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16|回复: 0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 14: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卫生、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现象、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十个方面。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成绩。下面就焦虑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焦虑是一种伴随某种不祥的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恐惧不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如果把健康的兔子放在老虎旁边,无论如何照料兔子,兔子在恐惧心理影响下总会不久即死去。这种恐惧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为“虎兔效应”。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心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学习焦虑情绪可以分为两种:
  (1)性格性焦虑,即由于性格不良因素导致学生遇到任何事都产生焦虑情绪。
  (2)情境性暂时焦虑,即学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时出现的焦虑。如开学前的担心、作业检查前的不安、考试前的紧张等,都是学习焦虑的表现。情景性暂时焦虑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形成或消失。
  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大多数属于第二种情况。
  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足、心慌头昏等症状,甚至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学习焦虑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焦虑学生害怕和讨厌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很容易放弃,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低、不牢固,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不仅如此,学习焦虑还会影响学生原有水平的发挥,表现为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考试前异常紧张,吃不好、睡不着,考试时大脑空白、浑身冒汗,会做的题也做不出,考试成绩自然一团糟。
  据调查,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中等生和少数优等生。对于中等生,一方面他们担心沦为后进生、被人瞧不起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因焦虑心理而无法克服学习困难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少数优等生总想学习领先,总担心如果考不好老师、同学及家长的看法,导致在学习中对考分患得患失、焦虑不已,结果越急越学不好。
  另外,学习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健康心理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好,心理耐挫力差,对文娱、体育等方面也不容易产生兴趣。总之,学习焦虑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原因很多,除了心理特点决定因素以外,不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外在的学习压力、社会舆论的压力等也是形成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
  (1)不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国的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把着眼点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上,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能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就是“人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被忽视或排斥。这种评价体系,必然导致社会和家长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心态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自然学校、班级也以学生的分数高低论奖惩、排名次。这种评价氛围中,学生难免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伤害,产生学习焦虑心理几乎是必然的。
  (2) 考试以分数为依据。
  我国的考试制度以考分作为升学依据,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这种政策使教育陷进应试的沼泽,学校和学生片面追求考分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过分地追求分数,使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心理。  

(3) 过重的学习负担。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突出表现为学习要求过高、作业量过大、考试过于频繁等。虽然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我国中学教学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按照同一个教学要求去要求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个体,自然会形成部分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学习负担的局面。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们不断地加大学习量,使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沉重。过重的学习任务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焦虑乃至恐惧心理,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应该如何防治学生的焦虑心理呢?焦虑心理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层次的共同努力。从社会层面上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是根本之策;从学校方面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目前实际教育状况下,主要应再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 注重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是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内在原因。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要加强学生的耐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通过集体活动和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对于考试焦虑,可强迫学生做考前简单活动、引导学生考前放松,建议考后不去和别人对分数、只看错在什么地方等。
  (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理想是产生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原因。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是克服焦虑心理的直接手段。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学习效率,如合理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和工作有张有弛、不能拼命蛮干等等。
  (3)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习焦虑会使学生情绪不好,而情绪不好又会加重焦虑。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是克服焦虑的良方。调节情绪的简单方法有音乐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和睡眠调节法等。

(4) 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是防治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手段。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往往因成绩差而产生自卑感,并且总担心成绩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据调查,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互相瞧不起的情况只是少数,因此这种心理压力多数是自己的疑心造成的。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作业中的失误,引导学习焦虑的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不要过多考虑别人的评价。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19 23:30 , Processed in 0.0305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