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69|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四 女皇情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四 女皇情节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建乐

   十四 女皇情结

当年玄奘译经事,太宗亲自写序言。
高宗继写《述圣记》,二帝写序①称空前。
书丹名臣褚遂良②,刻碑立石雁塔前。
则天封后弘太子,政坛争权握胜券。
重刻二帝圣教序,刻碑立石移府店。
玄奘家乡招提寺③,书丹改用王行满④。
立碑东西有深意,何人书写显褒贬。
女皇钟情偃师地,倡佛抑道意深远。
太子李弘⑤性仁孝,处事公正誉朝官。
可怜异母二姐姐,奏请婚嫁仗义言。
父皇准奏心欢喜,母后草菅仍不满。
母子政见有分歧,李弘郁郁心寡欢。
二十四岁英年逝,皇室争斗成疑案。
政治斗争本无情,骨肉至亲情难免。
母后亲选风水地,建造陵墓亲调遣。
高宗伤心悲痛极,“孝敬皇帝”追封冕。
亲撰亲写“睿德碑”,天子之制葬景山。
恭陵俗称太子冢,巍峨雄伟立中原。
缑山子晋升仙处,道教福地列名山。
则天女皇终称帝,文治武功勋业显。
册封嵩山为神岳,封禅祭天向东南。
留宿缑山忆先朝,太平盛世抒怀感。
亲撰碑文颂武周,飞白体⑥字文采现。
御碑立在升仙观,升仙太子美名传。

注释:


①大唐二帝圣教序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立于偃师招提寺,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高2.44米,宽1.04米。碑额正中刻坐佛,佛像左右分刻"大唐二帝圣教序碑"8个篆字。碑文分两部分,前为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所撰之《大唐三藏圣教序》,后为太子李治所撰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内容宣传和阐述了佛教的哲理,高度评价和赞扬了玄奘法师不避艰险,舍生忘死地到天竺(即印度)取经,及全力从事佛经翻译工作的崇高精神,还颂扬了唐太宗提倡佛教的政策。碑文28行,每行56字。著名书法家王行满书丹。书法用笔端正紧密,绰有姿致。刻立于唐代显庆二年。此碑为探讨玄奘的生平事迹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以及研究我国佛学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②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博涉经史,工于隶楷。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③招提寺:遗址在今偃师市府店镇北滑国故城遗址城墙北,建于唐朝,后来毁于战火。
④王行满:唐高宗时人,工正书,事迹无考,生卒年月不详,官至门下录事。书法自欧虞出,秀逸柔婉,笔力丰满。今存作品有周护碑,1974年出土于昭陵葬墓,现藏陕西醴泉县昭陵博物馆。名家评议王行满此碑的书写“端庄秀润,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之外,自立风格”。偃师市府店镇古招提寺的《大唐二帝圣教序石碑》即出自其手。其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传世作品还有《韩仲良碑》等。


⑤李弘:(652—675),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655年时,被封为代王。李弘头脑聪明,仁孝谦谨,对士大夫十分有礼貌,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得人心,但身体不好。据史书记载,李弘一直有“瘵”这种疾病,就是肺结核,在古代是很难治愈的。后来与母后政见不合,二十四岁去世,被追封为“孝敬皇帝”,葬于今偃师市缑氏镇北,陵称“恭陵”


⑥飞白体: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墙的启发而创造的。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北宋黄伯思说:"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21:45 , Processed in 0.0324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