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361|回复: 3

转贴:泰山庙,播种“红偃师”的星星之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9 07: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日期:2011年06月15日 --------------------------------------------------------------------------------



2011061540772109.jpg



一座普通的庙宇,却在偃师的中共党史上有着耀眼的地位,这就是泰山庙。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泰山庙曾是偃师中学校址、原中共偃师县委所在地,著名共产党人吴芝圃、叶林、郭晓棠等曾在此任教,成为点燃红偃师革命燎原大火的播种地。日前,顶着麦收时节的炎炎烈日,记者实地参访了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缑氏镇缑氏村,又名天齐楼,建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重修于明朝万历31年(公元1604年)。据宋碑记载,原庙宇广阔、气势雄伟,庙中“古柏三百余株,大者七围,郁郁葱葱,浓荫如盖,古城缑氏之巨观也”。现存天齐楼为泰山庙双层楼阁建筑之一,因东岳泰山被唐玄宗谥封为“天齐大帝”,故有“天齐楼”之称谓。现泰山庙是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洛阳市第三批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
    1935年7月,豫西阴雨连绵,伊、洛河暴涨,县城被淹,偃师中学迁驻偃南缑氏泰山庙。在缑氏乡绅、校董的捐资协助下,改造庙院,修建教室,安置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并以此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偃师中学是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偃师争夺教育阵地的一个主要战场,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称为“豫西共产党的大本营”。 同年,中共党员吴芝圃来偃师中学任教,为壮大革命队伍,进一步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吴芝圃、习东光、傅云程、张海峰等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同盟。到年底,全县发展盟员50余人,有盟员的地方都建立了读书会、读书小组、读报组、墙报组,办农民夜校、识字班,培养农民骨干。12月,偃师中学师生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的“一二·九”运动。偃师地下党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积极分子,经过中共中央北方局考察,1936年春,在泰山庙成立了“中共偃师县临时支部”。10月,在偃师中学发展了偃师的第一批党员。
    1937年春,中共豫西工委书记郭晓棠来偃师中学任教。经过组织整顿后,4月份正式成立了中共偃师县委员会。9月,偃师中学组织成立了抗日救亡话剧团和宣传队,四处巡回演出,并进行募捐和慰问活动。同月,中共偃师县委在此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并在县委活动中心——偃师中学,吸收了150多名队员。当时,偃师中学200余名学生,几乎全是党员和“民先”队员,有一个班,共有47名学生,其中党员和“民先”队员就占40名。
    1938年,在中共偃师县委的领导下,发起了以偃师中学为中心的反对国民党偃师县教育局长周培元的斗争,并于9月抗击反动逆流,发动驱赶CC分子、特务武辑之、李士锋的学潮;1940年,驱逐反动校长秦振黄。在党组织的发动、宣传、组织下,偃南地区的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1944年,偃师沦陷,偃师中学停办,偃师党活动逐渐转入地下。后泰山庙被日伪军占领。1944年10月,皮徐支队进入偃师南部,1945年4月,八路军在缑氏镇和日伪军进行大规模战斗,进行缑氏歼灭战,泰山庙是主战场之一。
    据解放后的不完全统计,从缑氏参加革命的师生后来成为师级以上的干部有115人。吴芝圃(河南省委书记)、刘晋清(又名叶林,北京市副市长、国家经委副主任)、朱炳寅(军区司令)等为杰出代表人物。

发表于 2011-9-29 07: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9 09: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07: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2 19:08 , Processed in 0.0331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