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人“老有所养”还是注定要“喝西北风”?
近日,一个“两元养老金”的故事广为流传。事情是这样的,1995年,家住浙江台州椒江区的黄大伯月工资只有70元,他花了200元“巨资”给老伴和儿子都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7年过去了,黄大伯一打听,他老伴要么选择一次性领走总共300块钱的养老金,要么接受每个月只能拿到2元的养老金。
当年200元“巨资”,变成了今天2元每月的养老金,够买几根黄瓜?如果这样养老,那真的要去“喝西北风”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未来养老问题都将不容乐观。原因在于中国的超低生育率。一个社会,归根结底是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人口,年轻人养活老人。所谓养老金、存款、投资等,都是依托年轻人的存在方能养老。比如,只有存在年轻人,有劳动者,老人手中的货币才能兑现成商品和服务;只有继续有劳动者和消费者,投资才能继续有价值。如果现在大家都不生孩子,未来没有劳动者,则老人手中货币成为废纸,投资化为泡影,就不存在养老了。
现在中国的生育率是超低的,总和生育率仅为危险的1.3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新生人口或者说年轻人口每过二三十年减少40%。而我们的老年人口,现在已经开始步入飞速增长时期。现在,中国是8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于一个老年人口。到2035年,中国将面临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退休老人的局面。
随着新中国第一次婴儿潮人口步入退休年龄,中国养老问题开始进入急速增长时代。由于计划生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第一次婴儿潮人口的子女“80后”难以承受对父母的养老大任。虽然农村在80年代还是要两个孩子,但农村穷,他们今天的两个“80后”子女还是难以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城市一般一个孩子,虽然收入比农村高,但城市生活成本高,一个孩子养两个父母和四个爷爷辈压力更大。所以,由于人口政策和低生育率,“养儿也难防老”了。不是子女不孝顺,而是子女数目太少,导致子女的养老压力太大。
有人说,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养老问题就解决了。照此说了,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生产率高,发达国家应该没有养老问题了,实际上发达国家养老问题最严重。养老人不是养猪,不是生产率越高养的越多。老人也是人,需求也在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医疗护理费用常又比经济增长还快。
实际上,经济发展只会提高而不是降低养老压力。越是经济发展、医疗进步,老人的寿命越长。同时,老人的医疗护理费用又随年龄递增。这就会导致,经济越发展,养老压力反而越大。就像经济越发展,养孩子压力越大一样。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养一个孩子就成了“孩奴”,那过去养六七个孩子怎么没有成为“孩奴”呢?这只能说明无论是养孩子还是养老人,经济越发展,则养孩子养老人的能力越低。
不知是幸运还是倒霉,日本、中国等东亚人种寿命长,随经济医疗发展寿命更容易延长,导致同等经济条件寿命更长。而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而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这样导致中国相对于其经济水平寿命更长。寿命越长则医疗护理费用越高,但中国由于一胎政策导致未富先老,面临更大的养老与医疗压力。如果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会不会有计划的死亡呢?
既然“养儿防老”在计划生育、一胎政策之下变得很困难,那社会养老保险是否可行呢?实际上,由于中国的一胎政策和超低生育率,社会养老保险照样会变成“西北风”。
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占工资11%;另一部分是社会统筹,占工资的17%。所谓个人账户,就是强制存款,但由于通货膨胀,实际上个人账户在很大程度上被“充公”了,最后没有多少购买力。
所谓社会统筹账户,就是支付给现在的老人,直接“充公”。但未来领取养老金时,由于老龄化太严重,个人从社会统筹账户中所得相对来说将大幅缩水。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给他们未来“画”的大饼,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在未来中国养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仅仅是比“喝西北风”强一点。
既然社会养老保险不行,自己挣钱存钱养老可以吗?这个也很傻。有人按基本物价(包括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6大类)计算,1978年至今货币贬值了58倍,年CPI高达14%。当然,这未考虑到30多年来工业品的快速增长。按黄金价格计算,1979年至今平均每年CPI高达10.8%。这就意味着货币购买力六七年降低一半!
