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93|回复: 1

论后悔上大学:非功利化读书不是穷人能选择的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7 2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都后悔上了大学。针对这一结果,一种解释是:公众对于大学的期待,已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把“跳出农门”、实现高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过多的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学身上,而这些目标达不到,就导致了“读书(实指上学)无用论”。(8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读书有用无用的分歧,其实在于读书目的的不同,也就是功利论和非功利论的差别。功利论讲究读书要为自己带来现实好处,而非功利论则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充实完善自己,不能将其当做实现功利的工具。

  读书仅为着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充实自己,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这样做需要一定的条件。当在电视上看到富裕国家的人受了一点儿挫折,为调适心情就出国留学时,有谁不羡慕?如果能纯粹为兴趣、不带任何负担地去读书,谁会不乐意?其实,上学到底是功利性还是非功利性,并非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否选择的问题。

  我国不少地方经济很不发达,对于这些地区的孩子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基本上只能靠上学。这不是一种思维定式而是一种现实。我们看问题,不能看一些少之又少的特例,而要看普遍的情况。在有些地方,有即使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学的风气,对这些地方,我们说他们有“重教”的传统——但是,是什么支撑着这传统?还不是那功利的目的。假如没有读大学后的好前程在维系着那些穷人的希望,有谁愿意吃那么多苦硬撑着送孩子上大学?

  近些年,之所以“读书无用”的声音越来越大,自愿放弃上大学的人在增加,就在于上大学的功利吸引力在减少。今年高考前夕,重庆涪陵有541名学生放弃高考。该区的教育官员承认,高额的教育收费和大学毕业生大面积失业,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弃读书的梦想。“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字眼已失去了魅力。一个有50多户村民的村庄,只有惟一的一名大学生,家长承认:“如果再做个选择,我不会让她读大学。”(《南方都市报》4月19日)

  对于有些人而言,鼓励他们不为功利上大学,简直有些残忍。笔者遇到过一个民办大学的学生,他是怎样上这个大学的呢?家里很穷,父母没有经济来源,靠妹妹辍学在外打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个月挣几百元钱,省吃俭用下来供他上学。这名大学生毕业后的前景怎样,在目前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大家都有个判断。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不为功利上大学,不是残忍吗?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要想办法拓展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试图通过“上大学不要功利化”之类的话起安慰作用,那还是免了吧。

一项有877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中国青年报》8月14日)对大学,没读向往,读了后悔,若只是个别人感叹,那很正常,但后悔率超过1/3则另当别论。假如,调查样本具群体代表性,按近年大学生毕业规模算,每年全国就有逾百万人加入吃后悔药行列。后悔率如此高,大学教育自然是相当没面子,即便不算失败也谈不上成功


  果然,马上有评论纷至沓来。那么,在这样一条新闻中,什么才是最具价值的“评点”?我看见,拷问大学教育是评论笔锋的主要指向。理念、教改、扩招、收费、质量、就业……被问个不休。这虽然没错,但我认为,检讨的当务之急和建设性角度,并非如此“宏大叙事”,而是人本关怀更直接的“细节触摸”——为大学教育接受者尽可能免于后悔着想。

  统观受访者反馈的意见,后悔的要素依次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4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学费太高,得不偿失”。这些要素,我们毫不陌生,在林林总总的大学教育病相报告中早已指出,不过是借学而后悔者之口再复述一遍。

  当然,新的复述也开启新的思路。比如,在抱怨教而“误人子弟”的同时,后悔者需不需反省学而“不求甚解”?我认为,答案不仅肯定,而且重要。毕竟,“环境压迫”永远存在,不能奢望大学教育完美无缺;毕竟,读了大学不后悔的更多,自己的命运终由自己主宰。

  先看,后悔者何以没学到有用东西?对此,应两面观。教固难辞其咎,学也难言无辜,教有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的问题;学也有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教育,虽不乏应遵从的硬约束,但并非一切都死板教条、按部就班,其常态是自学色彩浓、自由空间大、自控成分重。显然,你自我把握的好坏,是能否学到有用东西的要因之一。

  再说,毕业后何以找不到工作?就劳动力市场整体而言,这是个伪问题。青春年少、又学富N车的大学生,谋职岂会比少学了三五年者,甚至下岗工人或进城农民还难?只是在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市场这个“圈内”,这才成为真问题。就业,要有与读了4年大学匹配的体面,如场所、工种、岗位、薪酬等。那么,你学富N车的N值到底有多大,就不无干系。

  至于是否得不偿失,更直接取决于你学有所成之虚实。值得强调的是,这还难以算计——在经济上,读大学的花费仅学费类投入很清晰,连机会成本也非常模糊,读大学的收益则更难量化,顶多从薪酬相对水平看个大概。何况,读不读大学的人生得失账,远在经济得失账之外。因此,可以从脱离国民的普遍收入水平上批评大学收费太高,却不可轻言读大学得不偿失。

  这样说不是在为大学辩护,而是说大学教育接受者的知与行,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就算读了大学而后悔的真高达34.7%,也不能100%归咎于“环境压迫”。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主动调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 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想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19 23:31 , Processed in 0.0298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