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227|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六 忠节英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六 忠节英贤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建乐

   十六 忠节英贤

文远之孙徐有功①,为政宽仁秉公办。
曾任秋官郎中职,又做肃政御史官②。
直言犯谏对武后,刀下留人洗沉冤。
酷吏周兴来俊臣,少杀多少无辜官。
西寺庄③西洛河边,大冢里面埋英贤。
安思之乱拒叛贼,睢阳④孤城歼敌顽。
守将许远和张巡⑤,携手同心意志坚。
大小战斗四百次,前后杀敌十二万。
外无援兵内无粮,死伤无数兵源断。
树皮茶纸充饥饿,罗雀掘鼠守经年。
坚持抗敌死不屈,慷慨就义敌丧胆。
书法大家颜真卿,楷体书法称典范。
广收博取变古法,朴拙雄浑方正严。
官至殿中侍御史,平原郡守⑥威名显。
安史之乱叛贼起,河北大部皆失陷。
众推鲁公兵马帅,组织雄兵二十万。
军威大振杀贼寇,拒降斩使怀赤胆。
刚正不阿多批评,升降去留任褒贬。
廉洁奉公忠职守,清白为人玄宗赞。
淮西节度李希烈⑦,背叛朝廷搞叛乱。
鲁公深入叛贼营,晓以利害做规劝。
生死不顾置之外,慷慨赴死心坦然。
朝廷诏赠“司徒”名,谥号“文忠”葬汤泉⑧。
诗圣杜甫钟情地,土娄山庄⑨首阳山。
崇拜先祖晋杜预,敬仰祖父杜审言。
二位祖宗葬土娄,随之在此建庄园。
结婚生子写诗赋,定居生活十三年。
抨击“朱门酒肉臭”,自叹“岁暮衣裳单”。
忧国忧民愁时世,感天感地怀故园。
诗人宰相武元衡⑩,长于律诗工五言。
一生写诗有十卷,《全唐诗》里留名篇。
勤奋好学览群书,进士及第累升迁。
门下侍郎平章事⑾,治理地方有卓见。
剑南西川节度使⑿,休养生息倡节俭。
生产发展国力强,生活改善社会安。
壮志未酬身先死,贼人暗算留遗憾。
失去栋梁宪宗悲,册封“司徒”⒀世人赞。


注释:


①徐有功:(640年--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市缑氏镇)人,徐文远孙。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 司徒少卿等职。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 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舍身求法的法官、清官。《新唐书》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 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 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②肃政台侍御史: 肃政台,官署名。也叫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武则天时一度改名肃政台。侍御史: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等。唐代规定,侍御史设置四人,主要职责为纠察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其中年资最深者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内部日常事务的职责。


③西寺庄:村名,在今偃师市城关镇。


④睢阳: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⑤许远: (709—757) 字令威。唐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忤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召其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757)正月,遭安庆绪部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遭杀害。韩愈评论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后诏赠荆州大都督,图像于凌烟阁,并敕建双忠庙于睢阳,岁时致祭。张巡(708年--757年),唐代河南南阳邓州人,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他从小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落笔成章,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安史之乱时,张巡誓死守卫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县),他虽为文官,但精通兵法,屡次击败叛军,但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睢阳。张巡殉国时,身首支离,芮城、邓州和睢阳三地皆招魂而葬。他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


⑥平原郡守:平原,地名,在今山东省德州市。管辖地区即现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县。郡守,官名。指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本系武职,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称太守,郡守为习称。


⑦李希烈:(?—786)唐燕州辽西(今北京顺义西北)人。淮宁节度使李忠臣族子。大历十四年(779)逐忠臣而领淮西。他与叛军勾结,并与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王琥俊联结,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四年底攻占汴州(今河南开封),旋称楚帝,年号武成,杀朝廷所遣宣慰使颜真卿。不久为唐将刘洽等所败,逃归蔡州(今河南汝南),被部将陈仙奇毒死。   


⑧汤泉:地名,即今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有颜真卿墓。


⑨土娄山庄:即今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杜甫曾在这里生活十三年。有杜甫及其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墓。


⑩武元衡: (758~815) 唐代诗人,字伯苍,洛州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 (783)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御史中丞等职。元和二年(807)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召还,复为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暗杀。


⑾门下侍郎平章事:唐朝宰相称号。唐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⑿剑南西川:地名,即今四川一带。“西川”作为行政区划名,开始于唐代,至公元757年,将原来的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则简称“西川”。 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⒀司徒:官名。西周始置,职位相当于宰相。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02:01 , Processed in 0.0379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