比如说未来你老了需要请保姆护理,现在或许你2000元还能聘请一个保姆。但20年后呢?随着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口的快速减少,保姆价格必然快速上涨。假设保姆工资年增长率为8%,通货膨胀率为5%,20年后你请保姆的月工资就是2.3万元,一年是27.6万元,恐怕现在许多人的收入只够给未来保姆塞牙缝的。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提出,到2027年对上海这样一线大城市的居民来说,预备1000万元来养老恐怕未必够。还要强调的是,这位教授还没有将无底洞般的医疗费用计算进去。所以,存款养老也是“喝西北风”。
既然把钱存在银行越存越少,那投资养老怎么样?比如买基金、买股票。如现实的股票与基金的高风险一样,这种养老方式的风险非常大,收益极不稳定。这种养老方式要在经济不景气时投资(投资成本低)并在经济景气时收回(收回的可能性与收益率较高)才比较划算。
但是,中国整体在2015年或2020年之前处于景气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而到收益的时候,在2025或2030年之后,由于超低生育率给中国带来的高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年轻消费者不足等因素将造成经济很不景气,甚至直接面临发展的危机,且由于股票基金对经济的反应过度夸大,到时候投资收回时的风险非常大。比如日本,现在日经指数仅为1989年最高点的1/4,也就是说1989年投资股市养老现在就损失了3/4!实际上,这还没有扣除通货膨胀损失。
还有人推销“以房养老”,我怀疑这是房地产商派来的骗子。以房养老的存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老人去世后留下的房子有人买且价格不能大幅下跌,否则以房养老就失去可能性。到202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买房子的绝对主体就是结婚买房的年轻人。但中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超低生育率,这就意味着未来结婚买房的年轻人大幅减少。况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家庭变成二合一,这些年轻不需要再买房子,甚至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因婚姻而节约出一套房子并把它推向市场。与此同时,新中国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开始大规模步入死亡年龄,老年人的房子开始大量推向市场。
到那时,一边是急剧减少的房子需求,另一方面是快速增加的房子供给,故未来房价必然大跌。现在中国现在房价处于高价位阶段或泡沫时期,当到你老的时候却变成了大危机或危机过后的严重低迷阶段,这怎么怎么让房子养你?恐怕许多人只能是白白养了房子几十年——即为存钱买房子而节俭了几十年,或分期付款购房当了几十年房奴,未来却因房价大跌而损失严重,没让房子养自己,自己却倒贴养房子。
既然这些养老方式都不行,那商业养老保险是否可以呢?《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一个例子:某人在1996年投保了某公司的养老保险,每年缴费160元,一直交到2028年。从此人55岁那年开始,每个月可以领到300元的养老金直至身故。
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金额是在投保的时候固定下来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不会随着银行利息的升降而变化。此人55岁时能拿到每月300元,这个数额是在1996年投保的时候就确定的。但在1996年时,工薪阶层的月收入不过五六百元,300元基本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而到了2028年,300元能比黄大伯的2元养老金强到哪儿去呢?能吃一顿肯德基吗?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也要“喝西北风”了。
对于未来中国的养老危机,郎咸平教授建议“仿效美国、日本、新加坡,还有中国香港的做法,最起码每个人要有一个独立的账户,而且这个钱是不可挪用的,然后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存有多少钱。”
我认为郎咸平教授在此问题上很弱智。首先说通货膨胀,存钱养老就是一个很傻瓜的养老方式,就是给银行和富人送钱的。所谓通过投资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那有个前提是资产可以很好的保值增值。但未来,由于中国的一胎政策和超低生育率,导致企业所需的年轻有活力的劳动者和年轻消费旺盛的消费者大幅减少,社会整体资产还可能发生贬值,养老金也不例外。假如现在都不生孩子,未来资产价值就逼近零,哪还存在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低生育率就意味着未来资产的低价值,根本无法避免低生育率吞噬养老金未来实际购买力。
也许有人读到这里很丧气了,既然养老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那未来怎么办?
我们再回到养老问题的本质,一切养老的本质是工作人口养活不工作人口,年轻人养活老人。要解决养老问题,要么是提高中国的生育率,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多生孩子;要么去生育率高一点、年轻人口多一点的国家,比如老龄化发展很慢很慢的美国或者年轻的非洲、印度,或在那里投资;要么是把亚非拉国家的年轻人请过来,让他们生活在炎黄子孙的土地上,但未来他们却替代我们的民族拥有中国。
提高生育率,公民多生孩子,是解决未来中国养老问题的根本,其他都是浮云。而现在,最紧迫的就是停止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抓紧时间加大力度鼓励生育。实际上,由于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高生活成本的城市,鼓励生育也未必见得有多大效果。
由于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中国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很少,未来每个年轻人的养老压力很大。这就注定中国人的养老将是非常痛苦的。为了不使这个痛苦延续下降,中国必然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超低生育率问题。比如,降低养孩子成本,国家支付养孩子费用;将养老和生育完全挂钩,彻底颠覆现在的“吃大锅饭”式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否则,中国人将走不出痛苦的养老泥潭,中华民族也因人口的大幅萎缩而衰微。
养老方式不彻底改变,生育不和养老完全挂钩,中国就没有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