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87|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 先民南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十 先民南迁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建乐

     十 先民南迁
         
“八王之乱”①起烽烟,司马皇族互混战。
城头频换大王旗,田园荒芜人离散。
你争我夺为皇位,阴谋杀戮皆争权。
东西南北尽战场,绵延不绝十六年。
内乱必然引外患,胡人乘机袭中原。
永嘉五年破洛都,五年之后下长安。
晋帝被杀西晋亡,铁蹄踏破河洛川。
颠沛流离百姓泪,国破家亡士族怨。
轘辕大谷两关上,至今犹闻哭与喊。
中原南迁逾百万,入闽八族皆衣冠②。
遍布江淮闽粤赣,称谓“客家”住山间。
崇文重教知礼仪,耕读传家持勤俭 。
开拓创新不守旧,同舟共济建家园。
西晋末年为首次,先后五次大南迁③。
逐步形成“客家人”④,工商、政、经多英贤。
爱国爱乡不忘祖,客家祖根河洛间。


注释:


①八王之乱:是指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皇权的争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导致大批中原汉民南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②八姓入闽:是西晋时期(公元308年),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定居福建,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③五次大南迁:第一次大南迁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第二次南迁是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广东东北等地,而多数则留居福建汀州、还有江西赣州东部各地。第三次迁徙是宋时,由于金、元的入侵,中原汉人再度南迁,客家人之一部分也再度迁徙。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第四次迁徙在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抗清无果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以后。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


④客家人: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先世居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西晋末年(4世纪初)以后,因战乱大批南下。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当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其代表人物如文天祥、洪秀全、孙中山、叶挺等。“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纪念碑”2009年9月已在偃师市区北部虎头山落成。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1 02:01 , Processed in 0.0315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