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4|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一 民族融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一 民族融合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建乐

   十一 民族融合


东晋建都建康城①,五胡乱华胡代汉。
前后共有十六国②,北魏统一天下安。
方鲜卑拓拔氏,南下河洛主中原。
有为皇帝孝文帝③,大刀阔斧改弊端。
实行“俸禄”整吏治,“均田”“三长”④促生产。
迁都洛阳谋大局,举贤任能重汉官。
改穿汉服说汉话,胡汉通婚结姻缘。
姓氏统统改汉姓,死后一律葬邙山。
改姓共有一百多,姓氏祖根在洛偃。
《齐民要术》贾思勰⑤,不辞辛苦效前贤。
搜集民间农事歌,总结历代好经验。
农业生产种、养、制,生活百科书中全。
《水经注》者郦道元⑥,热爱山水趣盎然。
追根溯源察脉络,足迹遍及山河川。
以河为主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兼。
北魏佛教大发展,佛寺最多达三万。
君臣百姓皆信佛,僧尼就有二百万。
永宁寺⑦塔全木制,佛国境界意高远。
金铃摇动音美妙,离地百丈入云端。
开凿石窟成风气,云冈、龙门和水泉⑧。
依山就势精雕刻,形象逼真人称赞。
三大宝库⑨有其二,世界文化留遗产。
北魏都城人惊叹,内城外城建城垣。
东西长达二十里,规模宏大世罕见。
堪称世界第一都,影响后世千百年⑩。


注释:


①东晋:是历史上继东吴之后,在南京建都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②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③北魏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④北魏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即党长、里长、邻长,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劳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⑤贾思勰:(386-534),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山东益都(今寿光)人,是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过农牧业。在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十卷共十一万多字;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⑥郦道元:字善长(470—527),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及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⑦永宁寺塔: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北。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约合今136.71米左右,是古代最高大的佛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⑧水泉石窟: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偃师市寇店镇石窟村南沙河东岸万安山的断壁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宽4.8米,高12米。窟内后壁正中,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佛,高约3米。窟内两侧洞壁雕有大小佛龛约四百余座,龛内的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也有不少的交脚弥勒造像;龛楣及近侧多刻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缨络;佛座下有金刚力士及蹲狮、卧兽等。造像刻工简朴硬直,体现了北魏石刻艺术的特点。


⑨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⑩北魏洛阳城:位于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在今偃师市境内。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洛阳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北魏洛阳城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城墙周长约十四公里,高达六、七米。东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毁于洛水。共设12个城门 ,东西各3门,北有2门,南面4门。城内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宽20~40米不等,均3道并行。当时洛阳城的规模堪称中古世界之最。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人口约六十余万。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01:59 , Processed in 0.0459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