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30|回复: 0

偃师历史七言歌 九 魏晋风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5 00: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偃师历史七言歌 九 魏晋风流
                        偃师历史七言歌

                                      杨建乐

     九 魏晋风流  

东汉末年汉室衰,黄巾起义烈火燃。
群雄逐鹿纷争起,魏武挥鞭定中原。
鼎立三国争斗多,关羽首级东吴献。
曹操厚葬都城南,关庄1村名做纪念。
三曹七子建安骨2,自成一格立文坛。
子建之才在诗赋,七步成诗表愤怨。      
《洛神赋》里记偃师,轘辕通谷和景山3。
洛水之神实宓妃4,甄氏5化身在里面。
千古绝唱绘神女,思古幽情怀婵娟。
钟繇6汉末魏初人,辅佐三朝元老官。
尚书太尉和太傅7,皇帝身边掌重权。
最大贡献在书法,隶书转楷是关键。
形体方正笔平直,古朴淳雅字稍扁。
超妙入神笔法新,结体朴茂形自然。
楷书鼻祖当无愧,中国书法占魁元。
魏晋之时兴玄学8,坐而论道尚清谈。
《老子》《庄子》和《周易》,时人并称为三玄。
王弼封号偃师伯9,玄学代表才俊显。
二十四岁英年逝,儒道合流初发端。
能工巧匠名马钧10,奇思妙想人惊叹。
改进织机提效率,龙骨水车浇旱田。
水转百戏巧活动,皇帝百官皆称赞。
发明创造指南车,机械领域大贡献。
董卓烧毁洛阳都,魏国明帝再扩建。
搬来长安珍奇宝,铜驼大街11铜驼现。
五里长街迎西客,丝绸之路谱新篇。
郤正蜀国秘书官12,淡于名利操守严。
不与奸臣同合污,亡国故君随东迁。

守义不韦忠杰事,乐不思蜀笑刘禅13。
司马三代佐曹魏,渐成威势掌朝权。
司马昭心人皆知14,三国归晋一统天。
建国之初重教化,亲临辟雍访学贤。
东大郊村辟雍碑15,三临视察司马炎。
嵇康竹林为七贤16,崇尚老庄思超然。
诗长四言意清峻,精通音律琴尤擅。
不满司马搞专制,终遭钟会17构诬陷。
城东马市被斩首,千古绝唱《广陵散》18。
杜预爵封当阳侯19,征讨孙吴功勋建。
制订律法称《杜律》,主管财政度艰难。
兴修水利重农耕,丰年屯粮补欠年。
黄河架桥第一人,军政法工才学全。
左思20生来貌不扬,口讷语滞天资欠。
发奋苦读终有成,《齐都赋》成才思显。
为写名篇《三都赋》,广泛涉猎勤钻研。
十年写成赛珠玑,洛阳纸贵21惊世间。
左思妹妹名左棻,诗赋出众名声远。
武帝诏令进宫闱,贵人宫中多诗篇。
陆机东吴陆逊后,晋都洛阳来做官
兄弟二人称“二陆”,善写诗赋驰文坛。
离家遥远无音信,黄犬传书22千里间。
邙山自古冥府地,黄土深厚河洛环。
帝王将相名士多,魏晋皇陵23在洛偃。
峻阳崇阳陵仍在,薄葬厚德尚节俭。



注释:


1关庄:村名,位于今偃师市佃庄镇东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南,有传说中的关羽墓。


2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时期的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为《蒿里行》、《短歌行》。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代表作为《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代表作为《泰山梁甫行》、《美女篇》、《洛神赋》等。


3轘辕通谷和景山:均为曹植在《洛神赋》里提到的地名,都在偃师境内。轘辕,即轘辕关;通谷,即大谷关,在今偃师市寇店镇境内;景山,在今偃师市顾县镇东南,又称白云岭。   


4宓妃:宓妃又叫雒妃,本是伏羲的女儿,因在洛水渡河不幸被淹死,后来便做了洛水的女神。她在生前以美丽闻名于世,因此蒙得后世诗人的极好赞誉。


5甄氏: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但与曹植两情相悦,后早亡。曹植因思念甄氏,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口口相传,就把甄氏认成洛神了。


6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东汉时官至尚书仆射,封东武亭候。魏明帝时官至太傅,封定陵候,人称钟太傅,谥号成候。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偃师市山化乡有以钟繇的名字为纪念的村游(繇)店村,有钟繇的墓地所在的村东屯村。


