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59|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七 良师名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七 良师名臣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建乐

    十七 良师名臣


唐朝末年起烽烟,黄巢起义如席卷。
各霸一方称割据,五代十国五十年①。
后周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②夺皇权。
建都汴京自称帝,国号大宋一统天。
唐末宋初李泰祥③,毕生从教老不倦。
设馆桃李满天下,习文修武河洛间。
太祖尊师谢教恩,赐金授官辞三番。
太祖亲临偃师地,封官赐金表心愿。
几经推辞作退让,仅受“清怀王”衣冠。
高官厚禄不动心,高风亮节佳话传。
北宋名臣吕蒙正④,清正天下第一官。
两朝三次居相位,辅佐国政几十年。
年少母子相依靠,纺棉拾柴度日难。
寒窑苦读饥寒迫,寺中讨饭受白眼⑤。
贫穷不坠青云志,勤奋终究超群凡。
进士及第第一名,金榜题名中状元。
为官刚正不阿谀,皇帝面前敢直言。
财物珍宝不贪图,拒收古镜⑦成美谈。
量才而用为伯乐,儿子为官不推荐。
北宋名臣司马光,少年及第才学显。
聪敏好学不离书,七岁熟练背《左传》⑨。
儿时即有砸缸智⑩,英年做官伴君前。
改革见解不一致,辞官西京编“通鉴”。
洛阳东南伊水边,建造宅第“独乐园”。
专心著述编年史,皇帝欣然写序言。
十九春秋呕心血,“独乐园”里十五年。
残稿堆满两大屋,书成二百九四卷。
记录君臣治国事,跨越一千三百年。
编年体例第一部,秉笔比肩司马迁。
《资治通鉴》垂青史,盛衰因果古今鉴。

注释:


①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②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


③李泰祥:(874—926)字聚卿,号素衣,唐末宋初偃师(今偃师市城关镇塔庄村)人。毕生从教、修文研武、博览群书、弟子众多,遍及洛、偃、登、巩等地,宋太祖赵匡胤曾拜其为师。


④吕蒙正:(946年-1011年),字圣功,宋代名相。河南洛阳(今偃师市佃庄镇相公庄村)人。太平兴国进士。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担任宰相,在北宋时期,仅有他与赵普。吕蒙正在北宋宰相中,以知人善任著名,如吕夷简、富弼等人都曾因受其赏识而为官成名。现存他幼时与母亲居住的寒窑遗址(在今佃庄乡相公庄村东北、岳安公路北侧),仍可供人凭吊。


⑤寺中讨饭:吕蒙正少年时和母亲相依为命,常到附近的木兰寺(也称报国寺)中吃舍饭,曾受到和尚的白眼。


⑥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琼林苑是设在宋都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故有“琼林宴”之称。


⑦拒收古镜:吕蒙正当上宰相后,大臣中有收藏古镜的,自己说能照见两百里远的地方,想把镜子送给吕蒙正寻求升官。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听见他这番话的人都惊叹佩服。


⑧吕蒙正的侄子吕夷简,家里佣人富弼,后来都成为了宰相。


⑨《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⑩司马光小时候时,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不同一般。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22:36 , Processed in 0.0373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