来构成赏心悦目的纪实图片,既留住了精彩的瞬间,又带给人们美的愉悦。
4、利用特殊的手法使纪实摄影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除了利用各种独特的构图方法之外,王先生在输出图片的介质和途径上独树一帜。前年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上展出的《东北人》,用白布做底不用抠底,用宣纸输出,然后利用自己的书法、篆刻功底给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和各种钤印,受到国内外大家的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2 1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3 14: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消息知道完了  非常遗憾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4 13: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0 11:54 , Processed in 0.0428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