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83|回复: 7

请不要只顾速度 不要让被穿透胸膛的司机死不瞑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7 16: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早报7月25日报道 目前,中国的“自动闭塞系统装置”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动车紧急情况下自动制动系统现在还没有实现,行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司机的判断和操作是动车行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甚至表示,发生此类事故令人感到意外,司机失误、疲劳驾驶可能是事故原因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动车追尾,原因现在还未确定,但是抢占舆论高地战斗已经打响,在事故现场的一位上海铁路局的路段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D3115次列车的停驶原因已初步查明,“有雷击等多重因素造成”;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鞠躬致歉的同时,不忘强调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然具有信心;生产方中国南车董秘邵仁强则对媒体表示,高速绝不是事故原因;和高铁与高铁相关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安全装置生产公司也纷纷澄清事故与己无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更是挑明了把茅头指身司机,他说发生此类事故令人感到意外,司机失误、疲劳驾驶可能是事故原因之一。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大的事故,不是列车质量的问题,不是管理调度问题,不是系统信号问题,该为此负责的就是老天的雷击问题,就是司机的问题,司机疲劳驾驶技术不到家造成的,这样的推卸责任手法是很让人鄙视的,把这么大一起事故责任只推给老天和一两个司机,更是无耻的。诚然,这两列动车由这两个司机驾驶,出现追尾,他们跑不了责任,但是他们担不了主要责任的,司机临场慌乱可能不听信号,也有可能疲劳驾驶,但是这样的结果仍然不是他们的主要责任。


因为值乘D301次动车组的司机潘一恒,在发生险情时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从已经严重变形的司机室将潘一恒救出时,他已经牺牲,胸口被闸把穿透。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果断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为后面的旅客多赢得了一份生机。至少他因公殉职,即便他疲劳驾驶,但在安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责任推给一个尸骨未寒的司机,是不人道的,更是让人齿冷的做法。全不找自身责任,都把过错推给别人,这样一个没有担当的集体谁都会敬而远之的,可想而知,以后和国际合作,我们的路要多难走。


动车安全是个系统工程,包括控制信号系统,动车质量,轨道施工,融资,准入制度,等等,而不是最后只怪一两个人,怪司机不听信号,疲劳驾驶,这些都是旁枝末节的原因。先说这控制信号系统,动车质量,这要出了问题,动车安全就不用说了,肯定不能上路;其次是轨道施工,承压水,周边环境,施工监测和预控、预防、预警。路基、曲线、堤堑结合部等等都是铁轨的薄弱部位,这只要哪一点出现问题,对高速行驶的动车都是致命伤;再次,这融资看似和动车安全表面联系不大,恰恰这个环节是个硬伤,这是卡脖子要命的环节,很多安全事故其实都是融资债给逼的。


最后就是这个准入制度了,我国高铁上马才几年光景,就吹嘘自己是世界先进技术了,培训一个高铁司机我们只要十天,别国都要三个月;培养一个动车司机,没有任何驾驶火车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只要半年,我们学一个小车驾驶还要三个月呢!低门槛准入制度,因为着融资还债压力,又要司机高强度的工作,没日没夜的开,造成司机疲劳行驶,出了事故还是他们顶缸,实在是滑稽至极。


未出问题前,将动车高铁都夸成了神话,称其永远不会追尾,拥有最先进技术;出了事故,又说中国的“自动闭塞系统装置”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动车紧急情况下自动制动系统现在还没有实现,行驶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司机的判断和操作是动车行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真是宁信世上有鬼,也别信专家那张破嘴!奉劝那些只顾赚钱速度回笼资金的人,不要让被穿透胸膛的司机死不瞑目!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1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2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22: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12: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8:}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12: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领导该涨工资了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9 21:05 , Processed in 0.0278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