7太傅: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位高于三公,称上公,正一品。


8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9王弼:(226~249),字辅嗣,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王弼人生短暂,二十四岁即英年早逝,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数种。


10马钧:字德衡,曾为给事中,为三国时期著名科学家。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百戏木偶,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发明翻水车等,马钧制造的翻水车,是对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11铜驼街:遗址位于今偃师市首阳山镇的汉魏洛阳故城境内。以道旁曾有两枚相对的汉铸铜驼而得名,为曹魏洛阳城著名的繁华区域。曹魏时魏明帝重修洛阳城,下令把长安汉宫中的铜驼搬来,摆在司马门外的五里长街上并命名其为铜驼街。


12郤正:(?---公元278年),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本名纂,三国时蜀国官员,蜀亡后在西晋任官。郤正年少时父亲郤揖死去,母亲改嫁,虽然孤苦无依,但安贫好学,博览群书,最后官至秘书令。后蜀亡,刘禅东迁洛阳,众多宫员只有郤正(史载他舍妻子随刘禅)和殿中督张通随行。刘禅有赖于郤正的指导,到洛阳后行事举止皆无大误,刘禅于是感慨叹惜,后悔认识郤正太迟。西晋武帝时赐爵关内侯。泰始年间,出任安阳令,又迁任巴西太守。咸宁四年逝世。   


13乐不思蜀:蜀国后主刘禅被俘后,司马昭试探他是否想念蜀国,在酒席上故意让宫女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国的一些大臣都触景生情,掩面而泣,而刘禅却很高兴。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念故国,他却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一点也不想念故国(“此间乐,不思蜀”.)。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1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父亲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15东大郊村及辟雍碑:东大郊村位于偃师市佃庄镇,汉魏洛阳故城的南郊。1931年,在偃师县佃庄乡东大郊村北的西晋太学遗址中发现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即天子所设的太学,为当时最高学府)视察的事迹,故省称“辟雍碑”。 该碑首和碑身系用一整石块凿成,碑高3.22米,宽1.1米,厚0.3米。碑首约占碑身的三分之一,边有蟠龙附绕,正面碑额上篆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23字,字径3厘米。该碑立于公元278年(晋咸宁四年)十月。碑座发现于该碑出土43年后的1974年,在太学遗址发掘出土,后与碑身合为一体保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我国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教育、考察学生分布情况,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16嵇康:(224——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为千秋相传的名篇。


17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其间,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又曾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得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发动伐蜀之战。灭蜀后,钟会大力结交西蜀名士,打击邓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权,但由于手下官兵不支持钟会的行动而发动兵变,钟会与姜维等人皆死于兵乱之中。


18《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19杜预:(公元222—285年),字元凯,雍州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军事家、法学家、工程学家。历任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封为当阳侯。军事上长于谋略,博学多识,曾参与定律令,设考课,改历法,造舟桥,重农耕,兴水利,通河运等,多有建树;且精通典籍,通晓兵法,明于筹略,故朝野誉其为“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


20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然而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是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仅赋两篇,诗十四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21洛阳纸贵:《三都赋》传出以后,豪富之家竟相传抄,洛阳城里的纸张因此价格大涨。这就是被人们传为佳话“洛阳纸贵”的由来。《晋书?文苑?左思传》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22黄犬传书:西晋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一直没通家信,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绑在狗身上,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后人遂以黄犬、黄耳来指传递书信、信息者。


23魏晋皇陵:曹魏五帝中,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废帝曹髦的陵墓有记载。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222年)冬十月“表首阳山东为寿陵”,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葬首阳陵”。首阳山在偃师市西北境,东西三十余里,文帝陵应在首阳山东段,即今首阳山火车站一带。又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魏明帝曹睿死于景初三年(239年)正月,“葬高平陵”。《魏世谱》指出:“高平陵在洛水南大石山,去洛城九十里”,即高平陵在汉魏洛阳故城南(今偃师市伊河南)。西晋建都洛阳,历武帝、惠帝、怀帝、愍帝,除怀帝(司马邺)被刘聪杀死在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 (司马衷)均崩于帝位,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在偃师首阳山一带,史书说,司马懿死前“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填不树”。但《晋书》只记载陵号,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阳陵、武帝葬峻阳陵、惠帝葬太阳陵。其中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已知在首阳山镇的南蔡庄村北,晋文帝的崇阳陵在今城关镇前杜楼村北的枕头山。其余陵址不详。


Archiver|小黑屋|加入我们|偃师网 ( 豫ICP备11013690号 )

GMT+8, 2025-4-22 11:54 , Processed in 0.0319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